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

2024-03-07马晓娜

关键词:样态

摘 要:现今,网络亚文化的圈层现象凸显。圈层内外网络暗语迭代速度快、扩散效能强,圈层内成员交往的情感纽带加深,呈现出独特的网络样态。青年大学生在精准化推送的网络生态中,在信息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都迎来了现实的隐忧。“信息茧房”、“情绪茧房”、“文化消费主义”,影响着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认清现实影响,通过恰当引导圈层主流价值,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以优化引导进路。

关键词:网络圈层化;样态;现实影响;引导进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用户规模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6月,已达10.26亿[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变迁带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和场域的巨大变化,网络社会已成为新型的社会形态。网络群体也应运而生,建立在共同趣缘和情感连接基础上的互联网新青年,在线上和线下开展频繁的交流活动。这种“新部落”具备情感化、非定向性和可选择性社交等特征[2]。网络亚文化圈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上就涵盖了7000个兴趣圈,“电竞圈”“国漫圈”“声优圈”“汉服圈”“盲盒圈”……网络亚文化圈层有着多元性、流动性的特征,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被划分到一个或者多个的网络亚文化圈层中去。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对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构建互联网文化新生态有积极的意义。

一、网络亚文化圈层的显著特征

网络亚文化圈层是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场域,原本的社交距离被缩短,诞生无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线下略显孤单的青年大学生在圈层内拥抱有相同兴趣、相似话语表达的成员,多元文化的思想交流碰撞与信息时代相交融。网络亚文化圈层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圈层内外网络暗语迭代速度快、扩散效能强,圈层内成员交往的情感纽带加深。

(一)圈层内外网络暗语迭代速度快、扩散效能强

网络圈层文化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圈层内外文化传播使用的网络网络暗语也呈现新特征、新变化。早期的互联网熟人社交“人人网”销声匿迹,“火星文”“非主流”成为了80、90一代的回忆。圈层的网络暗语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包括了本文、图片、动图、视频等[3]。“orz”是源于日本的网络用语,看起来像四肢撑地垂着头的小人,有着悔恨、无可奈何、无力回天的意思。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变迁,orz已经甚少使用,“xswl”“zqsg”“yyds”成为了青年大学生的常用语。网络暗语的平均寿命往往不足一年,生命周期最短的流行词甚至就只维持了四天而已[4]。网络社会方言是青年大学生表达自我、彰显个性、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网络暗语“新陈代谢”之快也受到热点事件、文化作品、社会生产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在原有的话语体系内改进,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风格。

青年大学生在线下的交往中也惯于使用网络语言来描述事件、抒发情绪。如“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源自抖音评论区,意指在一些小事或者小细节上有被冒犯到。交流和使用的场所也由抖音和微博的评论区扩散到线下。诙谐、讽刺,通俗易懂。“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原为李安导演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评价影视作品的话,后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用来表示对某件事情和想法的不解和震惊。现实生活中也为青年朋友们所常用。“yyds”也为官方媒体使用,在东京奥运会上频频使用赞美奥运健儿们非凡的表现。网络用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极强的扩散性,真实地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情感交往的图景。线上和线下的边界正在逐步消解,网络暗语走进了日常生活语言,融入现实世界的各个层次[5]。

(二)圈层内成员交往的情感纽带加深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中,圈子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形成社会关联,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格局能放能收。而网络亚文化圈层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存在,靠趣缘形成、有感情融入的社交新范式,与理性、契约式的社交关系大有不同。

网络亚文化圈层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还有情感共享的互动。具体体现在:一是情感的共情。在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不同、年龄差悬殊会引起交流的真实情感隐藏。也可能会有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式的交流方式,引起青年大学生的不适。而在网络世界中,虚拟形象背后是“本我”的释放,卸下沉重的面具,不演绎、不追逐利益,是毫无伪装地释放自我真实情感[6]。这种感情基于兴趣、情感价值类同,以网络空间为背景,网络人际空间关系为基础。情感交流是完全自主性的,青年人的共情能力更强。二是心理的共悦。青年群体渴望被他人关注,获得认可,但同时也希望保留一定的社交距离。既想增强表露,又担心被别人看透,是矛盾的统一体。青年的“群体性孤独”就描绘了他们身体在场,而心灵愈发疏远的现象[7]。圈层化的群体中,青年大学生以娱乐解压为主,逃避了现实中的孤独、挫败、不被理解,实现形象认可和情感归属。网络构建的趣缘关系,缔造了更亲密的心理共悦,避免了陌生人的尴尬和不安全顾虑,增强了信任感。三是情感的劳动。以“饭圈”为例,“粉头”“铁粉”“路人粉”,有自行的一套社群权利结构,有文案组、编辑组、视频组、控评组等分工,开展高组织度的社会交往[8]。情感的劳动增强了圈层内的共识凝聚,形成集体记忆。成员也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網络亚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从信息层面、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方面来看,网络亚文化的圈层化现象会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信息茧房”“情绪茧房”和异化成“文化消费主义”。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困扰。

(一)信息层面上,形成“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凯·R·桑斯坦于2008年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主要是指网络媒介通过传播同质化内容,使用户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空间之中,如包裹在蚕茧之中。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抑云”,会精心推送私人FM、每日推荐,在隐私设置中可以关闭“其他人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找到我”“其他人可以在‘附近页看到我”,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熟人的窥探。在相对封闭的信息空间中尽情享用自己感兴趣的歌单,点赞、收藏、评论和分享,不符合自己喜好的歌曲则可以点“不感兴趣”来减少推荐。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的出圈,我们观察到,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是经常性刷首页推荐的作品,看到的是“去中心化”后的产物。平台用户有强烈的趋同心理,短视频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鼓励、引导他们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自动减少不感兴趣的推荐,且这些都通过算法不知不觉地完成。于是我们迎来了这样的局面:看到的世界是我们想看到的世界,同样圈层的人看到的世界类似。且自媒体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特定喜好的信息浓度进一步变高,覆盖到信息接触的各个领域,信息茧房形成。

青年网络亚文化圈层化背景下,“茧房度”越高,青年个体与“顶部茧房”的内容相似度越高[9],大家有着共同“标的”,所喜好及产出的内容呈现高度相似。相互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同质性。且个体会无意识削弱自己的异见,让趋同性更强。久而久之,青年网民极易失去自己的个人特质,在“信息茧房”内被动灌输了价值观而不自知,得意于自我期望的极大满足。青年网民如不加识别和思辨,极易陷入“茧房”窠巢之中。信息偏食会影响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认同。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圈层化背景下的“信息茧房”压缩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本就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权威性,很难做到活泼生动,青年个体更倾向于“茧房”内的信息文化环境,“圈层”变“围城”,壁垒出现,信息窄化使得青年网民丧失了对于多元文化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动力。主流的意识形态不易深入圈层内部,为受教育者所认可和接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场域外,青年个体不愿去主动搜索相关知识,教育信息传输中断。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

(二)心理层面上,形成“情绪茧房”

“情绪茧房”是基于“信息茧房”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尽管看起来,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接受渠道和内容是“多样化”的,实则“被筛选的数据”有着同质化的特征。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维度包含动力性、激动性、紧张度等特征。“信息茧房”中囿于同质信息的堆积,青年网民在互联网的开放场域中,接受相似的刺激,生理情绪也趋向同一、弥散性。青年网民在互联网中投入的时间更多,在单薄的趣缘关系的基础上,又多了情感的倾诉、对现实不满的吐槽,网络圈层文化中青年网民还获得了心理需求。当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有了挫败、焦虑、无助,他们既能在喜欢的文化上得到快乐,又可以在同伴的安慰中进行负面情绪的排解。而且,青年人既渴望社交,又不希望别人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希望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安全。在互联网的圈层交往中,恰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田园女拳”“直男癌”“电竞蝻孩”都是网络世界中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描述,这种非理性的叙事方式,夹带偏激情绪的表达,虽缺少合理性和客观性,但是在网络圈层的内部就能获得一定的群体认同和情感支持,成员之间产生满足感。以粉丝文化圈层为例,“饭圈”是由英语fans简称而来,根据他们喜欢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内娱”“韩娱”“泰娱”等。缩写词是“饭圈”一种常见的形式,Yjgj,jb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请yxh停止对我家plgg的造谣,bbl,意思是:有句港句(即有事有事),剧本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请营销号停止对我家漂亮哥哥的造谣,求求了。还有谐音梗和自造词,“辣菜”(拉踩,通过贬低其他明星来吹捧自己的偶像),桃浦(Top,指人气最高的),“皇族”(公司力捧,资源不断),“石锤”(实打实的证据)。私密、小众的符号暗语持续在圈内掀起同质化的情绪流动。成员对立、矛盾、争吵、谩骂时有发生。

圈层与圈层间有壁垒,异质情绪难以到达其他圈层的核心层。任一圈层内的“网络意见领袖”和拥趸者对他者的事物和情绪都有猛烈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圈层内的团结,维持成员之间的黏性。但所属群体长时间接受单一情绪的灌溉,个体的思考和感受的表达单维度,思想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呈现闭环[10]。

(三)行为层面上,异化为“文化消费主义”

据2021年TMI和人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玩乐与成长“内外兼修”——95后年轻人注意力洞察报告》显示,年輕人加入的圈子种类丰富多元,“饭圈”“生活圈”“学习圈”样样可入圈。在参与度最高的圈子类型上,他们平均加入的社群数量可达3.3个。线上的圈群时常向线下破圈延展,购物圈(29%)和兴趣圈(29%)更容易成为破壁“线下”的圈子。25%的年轻人表示,社交中边聊边买让他们更容易消费。在资本的裹挟下,受到流量经济、注意力经济、网红经济等的驱动,“圈层文化”和“消费文化”挂钩。打榜、应援、大赏、买代言、购买周边产品甚至成为了进入某些圈层的入场券。例如在B站上,对UP主的喜爱和崇拜,会投射到购买UP主推荐的产品这种消费行为上。文化消费的诱导,反而更能促进圈层内成员间的交流互动。购买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营销产品也可以看作是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加深圈内成员的身份认同感。

B站学习型UP主彭酱酱LINYA,拥有122.2万粉丝。同时在小红书拥有11.8万粉丝及在微博16.2万粉丝。凭借分享学霸级别的学习心得和日常vlog,在“学习圈”收获了超高人气。她也在淘宝和京东经营着自己的Bubbli UP旗舰店,售卖文具类学习用品。在产品评论区我们可以看到“带着酱酱(UP主)的榜样光环买来激励自己,希望能像酱酱一样努力学习”“因为想成为彭酱酱那样厉害的人所以花钱也快乐”“步入大学生活,紧跟酱酱步伐,很喜欢酱酱,为酱酱打call”诸如此类的发言。不难看出,媒介和资本的合谋下,各种亚文化、圈层文化包围的青年大学生,不自觉地将圈层文化认同投射到商品化的物质上。且无形、细腻的情感营销,帮助青年在生活中对抗孤独感,缓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焦虑。这正是资本所乐于见到和鼓励的。

我们也要注意,在这种有意识的形态规训下,警惕对偶像、圈层内网络意见领袖的盲目崇拜,将情感认同、价值信仰都与消费行为画上了等号[11]。资本市场也在不断细分,算法的支持下,大数据洞悉了青年大学生的所属圈层,喜欢的产品以及关注力的是否持久。“顶超话”“打榜”“应援”本身也耗费了青年大学生大量的精力、财力。而这些行为的投入力度又表征了青年大学生对圈层的忠诚度,决定了他们在圈层内部的等级。投入越多,越能跃入圈内组织权利机构的顶层,如“饭圈”的粉头。如此循环,则狂热消费、过度消费也会使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青年大学生陷入到“校园贷”“套路贷”等经济困扰中。

三、网络亚文化圈层化影响下的应对策略

网络亚文化圈层化对青年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信息偏食、脱离主流价值观、消费行为异化等。必须打破“茧房”壁垒,进行有效的圈层主流价值引导,使大学生真正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文化。

(一)打破“信息茧房”壁垒,引导圈层主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具有鲜明的调节作用,不仅要做主流文化的“扩音器”,还需要做亚文化的“引流渠”[12]。圈层,不应是有着信息壁垒的“密闭墙”,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辩证选择和自我认知。而应是破“茧”成蝶,而应是有着丰富信息延伸的“旋转门”,青年大学生自由进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圈层内外的优质信息。主流媒体、思想政治的实施者应充分尊重网络圈层文化的特征、表达方式,将圈层的小众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相融合,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教育者要更重视把握青年的情感需求,青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感,他们渴望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和赞许,渴望在圈层外也保持着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被充分尊重的权利。积极引导,与之共情,鼓励青年参与新媒体平台内容的创作,主流文化的严肃性与圈层文化的趣味性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圈层文化的优质信息包裹圈,主流价值伴“青春同行”。

腾讯视频出品的《此画怎讲》作为国内首部名画真人番,巧将“二次元”与“古风”相结合。生动活泼的真人演绎,诙谐幽默的话语,使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鲜活起来。普及鉴赏知识的同时也增添了观赏趣味性,更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歌舞真人秀《舞千年》,是哔哩哔哩与河南卫视合作打造的跨圈传播的高质量作品。“古风圈”“汉服圈”也是当下青年大学生追逐的审美旨趣。华丽优美的舞蹈背后呈现了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及笄之礼等历史故事或传统礼仪。古风视觉符号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二)破除“情绪茧房”束缚,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信息茧房”的情感偏向下,青年大学生陷入同质、相通的情感维度中,越处于茧房顶部,趋同性越高[13]。为信息所困,也“为情所困”。青年网民浸泡在“茧房”舒适的空间中,自觉情感是自主的、有温度的,但其实缺乏这种自主控制的自由。情感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靠近了茧房程度高的成员,即网络意见领袖。社交网络平台也对青年大学生的情感有导向作用。“情绪茧房”的形成既有青年网民的个人情感表达,也有平台的主导作用,是双重作用的结果。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氛围,打造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以填补青年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不囿于某些网络平台主导的负面情感维度和情感牢笼中[14]。“佛系”“躺平”“摆烂”“emo”在网络圈层化的成员之间大行其道,平台的净化可以帮助抵御影响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健康的情绪偏向。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知识网络学习科目考虑青年兴趣偏好、个性化特点设置,思政教育精准发力,主动吸引青年大学生转换圈层文化交流场域。提高了文化审美,增强了主流文化自信,青年大学生被调动了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投入高校主导的文化圈层建设中。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是育人实践的重要展示窗口。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地域优势,融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等,打造特色的品牌活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把握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依赖性的特征,充分开发网络资源,线上平台的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引领作用[15]。

(三)警惕“文化消费主义”陷阱,培育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在消费中,物主体化。”数字时代,在网络圈层文化中,文化消费完成了对青年网民身份认同的塑造。靠“打赏”冲击到榜一,购买到限量版的周边,都能让青年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收到圈层其他成员的艳羡的目光。这种建立在“文化消费主义”之上的快感和虚拟世界的身份认同,可能是他们在现实中所无法获得的。但如果精神意志和理想信念减弱,青年主体极易被异化成失去理性的“消费人”[16]。对物质的狂热带来心理预期的过度膨胀,青年焦虑、功利的情绪蔓延开来。

一方面,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青年网民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有形与无形商品被过度赋予的“美学”意义。保持灵活的思维,加强内心修养,明白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是建立人与物的链接,在物中吸收智慧、激励心灵,自觉去摒弃一味攀比、低级趣味、颓废消极的“集体无意识”消费行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是必然,在生产生活开启“加速器”的时代,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避免被数字化工具非理性裹挟。另一方面,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广告软文、明星效应包围的消费主流下,另有各种算法的加持,青年大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商品符号背后的逻辑意义,学会辨别“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实质,正确看待消费后的实用价值以及是否为自己所需。摆脱圈层文化消费主义的单向传输桎梏,在消费观念上,青年大学生也应树立起客观实际的文化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8-28].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2] 王宁.自目的性和部落主义: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J].人文杂志,2017(2):103-111.

[3] 陈龙,李超.网络社会的“新部落”:后亚文化圈层研究[J].传媒观察,2021(6):5-12.

[4] 季乃礼,焉超越,陈问天.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与传播机制研究——基于2012-2020年73个网络热词的聚类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84-95.

[5] 周凯,段月月.网络亚文化圈层视域下的青年网络暗语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8):89-93.

[6] 张改凤.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特征、规律、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4):88-94.

[7] 陶志欢.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审思与调适[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5):88-96.

[8] 景星维,高薇.“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22(3):80-88.

[9] 徐翔,敖子棋,史静远,王晓虹.殊途同归:社交媒体用户内容生产中信息茧房趋同化——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3):133-140.

[10] 马菁菁,李庆勇.算法机制下“情绪茧房”现象的技术成因与影响[J].传媒,2022(19):87-89.

[11] 刘运来.网络时代青年文化认同圈层化现象透析及价值引导[J].中州学刊,2022(6):71-76.

[12] 罗琳.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生成机制与风险防控[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3)75-83.

[13] 徐翔,董洁云.社交网络内容生产中用户“信息茧房”的情感偏向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2,9(4):78-99.

[14] 曹银忠,李拴拴.破圈: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9-87.

[15] 李宏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25-33.

[16] 余翠娟.数字时代文化消费主义视域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理性审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8):27-3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SXDTZD2022003);安徽理工大學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SKL2021202229);安徽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课题(sxzx2021-06)

作者简介:马晓娜(1988- ),女,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样态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从主持人记者担任导播看交广节目新样态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