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
2024-03-05马良军孙光明刘淑静
马良军,孙光明,谢 琴,刘淑静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作为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途径[2]。2022 年5 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规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3]。建立健全具有鲜明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2023 年,河北省首次提出“2(中职)+2(企业)+2(高职)”(以下简称“2+2+2”)贯通培养模式,并出台《“2+2+2”贯通培养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版)》[4](以下简称《办法》)等文件,在省域层面大力推动地理位置在同一区域或相距较近的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共同开展贯通培养,对提升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有效性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厘清“2+2+2”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成逻辑,剖析其内涵特征,探索其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2+2+2”贯通培养的生成逻辑
1.1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2+2+2”贯通培养设计的政策依据
“2+2+2”贯通培养,即中职、高职与企业联合开展“2 年中职+2 年企业+2 年高职”的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一体化培养,是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既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指向,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5]。2020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6]。2021 年,《意见》强调:“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2022 年,“新职教法”也对“支持中高职贯通培养,推动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兼顾,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做了专门规定。
“2+2+2”贯通培养模式,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可满足更多中职学生升学深造的诉求,有效推进中高职、企业一体化育人,凸显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完整性、畅通性[7]。企业全程实质性参与,完全落实了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实现了课程对接岗位,学校教学随动企业生产,形成了校企协同、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赋能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彰显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独有的特色,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能力保障。
1.2 产教深度融合是“2+2+2”贯通培养设计的理论依据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等政策,将发挥政府统筹和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协作,同时需要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看,校企协同育人会涉及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家长和学生等利益主体[8]。政府需要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适配的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投入大量人、财、物等参与其中,希望能培养匹配自身需求的人才,形成行业企业发展的正向推动力。家长和学生期望通过贯通培养拓宽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通道,使其获得较高学历的同时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从学习情景理论角度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设计,将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与教学活动相融合,把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与学生的发展等统筹起来,基于真实的生产任务,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9]。
“2+2+2”贯通培养模式,按照“一体化设计、进阶化培养、协同化育人”绘制学生职业成长路径,多主体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可更好地满足政府、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家庭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诉求。在贯通培养过程中,学习场景在学校与企业间切换,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与工作,可在真实的工作世界中内化知识、锤炼技能,在岗成才,有效融合中职教育基础技能、企业实践操作以及高职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格局,助力学生习得适配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1.3 增强适应性是“2+2+2”贯通培养设计的实践要求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本质是以技能为要素,强化职业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深度互动,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技能形成、发展和使用的生态系统[10]。“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1]。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要契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高质量就业,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1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从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着手,创新纵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2+2+2”贯通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中职2年、企业2 年和高职2 年3 个阶段,三段贯通、工学交替,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该模式下,招生选拔办法、招生对象条件、招生录取方案等的制定,充分考虑企业岗位要求,同时赋予企业一票否决权,企业主导地位凸显。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中职招生即企业预招工,学生录取后便与中职、企业签订《企业预备员工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整个培养周期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或以学校为主、企业配合,或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双主体育人特征明显。不论是“中职学生(学徒)/企业预备员工”,还是“企业正式员工/高职学生(学徒)”,学生始终具有双重身份。“2+2+2”贯通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机融合,是河北省在中国特色学徒制领域的实践创新,可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1.4 服务多通道成长是“2+2+2”贯通培养设计的功能定位
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列为‘五重点’之一,并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拥有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的机会”[13]。这表明职业教育较以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2+2+2”贯通培养,是在原有中高职贯通培养“3+2”“5 年一贯制”基础上,借鉴英国“三明治”模式,创新“学习—实践—学习”的产学结合模式,一体化设计“中职基础课程学习+ 企业岗位实习和实践+ 高职进阶提升学习”的6 年长学制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模式,为学生升学和高质量就业提供更多便利的通道,为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提供了无缝切换的工作场景,实现了中职以“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实质性转变,打造了高职阶段在工作中学习的新模式,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
2 “2+2+2”贯通培养的内涵特征
2.1 “2+2+2”贯通培养的基本内涵
《办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按照“聚焦产业、聚焦技能,重视生源、重视质量,联合申报、联合实施”原则,联合开展“中职2 年+ 企业2年+ 高职2 年”的贯通培养,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提供服务。“2+2+2”贯通培养模式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2+2+2”贯通培养模式示意图
2.2 “2+2+2”贯通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2.2.1 贯通架构:多主体协同、一体化规划
“2+2+2”贯通培养模式下,中职、企业、高职多主体协同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贯通体系,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为基本特征,以“价值认同、标准引领、课程融通、质量监控、联合共享”为基本内涵。
多主体协同中,关键是在中职、企业、高职三大独立实体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提高“2+2+2”跨部门和跨组织协调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充分发挥“2+2+2”各阶段培养主体的专长和能力,通过建立多主体协同领导机制、明确各主体分工职责、优化协同过程、简化制度内容、强化主体参与等保障机制,提高中职、企业、高职多主体协同实施计划的应变能力。
一体化规划中,中职院校、优质企业、高职院校间通过信息共享、沟通协商等形式,整合和统筹各自的目标,共同制定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规划方案。同时平衡各方利益,协调整合校企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双元教育模式、企业实践与学校课程相结合、企业实习和实训、企业导师授课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2.2.2 衔接要素:递进式设计、进阶式培养
《办法》指出,中职、企业、高职三方共同制定联合贯通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办法及标准;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共同制定贯通培养管理办法,建立中职、企业和高职多形式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衔接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贯通培养教学体系的递进式设计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进阶式培养。
递进式设计中,对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考核评价等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设计,基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设计不同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融合提升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基于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采用逐步深入和扩展的评价方法,分阶段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在进阶式人才培养过程中,“2+2+2”对应各阶段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阶梯式晋升、工作领域的逐渐复杂、具体工作任务难度的逐渐提高、职业素养的逐渐提升。各培养阶段间通过纵向贯通的形式,以学生基础夯实——技能锤炼——创新驱动为培养路径,达成“2+2+2”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维目标,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不断进阶。
2.2.3 运行机制:招培就一体、协作化育人
“2+2+2”贯通培养的运行机制是指规范和优化贯通培养招培就一体化运行流程,中职、企业、高职协作实施育人工作,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前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可为学生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和长远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办法》指出,三方联合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破除“唯分数论”,按照适岗适用原则制定招生选拔办法;联合开展技能培养、角色塑造、文化熏陶等各阶段培养工作;联合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提供服务,将学生/ 学徒/ 员工未来的培训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一并进行考虑。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也让高技术技能人才更愿意留在企业长期发展,降低员工流失率和重新招聘、培养的成本,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中职、企业、高职三方之间协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共同构建“中职—高职—企业”一体化深度跨界的融合育人模式。三方以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为重点,注重学生或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贯通培养过程中,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获取实践经验;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学徒制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为已经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员工”提供深造机会,学生可通过再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2.4 质量保证:全过程监控、动态化调整
质量保证是确保“2+2+2”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能够发挥其潜力并持续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构建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和常态化改进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14]。《办法》指出,学生完成中职学业后,考核合格且符合学徒制培养条件的,可获得相应高职入学资格,如未取得高职入学资格,则退出此培养程序。
“2+2+2”6 年长学制培养,应根据产业与社会变革及时动态调整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各阶段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具体包括:制定评估的主要内容、评估的时间节点、评估的参与方;收集和分析课程评估、学生评价、教师评估、实习实训成果评估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案例分析、访谈等定性分析结合统计、问卷调查等定量分析,形成评估成果,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成果;及时向中职、企业、高职同步反映问题并制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实习实训资源等方面的优化策略,推动中职、企业、高职深度合作。
3 “2+2+2”贯通培养的实施路径
作为河北省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试点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 年联合石家庄市鹿泉职教中心、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成立“联合体”,联合开展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2+2”贯通培养项目,其具体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6 个方面。
3.1 畅通体制机制,建立多主体贯通培养架构
“2+2+2”贯通培养项目中,能否实现中职、企业、高职之间的良好对接,促进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体制机制与项目运行治理架构的建立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出台《“2+2+2”贯通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2+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联合体”三方组建联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签订《“2+2+2”贯通培养联合办学协议》,明确三方合作内容和责权利。三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项目立项、实施、监督和评估等工作;共同设立“2+2+2”贯通培养专项基金,建立对三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员工)等的以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的正向引导的激励机制;完善合作监管制度,对科林电气、鹿泉职教中心与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身合作效果进行评估,制定三方认可的合作方案和学生管理方案,协同完成“2+2+2”贯通培养中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评价考核环节。
“联合体”实行中职校长、高职校长和企业法人负责制,在联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搭建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担风险的“四共”运行治理架构(见图2),包括:以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为主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工作组;以“2+2+2”电气自动化专业进阶岗位分析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工作组;以“双导师”双向流动、职业培训为主的师资培育工作组;以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在岗培养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组织为主的人才培养工作组;以企业岗位分析、学徒培养、课程、评价等标准制定为主的标准研发工作组;以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为主的质量监测工作组。
图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2+2”贯通培养运行治理架构
3.2 契合岗位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衔接育人标准体系
一体化设计“2+2+2”进阶式、纵向贯通课程体系,实现育人标准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2+2+2”进阶式的培养特征,在衔接育人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对接,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为逻辑建立职业能力分析矩阵(见图3)。
图3 “2+2+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贯通培养职业能力分析矩阵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矩阵,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遵循中、高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以“中职阶段夯实文化技能基础、强化核心素质;企业阶段锤炼技能、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阶段传授先进技术技能、培育终身发展能力”为路径,一体化设计中职、企业、高职三阶段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见图4)。
图4 “2+2+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贯通培养课程体系
3.3 校企混编共育,打造高水平双导师团队
以贯通培养项目中、高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教育教学能力“双提升”为主线,以贯通培养过程中、高职课堂和科林电气工作岗位“双场景”为平台,构建中、高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嵌入”的混编共育双导师团队。
将科林电气员工培训的优质资源、先进技术和岗位能力标准与科林电气产品技术特点和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引入国际质量认证、生产现场管理、员工培训包、产品技术培训包等,企业工程师进校开展教研活动和实践教学,教师假期到企业跟岗实践,使中高职教师达到企业内训讲师和岗位技术技能考核资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制定“科林电气贯通培养项目企业导师选拔办法”,建立企业导师参与中高职学校每周教研活动和中高职教师定期进企业深入岗位开展职教政策理念讲座、对接岗位转化教学资源研讨会等制度,提升企业工程师的职教政策水平、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形成专任教师深入工作岗位、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课堂的“双场景”无缝切换、“双嵌入”混编共育、教学与实践能力“双提升”的双导师团队体制机制。
在推进教学场景、工作场景双融合无缝切换的同时,以企业生产岗位技术攻关课题为载体,发挥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与企业导师实践能力过硬的优势,组建校企混编技术攻关团队,推进技术研发场景与教学场景、工作场景的融合,培育领军人才,整体推进教师、工程师教科研、创新创业能力,使企业的新技术第一时间进入电气自动化专业贯通培养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2+2+2”贯通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3.4 校企共建共享,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以“联合体”为依托,中职、企业、高职三方共同开发和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赋能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三方课程标准研发工作组指导下,成立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确定团队工作机制,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协作分工,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培养和工作过程的多形态教学资源。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对接“2+2+2”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电工技术与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精品在线课程、电气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及“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活页教材等已有资源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模块重组、内容细化,进一步丰富动画及虚仿等新形态资源,新建“变频与伺服控制技术”“PLC 技术及应用”等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联合开发场景化、互动式、实践性、个性化的课程资源。
对接企业实际生产活动计划,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典型生产项目为载体,对实习实训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校企导师联合开发一流实习实训课程。校企协同开发优质活页式/ 工作手册式配套教材、数字资源。校企共同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培训资源包,“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开展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为优化实施工学交替、师带徒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3.5 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
构建校企分段协同育人、双场所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见图5),实施“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进阶式培养,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升相统一。
图5 双场所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示意图
1)第1~2 学年。学生以“中职学生+科林电气预备员工”身份在鹿泉区职教中心进行校内学习,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实训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校企共同组织学生到科林电气进行参观和学习,增进学生对企业及未来岗位的了解。
2)第3~4 学年。以企业为主进行在岗培养,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在科林电气的真实工作场所进行在岗学习和实践。其中:第3 学年,学生以“中职学生+ 科林电气预备员工”身份进行岗位实训实习,第4 学年以科林电气全职正式员工身份参与并完成实际生产任务。
3)第5~6 学年。学生以“企业正式员工+高职学生”身份进行在岗学习。学生培养由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科林电气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在科林电气真实工作场所和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教学场所间交替进行,学生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方式完成高职2 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和企业安排的生产工作。
3.6 强化动态监控,构建教学运行质量保证体系
实施多元分段一体化评价,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构建教学运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2+2”贯通培养项目高质量有效实施。
3.6.1 多元分段一体化评价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契合6 年3 阶段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融入对接中、高职教务系统开发的人才贯通培养评价云平台,以中职、企业、高职三方为评价主体,实时采集全过程教与学信息,实时反馈,生成学习行为对比图、学习成效自画像,体现增值,实现多元分段一体化精准评价。
3.6.2 动态优化调整
制定《“2+2+2”贯通培养项目退出、淘汰、转段细则》,明确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并通过校园网等向学生和家长公开,以保证“2+2+2”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吸引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要,提升各方主体满意度。在6 年长学制培养过程中,遵循专业教学标准,随动产业转型升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实现校、企、生互利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