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细菌处理苝系染料废水制备絮凝性菌体蛋白的研究
2024-03-05韩惠颖翟宇晴
韩惠颖,李 良,翟宇晴
(沈阳工业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3)
随着染料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大量的染料废水[1],染料废水已成为我国工业中重点污染源之一。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大约有10%~20%的染料会直接随废水进入环境中[2]。染料废水成分复杂,含有染料、染料中间体、酸、碱、副产品、有机物等,色度大,浓度高,COD高[3]。
染料废水的处理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采用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可以通过吸收剂吸附、絮凝法沉淀过滤和膜分离技术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分离去除,也可以采用光催化氧化法、臭氧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氧化降解无法自然分解的有机物[4],进而完成废水的处理。对于苝系染料废水,可选用微波强化膨润土进行处理[5]。
本文选用光合细菌对苝系染料废水进行处理,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光合细菌在很久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是一类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6-8],菌体自身没有毒,且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能够在高浓度有机物的环境和较恶劣的环境下有效地处理有机废水[9]。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氯化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氯化钙、氯化钠、醋酸钠、碳酸钠、硫酸、茚三酮、α萘酚、苯酚、碳酸钙、硫酸铜、硫酸钾、氢氧化钠、硼酸、乙醇、酚酞、甲基橙、甲基红、次甲基蓝等均为分析纯试剂;微量元素为天然土壤浸出液;红糖。
生化培养箱、高压灭菌釜、电热恒温干燥箱、凯式定氮仪、VIS-7220G 可见分光光度计(配1 cm 玻璃比色皿)、红外光谱仪。
1.2 废水和菌种来源
废水来源:辽阳市某染料厂;菌种来源:自购沼泽红假单胞菌(液态)。
1.3 实验方法
1.3.1 预处理方法
用碳酸盐(碳酸钠、碳酸钙等)对苝系染料废水进行pH调节,pH为7.5~8.0。
1.3.2 菌种的驯化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1)基础液体培养基
NH4Cl 1.0 g/L,MgSO41.0 g/L,K2HPO40.5 g/L,CaCl21.0 g/L,NaCl 1.0 g/L,红糖1.0 g/L,土壤浸出液6.0 mL。
(2)驯化
取废水和自来水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总体积为1 L,用碳酸盐控制pH为7.0~8.5,投加适量的基础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接种菌液20 mL,在室温和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定期取样测量光密度OD600。以时间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光合细菌生长曲线,从而确定絮凝性菌体蛋白收获时间。
1.3.3 条件实验
取废水1 L,用碳酸盐控制pH 在7.0~8.5,投加适量的基础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接种菌液,在室温和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间定为1.3.2 确定的时间。通过离心方法分离菌体,干燥后,称重,确定絮凝性菌体蛋白产率。然后分析蛋白含量并进行红外光谱表征。
1.3.4 平行实验
根据1.3.3条件实验结果进行5组实验,考查条件实验结果的重现性。
1.3.5 喂养试验
将得到的絮凝性菌体蛋白用于热带鱼的喂养,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热带鱼各20条,对照组投加鱼饵料进行喂养,实验组投加菌体蛋白进行喂养,每两天投加一次,观察其生长情况及死亡率。
1.4 分析方法
在分光光度计上于600 nm 处测量光密度OD600;产物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产物中,蛋白质分析方法:茚三酮反应[10]、双缩脲试验、凯氏定氮法[11-12];糖类分析方法:莫氏试验[13-14]、斐林试验[15]、苯酚-硫酸试验[16]。
2 结果与讨论
2.1 絮凝剂表征
2.1.1 产物的红外光谱
产物用去离子水漂洗,离心分离,于105℃干燥3 h,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产物红外光谱
根据图1所示,3 340 cm-1处为羟基吸收峰;2 840~2 955 cm-1范围内的3个峰为饱和碳氢结构,1 640 cm-1、1 545 cm-1处为酰胺结构,1 460 cm-1处为饱和碳氢弯曲振动,1 020 cm-1处为碳氧键伸缩振动,869 cm-1处的吸收峰说明具有β-糖苷键;920 cm-1处为吡喃环末端次甲基的横摇振动。综上所述,该物质可能为糖蛋白。
2.1.2 定性定量分析
产物用去离子水漂洗,离心分离,于105℃干燥3 h,然后进行蛋白质和糖类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见表1。
2.2 驯化与生长曲线绘制
按照1.3.2进行实验,所得结果见图2。
图2 光合细菌驯化过程生长曲线
由图2可以看出,经过驯化的光合细菌在苝系染料废水中生长速度较快,更快到达对数期,进入稳定期。第五次驯化时,废水不经稀释,经过驯化后的光合细菌可以处理苝系废水,在5天后达到静止期,8天后光密度值逐渐下降,10天后光密度趋于稳定,可以确定菌体收获时间为10天。
2.3 碳酸钙用量的影响
按照1.3.3 进行实验,即取废水1 L,用碳酸钠控制pH 在7.5,加入不同量的碳酸钙,6 mL 基础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接种菌液,在室温和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间定为1.3.2 确定的时间,以絮体干重为控制指标,所得结果见图3。
图3 碳酸钙用量的影响
本实验中,投加碳酸钠的作用是中和废水中的酸,生成碳酸氢根,碳酸氢根再水解成碳酸,反应式如下:
水解生成的碳酸供给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氢氧根控制pH为碱性。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固定光合细菌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式如下:
生成的Ca2+同时辅助絮体沉淀。
由图3 可以看出,碳酸钙加入量超过0.8 g 以后,絮体收率趋于平稳,因此本实验取碳酸钙最适加入量为0.8 g。同时也可以看出,碳酸钙加入量对COD 去除率影响不大。
2.4 基础营养液投加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按照1.3.3 进行实验,即取废水1 L,用碳酸钠控制pH 在7.5,加入0.8 g碳酸钙,再投不同量的基础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接种菌液,在室温和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间定为1.3.2确定的时间,以絮体干重为控制指标,所得结果见图4。
图4 基础营养液投加量的影响
从图4 可以看出,随着基础营养液投加量的增加,絮体干重和COD去除率逐渐增加,在加入量为6 mL后,增加量趋于平稳,因此本实验选取最适基础营养液投加量为6mL。
2.5 平行实验
按照1.3.4 进行实验,即取废水1 L,用碳酸钠控制pH 在7.5,加入0.8 g 碳酸钙,再加入6 mL 基础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接种菌液,在室温和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间为10 天,以絮体干重为控制指标,所得结果见表2。
表2 平行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证明本实验所选条件合理可行。
2.6 应用实验
按1.3.5进行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应用实验结果
如表3所示,采用光合细菌菌体蛋白作为饲料喂养热带鱼的方法是可行的,且对照组和实验组鱼死亡的原因多因换水及环境不适应所导致。
3 结论
(1)通过在苝系染料废水中进行光合细菌的驯化,绘制了生长曲线,确定产物收获最佳时间为10天。
(2)产物红外分析结果为糖蛋白,蛋白含量为24.20%,多糖含量为13.18%。
(3)取废水1 L,用碳酸钠控制pH 在7.5,加入0.8 g碳酸钙,再加入6 mL基础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接种菌液,在室温和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间为10天,以絮体干重为控制指标,得到的菌体用于热带鱼的喂养。
(4)光合细菌处理苝系染料废水,利用其生物学特点,发挥其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实现了苝系染料废水的脱色及资源化处理,同时还获得了絮凝性菌体蛋白以资源化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建议收获菌体蛋白的废水可用作回流稀释水,循环使用,真正做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