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4-03-07勾东宁韩紫威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发展环境普惠金融

勾东宁 韩紫威

摘   要: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供给不断增加、需求稳中有进,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继续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充足普惠金融供给、促进普惠金融需求,助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区域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2-0078-05

我国对普惠金融发展一直非常重视,特别是2016年之后,我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因此,分析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普惠金融的理论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根据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普惠金融被定义为在机会平等、成本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为每一位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提供广泛、高效的服务。

(二)普惠金融的特征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在其实施和推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普及性,即普遍性、公平性。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对服务对象的限制,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强调金融服务的普遍可获得。二是多样性。普惠金融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类型具有多样性,强调量体裁衣,运用差异化工具解决问题。三是可持续性。普惠金融意味着要给社会各阶层带来长期的、稳定的、多样的金融服务供给,因此,要保证提供普惠金融供给的金融机构有持续经营的能力。

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性特征

(一)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2016年以来,我国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不断增加。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重要议题,并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2017年,我国发布《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拓展了普惠金融发展平台,并对其发展所依托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优化升级。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金融机构拓展普惠金融业务。2020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宣布,进一步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含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等多项内容。2021年公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为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与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也在日益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硬件支持。我国通信基础设施覆盖率增长速度较快,且在覆盖范围上总体实现全覆盖。我国有全球最大的4G网络,4G基站总数、4G用户总数发展速度领先世界;同时,我国在5G技术领域初步形成领先优势。互联网普及率的持续提高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网络用户的大幅增加也有助于加快金融数字化和普惠化。软件基础设施主要指普惠金融发展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方面,多样化的接入方式提高了金融机构接入大额、小额支付系统的便利性,也改善了金融机构资金汇划渠道的畅通性。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由央行征信中心整合构建的、既为个人又为企业提供征信服务的公共征信体系和市场化发展程度高的社会征信体系共同发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顺利运行,给予普惠金融发展以更大程度上的信息支持。2021公布的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信用标准体系,为深化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信用体系保障。

(二)普惠金融供给不断增加

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可以直接反映金融供给数量,也能部分反映普惠金融供给质量。如图1所示,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在2011—2018年间不断增加,2018年之后总体呈轻微下降趨势。这主要是因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高了银行离柜交易率,电子渠道的畅通增加了线上办理交易行为,疫情时期的特殊性更使得零售业务向移动终端倾斜。金融科技加持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而相比之下,物理存在的金融网点在便捷层面逊于数字普惠金融。因此,2020年末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较2017年末减少0.2万个(0.87个百分点),但这一事实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供给的下降。

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同样可以直接反映金融供给数量,也能部分反映普惠金融供给质量。根据表1,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从业人数在2010—2017年间不断增长,在2018年增速小于零,2019年又有小幅上升。

小额贷款机构是普惠金融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小额贷款机构数量是普惠金融供给的一种重要体现,更能体现普惠金融普及性的特点。根据表2可知,全国小额贷款机构数量自2011年之后出现“四连涨”,2016年之后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小额贷款机构数量“五连降”的形成主要与行业监管升级有关,并不代表普惠金融供给力度减小或者重视程度减弱。相反,行业的监管升级会给小额贷款机构注入活力,从而一改往日乱象,规范各种交易行为,进而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优化普惠金融供给,提高普惠金融供给端的效率。

小额贷款机构贷款余额是普惠金融供给的另一重要体现。根据图2可知,2021年小额贷款机构贷款余额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降之后又重新实现正增速,增涨了5.93个百分点,相较于前一年增长了527亿元。这样的增长情况也表明了普惠金融供给在追求多样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普惠金融需求稳中有进

涉农贷款总量能较地分析出受众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接受程度,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普惠金融需求的指标。根据表3所示,2011年至今,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数量稳步增加。根据图3可知,2012—2016年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速持续下降,2017—2018年呈现波动式下降,而2018—2020年增速稳步提升,2021年增速变化不大。这意味着普惠金融中的贷款需求稳中有升、总体向好。

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体现了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意识,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普惠金融需求的指标。根据表4,2011—2021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数量持续增加。根据图4,2011—2021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一直都大于零,2015年以来,增速呈小幅波动上升态势。这意味着普惠金融中的保险需求不断增加,发展潜力很大。

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一)东部地区

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地区。

在金融机构规模方面,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而金融机构在着眼自身发展路线时往往更加倾向于东部地区。不仅是现有的证券交易所,连带新兴的金融交易市场也都在东部地区多点开花,人力与资金资源大多数聚集于东部地区。

在金融创新方面,东部地区因其较高的经济水平而享有更大的自主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更强,金融产品供给也更丰富。

在金融产品需求方面,东部地区居民在社会开放性的影响下,会更加容易学习和接受新兴金融产品的使用规则,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就更大。

(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普惠金融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在金融机构规模方面,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且多是大型机构的分支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实力受限。

在金融创新方面,除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话语权被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挤占,因此拓展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且资源分配受制于交通与地理环境等因素。

在金融产品需求方面,居民对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动了解意愿不是非常强烈,有时甚至会出现排斥心理,较为传统的金融理念使得其把重点放在金融产品稳定性上,所以金融需求比较单一,一般集中于定期储蓄,而投资理财、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并未得到关注。居民金融需求的单一性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

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财政支持方式,扩大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支持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更多地区可以发展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结合的新式普惠金融。

二是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扩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覆盖面。其次,在支付体系方面,开放电子支付系统,扩大数字身份认证的推行覆盖范围。最后,在信用体系方面,进一步加快对征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进度,并加快信息共享对接,激发征信市场发展活力,促进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征信机构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群体,农信机构应当进一步规范对上述群体的信用评级标准,学会合理利用省联社的信用评级,在灵活使用其授信管理系统的同时做好信用评级和授信管理工作。

(二)充足普惠金融供给

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的市场细分进行金融产品开发,提高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程度,拒绝没有实践的推广。当然,为全部有需求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专属服务要耗费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普惠金融发展又需要考虑到实际成本。可见为每个客户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显然不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要利用好实地走访调查的结果,精准捕捉客户实际所需。对客户金融需求分类建档,建设出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程度高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为客户提供便利性。尤其是中部、西部、东北部中的贫困地区,要在实践中摸索村民们需要在哪里用钱,这样才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让普惠金融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上游地位,他们的市场价格灵敏度不高,以至于时常会出现丰收却亏损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农民在风险提前控制方面就会有强烈需求,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满足其需求。

(三)促进普惠金融需求

一是为农村中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提高互联网普及率。特别是在数字普惠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对没有智能手机的群体提供手机发放服务,以及手机操作培训服务,不要让智能手机成为把老年人排除在普惠金融发展之外的障碍。

二是加快普及金融基础知识。例如,向客户尤其是中部、西部、东北部经济不发達地区的居民渗透理财产品的意义。因为部分居民对理财产品的重要性没有概念,甚至认为金融理财产品具有欺骗性,所以通常很排斥乡村理财产品。因此,要用更通俗的方式进行理财知识宣传,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先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来,再对其进行科普讲解;也可以在村口用大喇叭循环播放推广金融产品,或者给予参与讲座的村民一些礼品;还可以编制一些朗朗上口的口令,让这些对金融理财产品有偏见的居民潜移默化地接受并使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发展环境和供需角度来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得当、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供给比较充足、需求稳中有进。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即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优于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未来应继续从发展环境、供给和需求这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从而加快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均衡增长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勾东宁,赵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省际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9,35(15):162-165.

[2]   张泓,张鸿儒.我国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中国物价,2019(10):34-37.

[3]   邢乐成.中国普惠金融:概念界定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47-53.

[4]   中国银保监会.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EB/OL].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847316&itemId=915&

generaltype=0,2019-09-29.

[5]   Md.Morshadul Hasan,Lu Yajuan,Appel Mahmud.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finance through financial technology[J].SAGE Open,2020,10(1).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发展环境普惠金融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研究
浅谈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如何在英美大片中突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次中心城市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