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鲈苗种人工繁育的路径
——以广东珠海地区为例

2024-03-06李焱辉刘文罗顺辉陈创华

养殖与饲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花鲈亲鱼鱼苗

李焱辉,刘文,罗顺辉,陈创华

广东省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广东珠海 519000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又称海鲈,是广东珠海地区特别是珠海斗门白蕉地区的规模化、高产池塘的主养品种,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在各方的努力下,基本形成设施设备完善、商品鱼阶段养殖技术成熟、产业链相对完整、发展潜力巨大的养殖品种,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022 年产值达30 亿元以上。目前形成了鱼苗主要由山东、浙江、福建等地提供,本地进行二次标粗(多数1~3 cm 起标),再定塘养成商品成鱼的产业模式。由于鱼苗生产主体不同、来源复杂、长途运输等影响因素众多,使得花鲈生长速度不稳定、病害控制难度变大等问题出现;同时,本地亲鱼养殖底蕴及经济性等诸多原因,加上现时生产上福建等地鱼苗成本上的优势,叠加北苗南养的产业运作模式的多年运营,以致本土到目前为止尚无产业化人工繁育鱼苗(亲鱼-鱼苗)的生产商及生产销售,还未开发出经济高效的符合本地的花鲈人工繁育技术体系。这些原因导致本地无法通过对品种的长期选育来提供和满足本地对商品鱼苗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本地花鲈养殖产业的优势发展。为此,本文将通过研究当前珠海地区花鲈产业技术基础及现状、分析该地区花鲈人工繁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提出实现珠海花鲈人工繁育和苗种品质提升的可行路径。

1 花鲈产业现状

1.1 珠海地区历史生产情况

1)花鲈是珠江水系的名鱼,近海广泛分布,在20 世纪60、70 年代珠江口底拖网作业中,花鲈的产量占15%~19%[1]。

2)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池塘养殖纷纷兴起,花鲈在珠海磨刀门水道边的斗门白蕉镇落户,特别是白蕉镇昭信等村,涌现出一批商品花鲈养殖能手,池塘养殖产量不断攀升。

1.2 国内近年人工繁育情况

国内花鲈人工繁育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截至目前国内国家级花鲈良种场数量稀少,广东省内还没有省级花鲈良种场,据《南方日报》2023 年3 月11 日报道,广东潮州市饶平县将争创广东省首个花鲈省级良种场。花鲈当前人工繁育中亲鱼来源多样,有海捕亲鱼,有海上网箱养殖的亲鱼[2]。尽管苗种的生产技术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稳定规范的花鲈苗种生产和供应依然是花鲈商品鱼生产的瓶颈[3],全人工苗种培育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1.3 珠海池塘规模化养殖情况

1)养殖区域分布。花鲈在珠海磨刀门水道边已经规模化,连片化养殖有30多年历史了。主要养殖区域分布在珠海白蕉地区,特别是白蕉的昭信、灯笼等地,辐射到乾务、中山坦洲。培育了人数众多的有丰富养殖经验的养殖人员,养殖人员知识比较全面,实操能力强,有相当的经营意识。

2)池塘条件构成。一般养殖水面3 335 m2/塘以上,大的养殖水面超过13 340 m2/塘,养殖水面以5 330~10 000 m2/塘居多,池塘基本深度(基面到塘底垂直高度)以2.3~2.8 m 为多,养殖水深一般为1.8~2.5 m,其差异主要是由养殖不同时期、水源条件、养殖方式所引致。

3)养殖方式、鱼苗规格及产量。咸淡水区域以池塘高密度养殖为主,一般是每年12 月到次年4 月份进行标苗,当年3-6 月份定塘投苗。近2 年标苗规格多以体长2.5~3 cm/尾、体质量0.5~0.6 g/尾为多,定塘规格体重以25 g/尾以上为主。视苗的大小和养殖条件每667 m2水面定塘投苗以6 000~12 000 尾为多,也存在更高密度的投苗。鱼苗规格大的投苗少一些,规格小的投苗多一些;鱼塘深度大的投苗多一些,深度小、水源条件差的投苗少一些,有效养殖水深以不小于2 m 为宜。从规格3 cm左右标粗到养成商品鱼需时7~9个月,均质量为450~580 g/条,当年产量一般为3 000~6 000 kg/667 m2水面,大部分养殖户一次性出完鱼。标粗到定塘阶段,业内一般以50% 成活率为中位数,定塘后正常情况下养殖成活率不低于85%,良好情况下20 kg/包料产鱼15.2~16.3 kg。部分养殖户也会将花鲈养2 年、甚至2 年以上,这样每667 m2水面产量会更高。

4)商品鱼苗来源。商品鱼苗高度依赖外来鱼苗,养殖的状况好坏与外来鱼苗的品质有很大关联。近年来,由于亲鱼的来源各不相同,苗种的抗病力、生长速度每年相差很大,不同来源的苗种标苗期间生长速度相差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比比皆是。而到成鱼阶段,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1.4 珠海花鲈行业发展情况

1)花鲈产品获得地理产品标志,珠海获得“海鲈之乡”“海鲈预制菜之都”等称号。

2)珠海地区花鲈全产业链比较成熟,除苗种高度依赖外地外,饲料、动保、养殖机械、产供销、加工等产业链均比较成熟。

3)政府高度重视,各种支持政策比较完善。各级政府千方百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等诸多方面发力,推出多项惠业惠农惠企政策,不断引领促进产业发展。

2 珠海地区花鲈苗种人工繁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花鲈苗种人工繁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竞争压力大。花鲈苗的人工繁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成熟,如福建等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再加上运输的便捷、养殖技术的发展,北苗南运成为珠海当前的主要生产方式;广东省内的饶平等地由于网箱养殖的发达,靠近福建,亲鱼培育具备优势,发展花鲈人工繁育也具有优势。

2)成本居高不下。珠海地区虽然进行了多年的花鲈人工繁育方法、技术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基本能够进行人工繁育,但是在近海海水盐度较低、亲鱼来源到合格苗这一块的深耕程度不够,以致现阶段受精、孵化及育成成数不大,成本居高不下;商品苗的经济性生产技术尚未突破,在亲本选择、来源、强化、催产、授精、孵化、苗种培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有待攻关,相关方面的熟练技工稀缺,以致人工成本高。

3)从事养殖的人员和企业匮乏。花鲈亲鱼性腺发育成熟需要3.5~4 年,时间长。而花鲈咸淡水池塘规模化养殖商品鱼时间为不到1 年,海水网箱养殖花鲈时间一般少于2年,花鲈是肉食性鱼类,残杀性强,很难大小混群养殖,亲鱼的培育成本高,从事的人员和企业匮乏。

2.2 花鲈苗种人工繁育面临的机遇

1)市场空间大。近年来,由于花鲈亲本来源的不确定性,导致苗种质量难于控制。生长速度、病害、饵料系数等随着不同来源的苗种有很大变化。作为占据全国50%以上养殖量的珠海有巨大的苗种需求,养殖户迫切期盼高质量的苗种供应。同时,行业的发展和种业的发展也期盼有一定的本土种质及种苗供应,故珠海花鲈人工繁育的市场空间很大。

2)本地鱼苗经济潜力大。通过多年来的跟踪,使用外地鱼花在珠海本地标粗后再出售的同规格的鱼苗普遍抗病率、适应性和养殖生长速度比外地长途运输回来的鱼苗表现更好。

这些年来,也有部分本土养户和企业引进1 cm 左右苗标粗养育到3 cm 上下再出售给养殖户进行二次标粗到定塘养殖,养殖户普遍反映该苗种比从外地长途运输来的同规格苗种(超过10 h 运输时间)生长速度快、成数高、病害少、易于养殖(表1)。本地进行花鲈人工繁殖生产花鲈商品鱼苗的经济潜力巨大。

表1 同规格本地一次标粗和外地标粗花鲈苗(长途运输)养殖对比

3)成本下降幅度空间大。现时影响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商品苗种的育成成数,由于花鲈亲本的怀卵量、受精率、孵化率、育成率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亲本来源突破后,养殖成本下降幅度会很大。

4)人工繁育的基础条件已具备。作为洄游性及广盐性分布的品种,花鲈在珠江水系、珠海海域广泛分布,珠海金湾和江门交界的崖门水道早年也是花鲈的天然产卵及孵化场之一,本地进行花鲈人工繁育的基础条件存在;海洋牧场的发展为珠海地区亲鱼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深海养殖、养殖工船的实施,花鲈亲本培育将会更加容易实现。

3 实现珠海地区花鲈苗种人工繁育的可行路径

花鲈苗种人工繁育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从浙江、山东、福建、万山、北部湾等地收集性腺发育到Ⅲ期Ⅳ期的花鲈亲鱼,在珠海陆地车间进行培育、催产、授精、人工孵化、苗种培育、比对直至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合格的商品鱼苗;第二步是在第一步进行的同时选择不同规格的种鱼构建群体,在万山等深海网箱中培育,性腺发育到Ⅲ期后在陆地进行强化养殖、培育;第三步是进行选育,培育符合该地区的更有竞争力的种鱼。这是一个交叉及接力的过程,所以远近结合、长短结合是适宜的选择。

3.1 加强陆地基础设施条件的配置

陆地场地适宜选择咸淡水资源丰富、地势高、有一定地基基础、向阳面的场地。

1)露天池塘。露天池塘宜大小结合,一个组合水面面积以13 300~20 000 m2为宜,其中包括10 000~13 300 m2水面4 m深大塘,2 000~3 300 m2水面3 m 深中塘,667~1 330 m2水面2.5 m 深小塘。池塘配备智慧系统,可以监控水温、溶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总碱度、总硬度等指标。并且配备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涌浪机、水流机等控流及增氧设备,大池塘可以配备网箱。

2)培育车间。培育车间配备可控式养殖池,进行亲鱼养殖、产卵、孵化和鱼苗培育,标粗分区;能够控制水温、流速,具备光照系统、加氧系统、过滤系统、消毒系统等。

3)标苗池塘。可以在露天池塘内设置。

3.2 加强繁殖亲本种群的构建

1)优化亲鱼的来源。亲鱼主要从山东、福建、万山、北部湾等地收集性腺发育到Ⅲ期、Ⅳ期的花鲈亲鱼。要求体色正常,鳞片完整,活力十足,精气神好。

2)加强亲鱼的运输管理。海捕亲鱼可以采取单条装麻醉运输或者单条装活水袋充氧运输。群体比较大的亲鱼可以采用活水车运输方式,注意鱼的密度要疏,水温适当。

3)稳定亲鱼的养殖。亲鱼到场后检查健康状况,主要是体表检查,鳞片是否完整,是否有病灶,然后分类进池。养殖水体进鱼前16~24 h 使用温和性消毒剂(如季胺盐类)按说明进行消毒,进鱼同时用98%饲料级Vc 1 g/m3水体全池泼洒。

4)优选繁殖亲鱼。去除有病、活力差、摄食差的亲本,同时按需进行病毒和寄生虫等检测,不符合条件的筛除,养殖7~14 d再进行1次筛除。

5)构建深远海亲鱼种群。充分利用现有的深海网箱、养殖工船等设施设备,利用远海的条件收集质量好的大规格种群,在深远海进行花鲈种群的筛选和构建。

3.3 提升花鲈苗种的品质

1)加强亲鱼的营养研究,进行特种饲料的开发。亲鱼的营养和商品鱼的生产是一个不同的方向,由于亲鱼的成熟需要3~4 年时间,而商品鱼的生产仅仅经历1 年左右时间,当前配合饲料的生产主要为商品鱼的生产服务,其在原料的选择、配比、蛋白、脂肪、蛋能比方面迎合市场需求。而在亲鱼的配合饲料方面缺乏研究,单纯使用现阶段商品鱼配合饲料培育亲鱼效果不理想,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花鲈亲鱼特种饲料的研发是提升花鲈性成熟、孵化率及提升苗种质量的关键。

2)重视亲鱼养殖、孵化环境控制和苗种开食饵料培育。比对孵化期间的渗透压、光控、水温、盐度、溶氧等指标对孵化成数的影响,选择优化方式。重视开食饵料的培育,做到适口适料。

3.4 加强花鲈良种繁育联合体的建设和资金的持续支持

1)建设繁育联合体。开展花鲈人工繁育和苗种品质提升,除了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外,还需深耕本土,这将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建设一个良好的繁育联合体,可以加速这项事业的进程。联合体主要由科研机构、生产单位、经营单位等组成。

2)加强资金的持续性投入。在现有经济供苗模式前提下开展本地花鲈人工繁育,需要资金多渠道和多方式的持续性投入,因此,短期内(1~3 年)要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为此,先引进性腺发育到Ⅲ期或Ⅳ期亲鱼,然后攻克适合该地区的亲鱼从后期强化到合格商品鱼苗(3~5 cm)这一阶段规模化繁育技术的难点,尽快生产出达到现时供苗模式中位生产指标的本地商品苗,是一个经济可行的选择。

猜你喜欢

花鲈亲鱼鱼苗
“四大家鱼”亲鱼的秋季培育技术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
我国花鲈养殖产业现状与种子工程研究进展
花鲈运输密度对其成活率的影响
加强春季亲鱼培育管理确保繁殖顺利进行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花鲈摄食调控相关因子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海产花鲈IGFBP-1、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