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乡文化的在地性实践和跨国性思考

2024-03-04余彩玲陈小美

文化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侨乡文化

余彩玲 陈小美

侨乡文化作为连接全球中华儿女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引领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现以桂东南R县为例,以在地性和跨国性的特征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侨乡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其次探究侨乡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以期为拓展侨乡文化的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侨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内涵丰富,地域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侨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在地性和跨国性的特征。它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和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塑造了侨乡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表征。

研究侨乡文化,必须关注侨乡文化的背景,在分析侨乡文化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过程中思考和研究侨乡文化产生的原因、条件、结果,以及侨乡文化现象产生与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等。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地”关系、全球价值观念以及“侨乡文化”概念等理论,从全球视角认识和思考侨乡文化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地性实践

侨乡文化的在地性不是机械偏颇的“在地”,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在地”,是“此地”之于“彼地”的“在地”。也就是说,考察侨乡文化的在地性,不能简单地将侨乡文化的研究泛化为中外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全面地了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哪些本土文化发生了变化,哪些则保持不变,理解其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连续性。

例如,广西侨乡、五邑侨乡和福建侨乡的文化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性。尽管它们都有侨乡文化的某些核心特质,但每种侨乡文化在细节表现和呈现载体方面都各不相同。民族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交流频繁是广西侨乡文化的亮点;五邑侨乡则以岭南文化底蕴和艺术传统在海内外华人社区中独树一帜;而福建侨乡孕育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则继续引领闽商创造辉煌。

时与势:在地性实践的背景条件

“任何力量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侨乡文化的形成取决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与社会诉求紧密联系,与一定时期的商业、外交、教育相互动,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侨乡文化的在地性要从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区域地位、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追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大量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形成了侨乡。侨乡的形成和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同时,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投资,为侨乡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根与魂:在地性实践的精神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1.乡愁的书写

(1)建筑:情感认同的重要标志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忠”“义”

“仁”“孝”等传统文化概念的具象化体现,既是景观建筑的在地融入,也是人文元素的在地表达。中国传统砖木结构与西方建筑元素的结合在五邑地区的祠堂中尤为常见。现在R县的旧城区和一些乡镇仍然保留着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它们被统称为侨房。民国时期的将军故居、宗族祠堂、侨资学校以及骑楼等都是侨房的主要类型,是华侨华人共有精神家园的集中体现。

(2)侨批:群体记忆和文化符号

侨批是中国近现代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与汇款的合称。它不仅是侨乡人民与海外侨胞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证。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中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发掘这些已近冷却的灰烬,而是要把双手深入其中,体会那尚存的温热。”侨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侨乡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2.家国情怀的表达

侨乡文化的伦理本位体现在家庭观念和社会公德等方面。比如,侨乡人民在海外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伦理本位中的“仁爱”。在民国时期,看过世界的R县人就资助创办了300多所公私学堂,在民间逐步营造了“出海闯世界 返乡耀宗祖”的文化氛围。目前在R县,上百家归侨创办的企业每年为R县带来近30亿元的经济收入,是以文化促进经济,以经济凝聚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侨乡创业文化和捐赠文化的灵魂。

梦与业:在地性实践的价值追求

广大海外同胞与祖国始终血脉相连,与“根”“梦”

“魂”紧紧相连。中国梦和侨乡文化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新时期打好“侨”牌,要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调动广大华侨的积极性,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扬长避短、久久为功,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

跨国性思考

由于文化空间边界的拓展,侨乡文化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中进行资源重新组合、配置和分布,使得跨国性特征更为显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侨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如何在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中坚定文化自信,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解,值得我们深思。

跨国性视野下侨乡的成因

人口学上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侨乡的形成和发展来说,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以R县为例,在迁出地方面,原鄉经济落后、资源不足、社会矛盾等原因导致大批人员外流。许多华侨华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

在迁入地方面,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东南亚地区靠近广西,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使得东南亚很早就成为R县移民的迁入地。从经济发展机会来看,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华侨华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华人社区在东南亚经济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给移民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从文化相似性来看,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文化上的亲和性使得移民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从社会环境来看,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区相对发达,不仅为新的移民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还为他们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推拉理论为理解华侨华人的迁移行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通过深入探讨推力和拉力对华侨华人迁移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侨乡的成因。

跨国性视野下侨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交流活动往往局限于表面形式,难以触及海外儿女的内心深处。然而,天然的情感纽带却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华侨华人的乡愁深深扎根于“乡”这一概念,他们不论身处何处,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弥合了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的鸿沟,并以一种更加真实、深刻的交流方式,增强了海外儿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很有必要加强侨乡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活化利用,重视这种天然的情感连接,努力扩大其影响力和范围,积极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

侨乡文化的在地性实践和跨国性思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文化自塑与文化“出海”的关系。一方面,侨乡文化的自塑是“出海”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出海”也是自塑的重要目标和动力。通过文化自塑,侨乡文化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展现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为侨乡文化的“出海”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文化“出海”,侨乡文化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侨乡文化的“出海”也为侨乡文化的自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侨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只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能够得以保存和延续。因此,必须重视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侨乡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2.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不论是百年前的下南洋“过番谋生”还是如今的以侨为桥“双向奔赴”,各项往来活动都在社会文化再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流动和网络关系成为侨乡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在网络中流动的人,应该秉持开放、尊重、理解的态度,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建立侨乡文化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将侨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方便国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侨乡文化,推广侨乡文化,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置互动环节,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互动性。

4.培养文化传播人才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应该加强培养和提升文化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通过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国际交流机会等方式,让文化传播人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对能力,为侨乡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跨国性视野下侨乡文化与政治认同、社会经济的互动

1.侨乡文化与政治认同

侨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文化的衍生,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意符号。它与政治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政治认同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情感归属。桑玉成认为,政治认同是内心情感与外部行为的统一。情感因素在民众政治认同的形成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侨乡文化与商业贸易

侨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和投资主体,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影视制作、出版发行、艺术品创作等,可以提高侨乡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直接推动侨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侨乡文化的传播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支持侨乡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侨乡文化的推广活动,在商业贸易活动中推动侨乡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

总而言之,侨乡文化的在地性实践和跨国性思考分别对应着追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探索“到哪里去”,为广大侨胞提供了一种理解身份定位的新思路。在地性实践是侨乡文化发展的核心,活态传承使得侨乡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跨国性思考是侨乡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侨乡文化不再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而是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化形态。侨乡文化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交汇点,其保护和发展需要多元化策略,应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拓展其外延,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2023年度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科研协作基地专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容县僑乡文化‘走出去的SWOT分析”(2023KYXZ01)。

(作者单位:中共容县委员会党校)

猜你喜欢

侨乡文化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谁远谁近?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