APP下载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4-03-07戴厚祥

辽宁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绿地面积表现性结构化

朱 涛 戴厚祥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小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一、生态结构化教学及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一)从定义看价值

生态的定义: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指的是生物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变化、发展的状态。同一个系统中,个体呈现出互相依赖、彼此制约,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互惠互利、和谐共生三个特质。把生态与课堂关联,就是想用生态与生命发展的理念来营造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科学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状态。

结构化的定义:结构化是一种思维方式,着重于对事物内部基本结构的探索,力求认识事物的基本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探索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综合来看,生态结构化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着眼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开展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内容组织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得学生生命素养和数学素养得到双重提升。

(二)从课标看价值

结构化学习是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重要学习环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同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也强调,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而对于生态性的语言描述则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二、表现性评价与生态结构化教学的联系

(一)教学内容的联系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些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小学数学领域,许多内容更需要表现性评价作为依据。例如,六年级的“大树有多高”,需要学生完成比例与测量的任务,四年级的“怎样滚得远”,需要学生考虑角度与距离的问题,这些课程内容十分贴合表现性评价的结构。此外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四大课程领域中,与表现性评价融合性更强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之后的案例笔者也会以这部分为主。

(二)实现路径的联系

生态结构化教学的一般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新授教学—分层练习—总结反思。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流程一般是界定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发评分规则—应用评价结果,其整个步骤对比见图1所示。

图1 表现性评价下的生态结构化教学路径对比

可以看出,表现性评价与生态结构化教学在构成要素中高度吻合。评价的目标是基于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的任务来源于创设的情境,评价的规则是形式多样的,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教学后的反思与评价结果的应用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表现性评价对生态结构化学习的促进作用

1.培养教师与学生自我监督、调整的反思精神在每项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用学生理解的语言和学生一起解读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这能够让学生及时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调整学习的策略,不断朝着最优目标前进。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各项表现:大部分学生是否达标?学生的学习困难集中在哪里?接下来该如何应对?以便于促进教师做出更好的决策。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养成对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自我监督的理性精神。

2.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立。评价的目标来源于课程的目标,评价规则在制定之初就需要教师先考虑“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教”等问题。而“教什么”也就决定着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因此,评价目标、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保持着高度一致,确立了评价目标,也就是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表现性评价推动生态结构化教学进程策略

从儿童的认知结构角度思考,基于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为例,知识层面的“可利用性”包括规则与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估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等,这些旧知是迁移学习的基础;“可辨别性”是指校园绿地的面积与学生认知中的面积存在不同,如室内绿植算不算绿地面积?大树的面积如何处理?这些新问题与已有经验产生的认知冲突是学习的生发点;“稳定性”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十分稳固,为吸纳新的认知结构提供易于兼容的优势。

确定了表现性评价的目标,接下来就需要设计表现性任务。从“生态”的角度,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要优先考虑的,我们并不能直接告知学生任务是什么,这样看似直接切入任务,但是却把学生和任务割裂开来,也就是绕不开“为什么我们要测量校园绿地面积?”这个现实问题。因此,任务的真实性就是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需求,这样更能引导他们产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表现性任务,一是播放电影《后天》片段,提问:“一天之内,地球发生了哪些剧变?”二是播放校园的优美环境视频,以熟悉的景色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两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虽然学生没有明确提出“数据”这个词,但是已经意识到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需要数据与信息的支撑。学生提到的“测量”“计算”和“资料”其实就是数据和信息。

在表现性评价遵循的步骤中,“界定目标”和“开发任务”是紧密关联的。有了情境的铺垫,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因此,教师应“趁热打铁”,紧接着设计新任务。笔者以城市创设“中小学园林式校园”为大背景,以“大家帮助学校申报园林式校园”为任务切入点,明确“测量校园绿地面积”和“计算人均绿地面积”的任务。

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哪些属于绿地面积、校园里有多少棵大树、校园里的绿地分布情况、校园的平面图,等等。有些数据收集起来容易,有些却较为困难,像全校人数这样的数据教师虽然知道,但并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要使学生展开调查,亲历数据的来源,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数据收集的价值。

(一)联系实际,推动表现性任务合理化开展

在实际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是否所有学生收集到的数据都能用得上?是否所有学生提及的信息都需要测量与统计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数据与研究无关,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操作之前进行讨论与筛选,这也是形成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一步。此外,有一些复杂数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比如,大树的阴影面积如何计算等,同样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处理,帮助学生解决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为例,有如下片段。

师: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得越来越准确。可是,在实际活动中,这些数据都需要测量与统计吗?

生:不是。

师:能否举个例子?

生:教室里的绿植数量是不需要统计的,因为这些数据不属于校园绿地面积。

生:教学楼外墙壁上的爬山虎的面积也不属于校园绿地面积,因为它是与地面垂直的。

师:没错,绿地面积主要指土地上的绿化面积,一般不包含屋顶或垂直地面的绿化面积。

师:在接下来要进行的活动中,哪些信息收集起来会有困难呢?

生:大树的形状及大小各异,而且高度不好测量。

生:有些绿地形状较为复杂,计算面积有点困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部分信息进行了筛选,最后大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认为这次任务中的绿地可以按草坪、花圃、树木和其他来分类。

(二)开展任务,发展复杂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当学生筛选出和表现性任务有关的数据与信息后,是否就可以开始实地测量了呢?显然还是不行的。学生筛选的数据在实际操作前都十分地“理想化”,一旦遇到一些复杂数据,学生会感到迷茫,不仅干扰了任务的正常进行,也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因此,对于大树的占地面积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明确规则。这里有部分学生对树冠不了解,教师需要先介绍。对超出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容,教师应适当地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开展任务。这里,笔者选取了校园里花坛中的一棵树为例,设置了一个小问题。

师:你打算如何计算这棵树的面积呢?

生:通过观察与测量,我们发现它的形状是一个十六边形,对于我们来说不容易计算,因此我们就把它近似地看成了一个圆形。

生:这个近似圆的直径是200 厘米,半径也就是100厘米,因此面积就是3.14×100×100=31400(平方厘米),也就是3.14平方米。

(三)开发规则,用数据化评价完善生态结构化教学过程

1.评价关注“知识与能力”,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学生清楚了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同时也知道了复杂数据的处理方式,下一步应该是制订相应的面积测量方案。这里不同的小组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和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要能合理解决数据的处理与统计问题,教师都可以肯定他们。但是,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现成的方案,因为只有使学生亲身经历用统计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建立统计意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由于普洱茶的独特风味和良好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普洱茶的陈化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关于陈化的发生机理、控制因素、工艺关键控制点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进一步将普洱茶的陈化和醇化进行区分,陈化是指普洱茶在纯自然环境中摆放,无人工干预情况下完成自然转化的过程,而醇化则是指普洱茶在人为设计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有目的性的相对快速完成品质转化的生产工艺过程。目前普洱茶的收藏和陈化过程大多数是自然环境摆放,无任何人工干预,但是鉴于普洱茶品质的特殊性,普洱茶的醇化加工可相对快速地缩短储藏时间,有效提升普洱茶品质,所以醇化工序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

结构化教学的基本观点是,整体思维对于部分思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如果让学生未经思考就直接开始实际测量,那么学生就会更多地关注数据,而失去了全局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笔者认为数据的获取并非难事,而真正使学生获得数据分析观念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教师只有先让学生对该问题有基本的思路和方案,才能形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网络结构。因此,这里笔者把学生制订的方案纳入了评价之中(见表1)。

表1 “校园绿地面积”表现性任务评价(“知识与能力”部分)

统计表是学生三年级学习的知识,这里可以看成整理与收集的一种数学工具,当然列举也可以。为了保障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笔者把准备测量工具纳入了数据收集前的准备,同时要求学生绘制测量面积的示意图,更加注重学生的数据表达水平。

2.评价关注“问题与解决”,促进数学素养提升

有了前面的思考与铺垫,学生在这一环节目标明确,就是准确测量与计算。因此,教师应当把评价立足于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上,同时特别注意因测量、计算或换算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误差以及学生在处理误差时的表现,并作出相应的指导与评价(见表2)。

表2 “校园绿地面积”表现性任务评价(“问题与解决”部分)

在另一块区域,学生在面积计算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原因是有一块草坪中间有一个交叉小路和两个棋盘,这考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的处理。学生既要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的计算方法,还要综合运用“割”“补”等方法处理,达到使面积精确化的目标。

学生得出了校园绿地面积数据,还缺少全校师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这两项数据,这里笔者为他们提供了学校的官网,学生通过查阅得到了准确的数据,顺利计算出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师:这里是其他班级测量的区域绿化面积,结合我们班的数据,大家能算出我们学校的总绿化面积吗?

生:是7635平方米。

生:7635÷19980=0.382。

师:写成百分数是38.2%,达到了国家规定的35%标准。那人均绿地面积呢?

生:我校现有师生1492 人,用7635÷1492≈5.11(平方米/人)。

师:这和国家规定的5.2 平方米/人相比,还有一点差距啊,想一想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教师和学生人数慢慢变多了,但是绿化面积没有太大变化。

生:绿化面积遭到了破坏。

师:为了使学校申报园林式校园把握性更大,你打算怎么办呢?

表现性任务要注意情境的完整性,从一开始“帮助学校申报园林式校园”,到现在从学校绿化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产生为学校献计献策的强烈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相关联,凸显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评价关注“合作与交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生态

未经过分工的小组活动往往是比较混乱的。在笔者把小组合作纳入评价内容之前,活动中的合作生态存在一些问题。而将小组合作纳入评价后,笔者与学生一起理解、制定了评分规则与合作学习的标准,这使得小组学习生态明显好转,成员关系更加和谐了。表3 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的“小组合作学习表现”评价规则。

表3 “校园绿地面积”表现性任务评价(“合作与交流”部分)

4.评价关注“情感与态度”,拓展评价主体的成长体验

生态结构化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自我体会。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的外显情感(见表4)。

表4 “校园绿地面积”表现性任务评价(“问题与解决”部分)

校园绿地面积的表现性任务评价体系本身就具有完整的结构,它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完美契合,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生态,为学生发展数学素养提供了良好的范式。评价的维度几乎涵盖了任务的每一个步骤,制定了数据化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明确任务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学习,理解任务的重点。

猜你喜欢

绿地面积表现性结构化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GIS技术在城市绿地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
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时空分布研究①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山西运城绿地草本植物组成沿面积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基于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森林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