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圈经济”的成因剖析

2024-03-07孙迪张译文余小蓉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成因影响因素

孙迪 张译文 余小蓉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饭圈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商业经济,成为文化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要纠正其带来的不正之风,发挥“饭圈经济”对文化经济的积极作用。基于“饭圈经济”现象的阶层划分、情感导向和消费聚集等表现,扎根受众主体,从价值认同、情感需求等角度挖掘成因,以期对“饭圈”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饭圈经济;饭圈文化;成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1-0077-03

引言

粉丝,最早用于形容迷恋影视明星、运动明星的人。早期的追星行为仅仅基于粉丝对偶像情感依恋,粉丝群体联结松散,其行动以自发性、个性性、分散性为主要特点。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技术的完善,粉丝群体呈现出了全新特点:群体内部联系更加紧密、成员身份标志性增强等,而这种更为系统化的、呈现出相当鲜明的圈层性、排外性、目的性、交互性等特征的粉丝群体们就被称之为“饭圈”。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饭圈经济”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经济应运而生,成为了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饭圈经济”现象的表现

国内娱乐圈的追星文化生硬照搬日本和韩国的模式,在与我国大陆简体中文语境文化的融合中缺少筛选和监管,基本是在市场导向因素影响下发展的。追星族以学生族为主,年龄层主要分布在12—28岁之间。“饭圈经济”时代,追星人之间的关系从兴趣交互演变成了组织规则权利义务兼具且明确的联结,粉丝与明星之间形成了共同成长、良性互动的新模式;相应的,粉丝原先分散的情感消费也逐渐演变成一条完整的“饭圈经济”产业链——打投参与造星、消费提升价值,并通过情感、利益稳固粉丝团体,具体表现可以概括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主导的阶层划分

与相对自由的个体粉丝不同,饭圈是一个有着清晰架构、规范秩序的组织。有着共同偶像的粉丝们依托成熟的社交媒体平台粉丝集体化,兴趣相投者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并产生了存在核心领袖的社群即粉丝后援会,负责管理粉丝相关的事务,粉丝后援会内部成员间存在分级,有比较明确的责任分工。粉丝被分门别类区别为前线粉、技术粉、数据粉、粉头、普通粉、BP(白嫖)粉等等,粉丝需要在社交平台上通过展示自己为偶像消费的记录来进行身份自证,为“偶像”付出更多的粉丝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在饭圈这个组织中,由“粉头”进行领导宣传,带领粉丝进行一系列打榜应援活动。随着对偶像的支持从情感劳动转变为金钱消费,粉丝投入的资金数量逐渐成为衡量粉丝支持偶像的标准。出于“为偶像消费金额越多,就说明对偶像的爱意越浓厚”的共同观念,“氪金粉丝”在组织中拥有更高地位与话语权,“白嫖粉”则处于组织的最底层。在这以消费能力划分级别的“饭圈”结构中,一个粉丝往往更倾向于与拥有同等消费力的其他粉丝交往,而这样的结构转化成为了粉丝进行经济投入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的强弱与年龄的增长有着显而易见的负相关,年龄越小的成员通过消费形式提升“饭圈”地位的意愿就越强烈。

(二)依托粉丝身份的消费共同体

“饭圈”成员之间的关系远远超乎于单纯的交易关系,51.42%的粉丝在参与饭圈经济的行为中得到了归属感,其中近1/3是18岁以下,价值认同诉求强烈的青少年(见下页表1)。“饭圈”这个彼此之间被相同的喜好、情感和“爱”的共識联结起来的集体,个体的任何感受和观点都可以得到关注和反馈,而从情感入手的消费行为提供给粉丝相同的分享点、兴奋点,这种以粉丝的身份认同进行消费带来的情感归属进一步激发了粉丝的消费热情。在这样立体、网状、互动性强的“饭圈”结构中,粉丝的行为相比传统单线、“单机”的个体追星行为呈现出更主动、狂热和多元的全新特征,不仅从上而下积极消费产品,而且创造产品。在共同的目的——“为偶像应援”的驱使下,参与“饭圈经济”活动的个体以粉丝的身份认同进行消费,成员在认知、情感和行动等三个层面的认同需求得到满足,最终达到了强化群体认同、增强凝聚力的效果。

(三)粉丝购买力向实际收益的高效转化

基于粉丝和其偶像之间的双向关系,商业公司得以将旗下的偶像转化为符号化商业产品,周边产品和代言产品的售出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也证实了该偶像符号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粉丝常常通过大量购买偶像的周边、代言产品展现购买力,其实质是提高其偶像的商业价值,吸引投资方,即使提供的产品本身的质量并不高,在产业化的包装后仅凭偶像本人的符号也能完成粉丝购买力的具象转化。“饭圈文化”的蓬勃发展加快了“造星”的速度,养成型偶像的出现更是将偶像的命运从“出生”就递交到粉丝手里。追星族为冠以偶像头衔的商品慷慨解囊,自认为掌握了偶像的“命运”,其实只是把钱塞进媒体和广告商的口袋。“饭圈经济”的参与者们通过消费进行投票,为偶像打投,认为掌握着偶像的命运,着迷于亲身参与造星过程的假象,然而实际上,不仅控制力与粉丝个体毫无关系,情感收获也与经济投入并不对等,最大赢家是作为生产商的资本。

二、“饭圈经济”现象的成因剖析

“饭圈”的本质是文化现象,“饭圈经济”的本质是文化经济,在文化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已经成为“饭圈经济”现象的重要主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如何保护青年人身心健康,科学治理“饭圈经济”现象的问题已经被推向风头浪尖,亟待解决。“饭圈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要纠正其带来的不正之风,发挥其对文化经济的积极作用,必须围绕“饭圈经济”现象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深入挖掘“饭圈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因。究其原因,主观上,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碰撞激烈,当代人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危机,难免感到孤独和缺少归属感,迫切需要价值认同;客观上,娱乐产业、“饭圈”本身确实迎合了其受众的精神需求。

(一)“饭圈”填补粉丝社会认同的空缺

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邻里和谐关系受到了冲击,人际关系以家庭为单位遭到了分割,这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当下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碰撞激烈,而“饭圈”的主要受众更是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的诉求与相互认同的诉求交织,主体意识建构的需要以及人与人之间普遍联系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尤为凸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粉丝的圈层化提供了平台,日渐成熟的社交媒体上,喜爱同一个偶像的粉丝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追星再也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个体的任何感受和观点都可以得到有相似爱好者即时的关注和反馈,现实生活中因为距离产生的孤独感在虚拟空间得到了填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充分满足的认同感、确定感、归属感,促使粉丝通过消费行为来与社会客体世界建立联系,来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建构。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每个个体都有各自认同的社会身份,而个体身份的建立,也是依附于个体所认可的社会群体。粉丝们依附于“饭圈”这个他感兴趣同时也认可的群体,对自己作为“饭圈”成员的身份产生了认同,并且为了适应“饭圈”的阶层化现象,粉丝必须通过积极的消费行为来提升个人的自尊心和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并维持一种长期的社会认同。

(二)娱乐产业模式转变迎合粉丝情感需求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饭圈经济”现象的受众正逐渐成为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消费中的情感需要远远超过了生活需要。而高度发展的现代科技和趋于完善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拉近了个体粉丝之间的距离,也让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双向情感互动成为可能。如果说过去的偶像是拥有优秀作品,被粉丝们供在高台上崇拜、仰望的对象,现在的偶像更类似于可以对话的朋友,粉丝们个人情感的投射。

传统模式下,粉丝消费的是艺人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经济公司通过文化产品的销量获得利益所得,现在娱乐公司的商品不再局限于旗下偶像生产的文化产品,而是将偶像本身符号化,并邀请受众通过消费行为参与造星的全过程。在新模式中,娱乐公司通过营销手段,将偶像“完美化”,并不断将“偶像需要你的守护”这一观念传递给粉丝。被符号化的偶像所有的个人特点和行为都可以被转化为商业性质的炒作,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企业将资本逻辑转化为情感逻辑,把商业行为转发为“因爱而来”“用爱发电”的情感说服。在这种模式中,粉丝关注的并非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内容,而是偶像符号承载着的情感內核。

(三)“饭圈”社群构筑自我实现舞台

另外,互联网时代下,“饭圈”的主要受众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他们广泛通过互联网媒介接收和传达信息。触手可得的广泛信息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分别为其养成文化自信和人格自信奠定了基础,他们得以进一步探索自我,强调多元,主张民主、个性,并且表达欲空前强烈,渴望掌握话语权。在互联网上,每个人可以不受现实的制约,重新设定自身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寻求认同和自我满足的目的。

部分企业认可存在核心领袖的社群即粉丝后援会作为官方认证的粉丝组织,与官方工作室或公司的资源、信息互通,负责管理粉丝相关的事务,例如集资、打榜、反黑等等。或许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普通不被关注的个体,但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他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在“饭圈”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展现自己的领导力,协调、组织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得以无条件占用粉丝投入的时间、精力,粉丝则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高层次的需求,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获得感,并以更高的热情进一步参与到“饭圈经济”活动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饭圈经济”现象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以其必然性影响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我国的“饭圈经济”基本是在市场作用下野蛮生长,缺少监管和治理,存在不良之风,导致了粉丝的异化:社交行为异化、消费行为劣化、自我认知扭曲等;另一方面,“饭圈经济”不仅迎合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也激发了文化产业的生机活力。

“饭圈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带着镣铐跳舞,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引导“饭圈经济”健康发展,保护以青年为主的受众的身心健康需要多元主体齐心协力。首先,娱乐公司绝不能照搬日韩特色鲜明的“饭圈”文化,应该立足于我国优良文化内核,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其次,物质发展的今天,现实感缺失的补偿心理让个体迫切需要完成主体意识的架构,学校、家庭教育要进一步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认同,在教育中健全青年人格;社会建设也要由一元的物质发展转向关注人民精神财富的需求;最后,国家的治理行动应当由特定时间的专项行动转向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针对娱乐圈的行为规范体系。应当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去感知新时代青年的生活图景和精神脉动,要给予其充分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的价值引导,规避可能的价值偏移,激发青年生机活力的同时,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需要的、真正健康、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2]   孟威.“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52-59,97.

[3]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5):64-72.

[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成因影响因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