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途径与方法
2024-03-06邓妍娜
邓妍娜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面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随班就读的途径与方法可以具体概括为:从特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需要入手,引导其他儿童去思考应当如何认识身边的特殊需要同学,应当怎样给他们提供学习或生活的帮助,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关键词】特殊需要儿童;小学教学;随班就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将一些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纳入到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在当下的某些研究与实践领域当中被称为融合教育。现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谈谈关于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相关问题。
一、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必要性
面向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形成科学理性的认知。在小学教育中推进随班就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首先,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社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在儿童群体中有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存在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为了让这部分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會,开发其潜能,可以让他们随班就读,进入普通班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交流。
这也就是说,被纳入到随班就读范围的特殊需要儿童,理论上是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教育的,这些儿童与需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儿童有所不同,尽管他们存在着学习技能或者智力上的障碍,但这些障碍不足以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只有理性对待,平等接纳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会,才会拥有进步的标志。
其次,普通教育能够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社会体验。随班就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忽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面临着比普通学生更严峻的挑战。化解这一挑战的根本途径就是让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体验。从特殊儿童教育的主流趋势来看,随着“回归主流”“一体化运动”“零拒绝”思想的发展,融合教育(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随班就读)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当前世界各国的主流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能被社会接纳,同普通儿童一起在普通教室中接受教育。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他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孤独症儿童所需要的是学习并运用社交规则,而这很难在特殊教育学校得到满足;相反,在普通小学如果施教得当,那学生有可能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从而形成更多的成功体验,进而掌握融入社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
再次,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有利于普通儿童的成长。在小学教育当中纳入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无论是对于特殊需要儿童而言还是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其实都有意义:对于前者来说,他们学习或行为障碍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融入正常的社会,如果他们能够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接受教育,那对于他们的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言,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塑造,一所小学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文视野与人文关怀,应当接纳这样的教育教学对象。实际上,随着校园标准化的建设,特殊需要儿童在当下的小学当中并不存在生活障碍,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能够针对这些儿童开发出相应的课程,那随班就读就能够落到实处。
对于后者来说,一所小学接受正常教育的学生,他们应当学会接纳、包容特殊需要儿童这一对象,这对于塑造这些学生良好的品德也大有裨益。核心素养强调培育学生具有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落实到现实教育生活当中,不应当成为一句空话。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需要儿童,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当后者在前者眼中呈现出客观的弱者地位的时候,需要看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就取决于对待弱者的态度。所以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够让正常儿童形成关爱弱者的意识与态度,形成帮助弱者的能力,那实际上就是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以说,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悦纳特殊需要儿童,用自己的言行去构造一个能够让特殊儿童得到良好成长的环境。
二、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挑战与突破
从客观实际来看,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特殊需要儿童能否有机融入班级整体这一问题。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存在显著性差异,特殊儿童在各个维度的发展也存在差异。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同处于一个生活空间,且后者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两者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更多的会让前者感觉到自卑或无助,而后者则有可能出现优越或排斥心理。
应当说这些都是学生的正常心理,认识到这种心理的正常性,教师则不至于采取约束或强制的态度,从而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反而不利于随班就读的开展。当然,认同其实是正常心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纠正—这里所说的纠正,实际上就是提高普通儿童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认识水平,提高班级的融合能力,而这也正是随班就读的意义所在,甚至可以认为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当核心素养强调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时,普通儿童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认同就反映着他的必备品格,普通儿童以及普通儿童群体与特殊需要儿童的相处能力反映了其关键能力。
如果将当前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挑战归结为“融合”问题的话,那在寻找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途径与方法的时候,大的方向便非常清晰了,那就是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明确了这一大的方向之后,还需要关注一些具体的细节以及操作策略。有同行基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策略、课程学习方式选择策略、课程教学方法融合策略和课程家校联动策略,可以破解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困境。
因此,笔者以为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概括为:从特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需要入手,引导普通儿童去思考应当如何认识身边的特殊需要同学,应当怎样给他们提供学习或生活的帮助,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三、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问题化解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很好引导的,当特殊需要儿童在学校的衣食住行得到普通儿童的关注时,后者就会发现前者的诸多不同或不便之处,择三者分析如下。
问题一:特殊需要儿童的阅读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具有轻度视力障碍的儿童的阅读问题引起了关注。通过观察发现,该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会遇到看不清阅读内容的困难。面对这一困难,其他同学就会想方设法帮助他,比如读给他听,还有的学生会建议老师将课本内容放大复印,上课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帮助这名特殊需要儿童,告诉他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需要记住什么。当特殊需要儿童没有表现出他們期待的变化时,有的学生会略显急躁,但绝大多数同学会给出善意的提醒,这让普通儿童在潜移默化当中认识到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问题二:融合教育材料的使用问题。
当前不少小学都开发了融合教育的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还建立了融合教室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关键在于特殊需要儿童自身,这里除了教师提供相关的帮助之外,普通儿童的帮助也很重要。比如面向表达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手段当中会有一些相应的教育材料,多数情况下,都是学校的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材料实施教育,但由于特殊需要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明显较大,很多时候教育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于是在开展随班就读时,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面向班上的学生去介绍这些融合教育手段的运用目的与方法,然后让普通儿童充当“小老师”,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引导教育。实践表明,这样的思路完全是可行的,融合教育手段中的很多教育材料,都是普通儿童喜闻乐见的,他们能够迅速理解相应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式,在具体的融合教育过程中,普通儿童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所进行的融合教育材料使用,可以让后者更好地接收相关的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当中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小,日常的友善相处保证了随班就读的有效落地。
问题三: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困难问题。
对于特殊需要儿童在学校的一些生活困难问题,在融合思路的引导之下,也可以引导普通儿童来解决。在我们的实践当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行动不便的儿童在进入班级之后,很快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关注,一些常见的帮助措施也被学生自主想到,比如上厕所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学主动陪同,课间活动的时候也有一些同学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里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特殊儿童在接受了帮助之后他们能够心存感激的话,普通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会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地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帮助,他们还会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然后轮流提供帮助,这也就意味着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个人困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在客观上让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做到行稳致远。
特殊需要儿童在小学随班就读是一个现实课题,通过随班就读,可以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让特殊学生可以更快融入社会生活,有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在随班就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接纳特殊需要儿童,这种接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接纳,更应当是心理上的接纳。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眼里有着太多的普通儿童,就将这些儿童视作另类。教师在做到真正从心理上悦纳特殊需要儿童之后,还要进一步做好随班就读融合教学的组织者,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与普通儿童无异的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儿童的自主生存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黄一青.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心理疏导探讨[J].教育界,2023(07).
[2]姚伊婷.点亮角落里的星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3]徐润君.小学随班就读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入学准备评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