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认哲学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4-03-07王昕昱

辽宁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哲学观目标素养

王昕昱

(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建构、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四个方面,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并最终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将核心素养表现出来。从本质上看,一方面,大单元教学的思想符合体认哲学观;另一方面,辽宁省新中考样卷的一大改动趋势是情境化,体认哲学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情境,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一、体认哲学观视角下开展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体认哲学观

立足于对原有语言哲学观的批判,语言学家G.Lakoff 和M.Johnson 提出了体验哲学观,最终开创了认知语言学;王寅将其本土化,提出了体认哲学观。体认哲学观主要关注语言、心智(思维)和涉身体验的关系,包括三条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以及思维的隐喻性。体认哲学观关注涉身体验和认知的关系,强调人本论,更加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体认哲学观与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观不谋而合,并进一步为学生社会情感的培育提供路径,倡导教师注重构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大单元教学中的体认哲学

1.狭义的大单元教学中的认知模式

狭义的大单元教学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及课文各自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大单元教学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即整体经验现象的各组分间互相牵连,组分特性的显现来源于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同一单元下的各篇课文之间各有联系,最终促成了单元目标的实现。

此外,教师也要关注凸显的焦点组分——单元目标,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着重在各教学单元中凸显的客体。大单元教学相当于为学生创设完备的经验背景,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将单元目标凸显出来;教师也应当在大单元教学环节中创设适当的条件,让学生自然地发现凸显出来的单元目标。

“大单元”是构建整体、凸显焦点的认知过程,也是认知范畴建立的过程。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具体语文知识组成了一个个认知范畴,并最终构成了“课文—单元—年级—学段”四级范畴。学生的认知范畴不断完善、升级,最终建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网络。体认哲学观认为范畴的边界相对模糊,教师除了要关注本单元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单元之间的知识迁移,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全过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

2.广义的大单元教学中的哲学体现

广义的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考虑课本中的内容,还要立足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融入更多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

具体而言,广义的大单元教学一方面关注学生心智的体验性和无意识性,注重将语文学科学习与涉身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中自然提升相应的语文素养,最好是能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关注隐喻性,在“教师思维—教师言语—学生听讲—学生思维”的单向性斜坡中,师生间思维模型的迁移过程本质上也是隐喻投射的过程。

二、关注整体和焦点的联系,明确大单元教学的基点和落点

(一)由整体明确教学基点

教学基点即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大单元教学环节首先要关注教学单元中各组分之间的连接,即立足于整个单元的视角,从顶层入手开展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察单元内部的各自特点,注重整体备课时的重心设置和环节衔接。教师应当从全局统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习惯,在设计具体课程时,充分考虑前后课时之间的内容取舍。特别是如何构建语文学科的“大概念”,即将知识技能有机关联起来的概念网络。

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含五篇课文,即《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和《木兰诗》,从单元导语和课文主旨中不难看出,本单元的基本主题是“家国情怀”。教师要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基点,即不仅要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教师可以把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凝练为“书我家国·绘我家国·傲我家国”。

(二)由焦点明确教学落点

教学落点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是课程中的焦点。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先要关注新课标中与语文学科思维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相关的内容,由单元主题出发,结合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确定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随后,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全面考虑课程环节的设计,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关注系统设计,实现两个迁移

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力求实现两个迁移:其一是建立适当的教学体系,关注学生在各学习阶段间的知识技能迁移,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其二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网络迁移,这一过程即通过前文中所述“教师思维—教师言语—学生听讲—学生思维”的单向性斜坡实现。我们把前者称为“学生自迁移”,把后者称为“师生间迁移”,下面分别讨论。

(一)学生自迁移

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迁移体系,教师需要从全局考虑学生的思维网络体系,即范围更广的“大单元”内的知识迁移。其一是要关注学生全局知识网络的知识技能迁移,即从其他学科或其他社会经验引发的知识技能迁移。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书我家国·绘我家国·傲我家国”为例,初中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沿用小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具体结合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其二是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科内的知识技能迁移,即在充分关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

(二)师生间迁移

师生间迁移的过程是体认哲学观下大单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即不仅教师要树立大单元教学的意识,学生也要在心智空间中构建起“大单元”知识网络。教师和学生的心智空间就像互为倒影,要引导学生构建大单元的知识网络,教师先要理顺单元目标和单元教学活动的体系,由语文核心素养构成整体性的思维网络,即基于“大问题”导向形成相应的“总—分—总”教学框架,促进学生实现“大进阶”式的思维提升。随后,教师要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思维网络映射在分课时的编排体系上,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与教师思维模式类似的思维网络。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我们绘出的“倒影”模型见图1。

图1 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师生间迁移“倒影”模型

四、关注体验构建,创设涉身情境

大单元教学还要关注对学生涉身体验的构建,这一环节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结合教学单元的人文目标,建构适当的涉身情境,力求在凸显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将真实生活情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在基于真实世界的“做事”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在学校教育的其他环节建构语文学习的涉身环境,如依托课外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学习技能竞赛、学校文体活动等场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语文学习成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于常规课程的备课,还要善于将其他教学活动纳入大单元教学的范畴,真正构建基于真实世界涉身体验的“大情境”和“大任务”。

猜你喜欢

哲学观目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我们的目标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哲学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