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与实践探索
2024-03-07邹晓涓魏杨杨
邹晓涓 魏杨杨
摘 要:本土化案例设计需要尊重历史,根据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设计符合课程内容的案例。以《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通过课前任务布置、课堂讨论管理和课后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教学活动,从理论知识回顾、经济数据分析和经济史案例分析等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但也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了提升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加强《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加强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设计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机制,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视角提升本土化案例设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本土化案例;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应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1]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来源于西方,是为了应对西方社会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而不断演化和发展而来,对其照抄照搬不仅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也不利于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培养。通过学习、研讨和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看待《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还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凝练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并应用于课堂实践。
一、《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设计思路
第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本土化案例设计既要总结新中国成功经济案例的宝贵经验,也不能回避问题与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环境污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教育资源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大学课堂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应该向大学生客观讲解这些问题存在的历史原因,鼓励大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二,精心选择本土化案例。案例不等于故事或者例子,案例的撰写需要考虑背景、主题、情景和细节描述等方面,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考虑如何导入、如何突出问题性和理论性、如何组织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如何归纳和解决问题等环节[2]。在案例设计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案例选择工作。一是将授课教师的自身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和时代的进步。二是将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的亲身经历融入案例教学,如将学生参与的“三下乡”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融入“精准扶贫”案例,将学生参与的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的经历融入“开放经济和贸易”案例等。三是加强学习和阅读党中央的各类文件精神,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原因,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趋势和影响融入案例设计。
第三,设计开放式的本土化案例。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曾经说过,“尽管教科书和课堂材料有了真正的改进,但是教育可能变得更糟……由于提供的材料那么清晰以致学生感到不再需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3]现有的教学案例大多是教师搜集和整理完成,学生只负责阅读和分析,但是我们发现,案例资料越完善,学生能够提出的独立观点就越少。鉴于此,在向学生公布案例研讨主题后,尽可能不提供所有的数据和资料细节,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政府工作报告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等方式,在独立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再参与案例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和协商提出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法。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初衷不是给予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完成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等任务,形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库的模块建设。通过跨校合作、跨院系合作的方法,建设《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网络资源库,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案例库计划包括理论知识案例模块、经济数据分析案例模块和經济史案例模块等三个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案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经济数据分析案例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独立收集数据并总结数据变化的特点,经济史案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情景下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实践教学应用
《宏观经济学》课程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GDP,包括GDP的概念、计算方法、储蓄-投资恒等式以及GDP的缺陷等知识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在第一章的基础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引入案例“从GDP锦标赛[4][5]到绿色GDP[6~7]”,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变的关系。2022年上半年,我们尝试在个别班级开展《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课堂实践教学。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前任务环节。教师借助学习通软件,课前向学生布置三项任务。一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章的知识点的课后复习工作。二是要求学生搜索中国统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等网站,搜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数据、环境变化数据和环境政策等信息,归纳经济增长、环境变化和环境治理的特点。三是要求学生查询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使用GDP锦标赛、绿色GDP等关键词,查阅3-5篇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首先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如表1所示,以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变的相互影响为案例,从理论知识回顾、经济数据分析和经济史案例分析这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我们计划进行两轮课堂分组讨论,在两轮讨论之间教师会进行点评。在第一轮课堂分组讨论中,教师会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诸如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环境利益相关者在GDP锦标赛和绿色GDP的不同背景下,各自承担的成本、收益、利益诉求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在第二轮讨论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品以及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行為逻辑。两轮讨论结束,教师会要求学生分组提交研讨报告书。在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教师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同时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需要考虑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背景。
第三,教学效果的课后评价环节。本土化案例应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一是根据学生撰写的研讨报告书,判断学生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后续的改进措施是否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二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根据教务处组织的学生网上评教判断课堂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四是根据学生匿名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三、课程教学效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通过课后检查我们发现,学生研讨小组提交的研讨书写作态度认真,班级期末考试总体成绩良好,授课教师的评教得分排名在院系前百分之十,整体教学质量良好。课程结束后我们借助学习通软件发放调查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94份。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本土化案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58.51%的受访者表示本土化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且效果明显。75.53%的受访者表示本土化案例教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53.32%的受访者表示本土化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权衡取舍。81.91%的受访者表示有考研计划,并认为本土化案例教学对于打好经济学基础帮助很大。其次,本土化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积极参与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和课后研讨报告书的撰写等工作,相比于传统授课方法,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56.38%的受访者表示能够顺利跟上学习进度。41.49%的受访者认为资料搜集难度大,要很努力才能跟上学习进度。还有2名学生表示课程任务很难,完全跟不上学习进度。
鉴于此,为了提升本土化案例教学应用于《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设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国内财经高校的优秀师资参与撰写《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还可以提高案例库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第二,加强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通过课程培训、讲座、相互听课和课程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授课教师对本土化案例应用于课堂实践的熟练程度和节奏控制。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凝练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能力,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设计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机制。本土化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不适用闭卷笔试这种单一方法,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在资料搜集、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分组辩论和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表现,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第四,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视角提升本土化案例设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客观总结新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辩证分析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就和不足,精心设计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并应用于课堂实践,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土化案例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探寻真理的科学观念。通过回顾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理性判断宏观经济政策的得失及其影响,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知,2020(9):4-7.
[2] 周君华,宫照玮.案例、案例库、案例教学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21(2):37-40.
[3] 埃丽诺·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的未来:超越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8.
[4] 唐睿,刘红芹.从GDP锦标赛到二元竞争: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逻辑——基于1998—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2,9(1):9-16.
[5] 李永刚,管玥.地方官员竞争的政治锦标赛模型及其优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2):73-78.
[6] 高敏雪.回顾与评介:“绿色GDP”核算曾经是一个热点[J].中国统计,2022(7):35-38.
[7] 赵泽林.绿色GDP绩效评估算法的探索、比较及其优化路径[J].统计与决策,2019,35(3):25-29.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院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宏观经济学》课程本土化案例库建设与实践探索”(2022384)
作者简介:邹晓涓(1979-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史;魏杨杨(1997- ),男,安徽亳州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