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青:十年蝶变 新征程上医魂永屹
2024-03-05黄柳通讯员陈博
文|黄柳 通讯员 陈博
虽起步晚但行路稳,以医魂为引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迈上大平台、驶入快车道。
梁俊青简介: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副院长,兼任乳腺中心主任。曾获得内蒙古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健康卫士、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主持国家级项目及自治区级重大项目9 项。
目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时挂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入选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作为内蒙古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于2023年2月揭牌运营,至11月,医院出院人数28702人,同比增长54.61%;手术量4628台次,同比增长91.4%,其中微创手术量同比增长183%、三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97.69%,医院加速迈入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从2014年医院由综合医院向肿瘤专科医院转型,十年韶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副院长梁俊青是医院引入的首位肿瘤学博士,他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介绍,“2014年,我在北京取得博士学位后选择了返回内蒙古医科大学,我本人的志向与当时医院的转型目标高度契合!”
坚守初心 助力专科化转型
不论是在北京攻读博士期间,还是此前在医院担任肿瘤科医师,梁俊青都深切体会到内蒙古肿瘤患者长期的“看病难”。
受到区域地理特点、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影响,恶性肿瘤长期位列自治区居民死因第2位,而由于诊疗条件限制,肿瘤疾病外转占比居首,占总数的比例超过20%。
“患者往返内蒙古和北京,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不低,因为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排队做化疗、放疗……许多肿瘤患者和家属会无奈选择在北京租房等待治疗。”他回忆,当自己博士学成,有机会成为大学首家肿瘤专科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便扎根内蒙古。“我服从组织部门安排,哪怕困难再多,我也要为了心中想做的事努力往前!”
2014年,肿瘤医院挂牌不久,内核还是一家综合医院,只设有肿瘤内科,乳腺肿瘤专业只有7张床位。
“几乎是从0到1”,在大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以梁俊青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先锋辛勤开拓,他告诉本刊,“到今天,医院仅乳腺科就有了100张床位,在全院各专业中属于中上水平,且医生的年龄普遍在40岁左右,是一支充满朝气,有干劲的队伍。”
梁俊青带领这支队伍,不仅使业务量、业务规模倍增,而且让科研与教学从一开始就与医疗业务提升并驾齐驱,“从2013年科研、课题经费几乎为零,到2014年之后逐步攀升,至2022年达到近3000万元。”
如是,作为大学系统内一家年轻的专科医院,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态势逐步夯实。2022年,梁俊青作为牵头专家,联合内蒙古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中心组成课题团队,利用课题项目进行临床应用转化,在医院开展了全区首例“3D打印技术乳腺精准手术设计+术中精准切除左乳腺癌根治术+背阔肌皮瓣转移术”,并在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临床转化项目中立项。
活力团队 以医德医魂为引领
医院转型发展的同时,梁俊青本人的职业身份也在转变之中。多年来,身兼医生、教师、管理者多重角色,思维常常要在不同界域来回切换;不同事务,轻重缓急,他要找到安排工作的最优解,确定工作执行的最佳路径,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在他看来,工作并没有特别讨巧的方法,而需要付诸“三个多”:多思考、多用心、多实干。
在科研领域,梁俊青坦言起步阶段需要自己搭台,“一人分担多个角色,充分联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而显然,随着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汇聚到医院的人才自然也越来越多了。
将创业者的凝聚力发挥到极致,梁俊青看向自己办公室墙上唯一的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医魂”二字,他简言,“选择从事肿瘤科医生,大家初心一致,以医德、医魂为引领,这一定是最为长续的凝聚力。”
从一家肿瘤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的综合医院,转型成为三甲肿瘤专科医院,梁俊青无疑还承担着学科建设的设计者与主持人的角色。梁俊青表示,在大学、卫健委等上级部门的领导、支持下,通过团队建设、学科引领为医院搭建好平台,确定好方向、目标、路线图以及过程这四大要素,才能取得进步和成绩。
“顶层设计,选择好方向、确定好目标之后,我们要一起设计路线图,按照既定路线往前走并享受过程。”梁俊青还阐释,这四大要素中,过程是最重要的,“要让大家享受、沉浸于奋斗过程之中,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奋发进取,这个团队就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也一定是可以做出成绩的。”
过去10年,他担起临床、管理“两肩挑”的重任,而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正在于一早就把握了职业的真谛。
面对本刊的提问,梁俊青表示肿瘤科的医生一定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在按规范、按指南诊治的同时,“必须要创造‘1+1>2’的效应,在关注治疗、关注技术以外,医生还要以共情的能力从情感上鼓舞患者,点亮患者内心对抗疾病的希望之光、生命之光。这些是在指南和规范之外医生应该给予患者的能量。”
深远赋能 做强预防与科研
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后,内蒙古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以更大力度、更强使命感做实区域肿瘤防治网络。
医联体建设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构建区域内肿瘤专科医联体,完成总院医疗合作协同系统平移对接,在当地打造区域肿瘤防治体系,持续提升全区肿瘤诊疗能力及服务水平。
梁俊青介绍,在医联体建设的带动下,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108个旗县的肿瘤专科都将得到普惠与带动,“包括基层医院的肿瘤专科、肿瘤单元的对口帮扶、肿瘤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已经逐一落地。”医院以全区肿瘤防治体系的建立为抓手,不断加强盟市、旗县级肿瘤专科医生的培训,提升不同癌种的规范化诊疗、癌症的早筛早诊早治以及术后疗护康复的技术水平。这些工作已在各基层医联体单位不断开展,逐步在全区构筑起网格化、可视化的区域肿瘤防治体系。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长期致力于帮扶基层,提升基层肿瘤防治能力。
不仅如此,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蒙古国,也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的建设中感受到实惠,当前,医院每周都有数十位蒙古国的肿瘤疑难病患者在接受诊疗。
在院外扩大作为项目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能力,惠及基层医疗机构。而在医院建设与发展中,梁俊青说,“肿瘤专科医院院内的工作重心应该在病房和科研,关注疑难危重症的救治、经验总结和新技术探索、临床科研与转化。”
谈及科研工作,他表示除了注重高质量发展之外,还应当在体制机制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是加强学术合作。“在医学科研中,不同领域和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院校、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共享数据、资源和技术来提高研究水平和效率。”
与此同时,他认为,在绩效“国考”的指引中,大型医疗机构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将临床经验转化成为科研成果方面。“在鼓励科研工作方面要借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医疗机构和个人的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
做实前端,通过培训打造基层的科普专家团队。做强后端,发力科研指导术后癌症诊疗康复全链条搭建,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从星火燃起到成为燎原之势,梁俊青和他所在的医院团队,始终以医者初心,以敏锐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积极适应肿瘤防治新形势,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梁俊青带领的医院乳腺专科团队是一支年龄普遍在40 岁上下的活力团队。
管理升级 搭建国家级平台
为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全自治区肿瘤诊疗水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托管,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入选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医院。梁俊青肯定:“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本地经济及医疗卫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自此,医院迈上新征程,跨入国家级大平台。新的平台正以实现医疗水平同质化、建设医学联盟新格局、构建多元共融新文化、搭建同质化管理新体系等为目标持续升级。
自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两院建立人才“共享、互动”机制,通过派驻临床医技科室业务骨干60人次,搭建胃肠肿瘤等近10个临床专科,以及病理、影像和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等重点学科,推进技术平移。按照《“三新”引进方案》分阶段,逐步填补项目医院技术短板和项目空缺。与此同时,项目推进中加强医疗质控管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与总院同步开展医疗质控督导方案。在此过程中,北京市与呼和浩特市之间便利的交通环境,为两院开展高效、高频、高质量的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采访当天,梁俊青风尘仆仆从一场圆桌MDT会诊场地赶回办公室,他向本刊介绍,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后,医院更加强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完善MDT制度,推行首诊、复诊“内+外”联合诊疗全覆盖并开放“2+N”(内、外科协同多个专科)的诊疗模式。“今天的圆桌MDT会诊,就是升级版的MDT门诊,让患者与医学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面对面,进行更加高效的综合评估和治疗,节省了患者就医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
新的诊疗模式与工作机制快速落地,医院推行日间放化疗模式,落实科室教学查房,通过建立手术标本留取规范、医师一体化排班、二级审核报告、疑难病例讨论、定期联合会诊、总院定期轮训等管理机制,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得益于管理提升,患者预住院、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等医保政策加速落实。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以国之名”的奋进之举,史无前例,谈到中心建设项目带来的管理新态势,梁俊青表示,依托项目平台先进经验总结,进行系统化管理,确保管理举措落实到位,使更多便利惠及患者,让自治区居民“大病不出市,重病不出省”,让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健康内蒙古”“幸福内蒙古”贡献区域医疗中心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