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郑白氏考略

2024-03-04白晓旺

文化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郑始祖白居易

白晓旺

白姓是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白姓人才辈出,文坛多有俊杰,如白居易、白起。白姓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关于白姓的发源地众说纷纭,其中,“新郑为中华白氏的发祥地”这一观点很有探讨价值。新郑白氏亦为辛店白氏,在河南分布较广,白锽、白居易、白君乡等皆为这一支的先祖,因此对其进行溯源很有必要。现主要以河南新郑市辛店镇白氏为切入点,探究该地白氏族群的起源和发展。

发展现状及分布情况

新郑白氏自辛店白氏始祖白君乡卜居辛店起,已有六百多年,下传二十九代,族人众多,集中分布在河南的郑州、新郑、新密、登封、禹州、许昌、长葛、宝丰、南召、方城等县市区。据统计,中国白姓人口已达28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个省份,这四个省的白姓人口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0%。此外,白姓人口在黑龙江、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云南等地区也有分布,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26%。河南的白姓居住人口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16%,故河南省是目前全国白姓人口最多的省份,白姓人口有近32万人,而属“新郑辛店白氏”的就有10万余人。

“新郑辛店白氏”溯源

姓氏的起源相当复杂,历史上有许多专著可以参考。例如,《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的来源大致归为五类。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九类,“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本文主要简述与“新郑白氏”有关的两种姓氏来源。

一是以国或封地为氏,二是以爵号、谥号为氏。

关于新郑白姓起源的说法不一,但较为可信的说法是白氏源于芈姓,以其封邑为氏。这也是史学资料较为完整,有实物可考证的有关中华白氏起源的说法之一。根据《元和姓纂》《尚龙录》以及白居易的自序家状等资料记载,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居于新郑,孙子为颛顼,颛顼的孙子是祝融,祝融居于郑,祝融之后为陆终,陆终生季连,赐姓为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今湖北西北部)一带建立了诸侯国,定都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又有《世本·居篇》记述:“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公元前740年,熊绎的后裔熊通自封为武王。公元前689年,熊通之子将都城迁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定国号为楚。

根据《史记·楚世家》和《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述可知,春秋时期,楚平王因听信费无忌的谗言,纳秦女而疏远太子建。太子建遭诬陷被迫逃亡郑(今河南新郑),娶郑女为妻,生熊胜。后太子建被人误杀,伍子胥带五岁的熊胜逃到吳国,流亡于吴、楚间。楚惠王即位后召熊胜自吴返楚,并封胜为“白邑巢大夫”(今安徽巢县),但熊胜居息地(今河南息县东南临吴处),深受白邑人的爱戴。白邑人皆尊称熊胜为白公,于是后人又称熊胜为白公胜。白公胜以封地为姓,从此就有了白姓,其后世子孙也皆以白为姓氏。白公胜是中华白氏的始祖,他有五个儿子,分别为:乙、丙、巳、降、张。世世代代繁衍发展,从河南、陕西、山西迁居至各地。

白公胜之子最先徙居秦国,在今天的陕西一带发展。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白氏后裔中白起为秦朝名将,因战功卓越,有大功于秦,被封为武安君。后因受奸人陷害,被赐死于杜邮。秦始皇后来知其冤,念其功,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因此白仲举家迁于山西,后世子孙皆在此发展。

白起的第二十三世孙名白邕,曾在后魏时担任过太原的太守。白邕的第五世孙名白建,担任过北齐的五丘尚书一职,赐田于韩城,白氏这才从太原迁居到韩城。白建的曾孙名为白温,担任过朝散大夫检校都官郎中一职,这才举家迁于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一带)。

经查阅洛阳《白氏氏谱》以及《新唐书·白居易传》发现,白温共有六子,第六子为白锽,字子钟,明经及第,任官于河南,故寄居于新郑东郭宅。白锽长子季庚,为彭城令,共有两子,白居易是其次子。白居易生于新郑东郭宅,并且早年生活于此,后在洛阳为官,迁白氏始祖墓于洛阳。

据石关《白氏氏谱》和温县、新郑、新密现存碑刻记载,“始祖讳时先原籍山西夏县小李村人,以学行显,仕于嵩州。遭元季之乱,弃职,率三子入河南”。巩县《石关白氏宗鉴》中的《重修石关白氏世谱序》记载:“二十九代孙元嵩州通判讳时先,遭元季之乱,弃职”。但清初、清末的唐河县《白氏族谱》和碑刻同《石关白氏宗鉴》的记载相互矛盾,时先祖何故同君卿、君让偕同东来;时先祖同君卿、君让是兄弟关系还是其他关系?时先祖祖籍山西,何故东来?这些问题还有待考证。

另据温县白氏祠堂以及原辛店镇乐天祠正殿东山墙壁清乾隆年间的《碑记》所记载,白居易第二十九世孙名时先,以学行显,当时任嵩州通判,遇战乱则率三子隐居于巩县石关。为了保全白氏血脉,令其三子又分别移居别处,长子君卿留居石关,次子君让卜居温县之西王羊店,三子君乡居新郑之西辛店镇(始名张殷店)。

故结合史料和碑记所载,可考证君卿、君让、君乡分别在巩县、温县和新郑繁衍发展。下文再具体对白君乡定居新郑辛店进行考究。

据新郑旧时白氏家谱《祥集序》记载,白君乡初到新郑时即患疾病,被收留在一位老木匠家,在木匠一家的悉心照料下,君乡很快痊愈,老木匠将木雕技艺传授给了他,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君乡在此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繁衍至今。又据《白氏宗族史略》所载,“君乡居新郑,六世孙讳素生二子,长子讳鼎,次子讳鼐,侄讳本、宥。素孙讳佩、禹、琴、豸、骞、宠,侄孙讳臣、腾、樊。本族依佩、豸、骞、腾、樊五门传世,禹、琴、宠、臣失传”。

据传,白君乡可能还有一支后人在白寨(今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笔者实地考察走访时发现,白寨白姓子弟也都说自己是白君乡的后人。其后,笔者又到新郑辛店镇进行进一步考证。据新郑辛店镇乐天祠守祠人白明尧老人口述,在其小时候,白氏族人口口相传,祖先白君乡尊其父亲的嘱咐逃兵患,远走他乡,独自一人来到新郑辛店镇,并在此寻觅营生,不愿离开。后被木匠收留,跟随木匠学习技艺,并娶木匠之女在此安家,生儿育女。白君乡平日游走各处做木活,但他在40岁时到白寨又娶一房,生儿育女,自此再也没有回到辛店镇,直至病危时才遣子女回辛店镇认亲,仙逝后辛店镇和白寨白姓子弟共同为白君乡守灵,白寨子弟守前半夜,辛店镇子弟守后半夜,随后将其安葬在白庙以北1千米处的白氏祖坟。笔者对比两地的家谱发现,辛店白姓子弟与白寨白姓子弟应均为白君乡后裔。

据白氏老人回忆,辛店镇排列布局整齐,占地较大的白氏祖坟以及乐天祠是证明新郑辛店是白氏起源最好的证据,但20世纪时大量墓碑和茔墓遭到破坏。不过综合以上史料可以考证,新郑白氏始自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公胜,近祖为白居易,新郑辛店直系始祖为白君乡。新郑为中华白氏的发祥地,白君乡是现在新郑辛店白氏五族——珮、豸、骞、腾、樊的共祖。自古至今,新郑辛店白氏以辛店镇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发展,除了新郑各县镇外,登封市、汝阳市、平顶山市等地的白姓人大多源于新郑辛店。

关于白姓起源的其他说法

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其他白氏起源的资料发现,除新郑白氏起源外,有6个说法较为可信。

第一,白姓出自姬姓。周太王第五世孙是虞仲,其后人是百里奚,百里奚之子是孟明视。孟明视有两子,一子叫西乞术,一子叫白乙丙。根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记载,春秋时期,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字为氏,陕西白姓应是由此而来。

第二,笔者查阅《中国姓氏地图》发现,白姓也有可能源自嬴姓。秦武公逝世后,公子小白未能继立,秦国君主之位被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夺走,是为秦德公。武公曾居住在秦国都城雍(大约为今陕西凤翔一带)附近的平阳(今陕西岐山一带),秦德公为了安抚公子小白就把平阳封给了他。公子小白仙逝后,其后人为纪念他就以白为氏。

第三,根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记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他精通水脉,治水有术,为疏通水道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部落所推崇。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为白氏。

第四,《姓氏考略》中有记载,当时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人以其地方名为氏,称为白姓。这是典型的以地名为氏的例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的白姓应是由此而来。

第五,古时候皇帝时常为有大功之人赐姓或赐予赞誉其智慧神勇之词为姓,这是帝王对臣民的最高精神奖励,获赐者将被附入皇室属籍。赐国姓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统治手段,主要功能有四个:安抚降将;笼络羁縻外蕃;褒奖有功;以示恩宠。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皆被赐姓白。

第六,他族改姓。如易卜拉欣的后裔就有一部分是今天的回族白姓。易卜拉欣翻译成汉语为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因此后裔多以伊、白、拉、金為姓。又如,据《台北县氏族略》记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的姓应该也是改姓而来的。

新郑辛店白氏的根脉世系顺序

笔者通过查阅《白居易家谱》(新郑卷)得出新郑辛店白氏的根脉世系表,简列如下:

始祖白公胜—白锽—白居易—景受—邦瀚—思琪—奏绩—慕圣—广—效尧—白康度—白君卿—建极承祚—好古—复元—大定—城淇—金—长盛—心喜—瑄超凡—渊—东阳—少岳—孝逸—辅之—卜年—鸣雷—涵先、萃先、时先、光先—君乡—31至35世佚失—白素—佩、豸(zhì)、骞、腾、樊五组—今白居易家谱新郑卷在谱名讳。

新郑白氏的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一进一出。春秋时期,楚平王之子太子建因受诬陷逃亡到郑国(今新郑),娶郑女生胜(熊胜)。楚惠王召熊胜回楚,封其为“白邑巢大夫”,封地为白邑,故熊胜又被称为白公胜。他是中华白姓之始祖,共有五子,在全国繁衍生息。

其次是二进二出。唐朝时期,始祖三十六代孙白锽,曾任巩县令,举家迁郑,定居东郭宅,其孙白居易诞生;后白锽子孙出任各地为官,离开新郑,迁居他乡。

最后是三进一发展。元末明初,白居易三十代孙白君乡遵父命至郑定居新店(始名张殷店),后世子孙遍布郑州、新郑、新密、登封、禹州、许昌、长葛、宝丰、南召、方城等县市区,这便是新郑白氏。

因故在韩国和菲律宾繁衍的新郑白氏

新郑白氏也是部分海外白姓华人的始祖,韩国和菲律宾的白氏始祖皆源于新郑白氏。根据韩国《水原白氏大同谱》记载:“始祖宇经,字擎天,号松溪,中华苏州人。唐巩县令白锽孙(季般子),任唐俭仪事、礼部尚书,遭奸佞之馋,唐中宗建中元年(780)入新罗国(今朝鲜、韩国),为朝韩白氏始祖。”所以白宇经和白居易是同祖父的堂兄弟,韩国白姓来源于新郑也并非毫无根据。

菲律宾的白氏始祖为白本头。白本头为河南新郑辛店白府人,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原名白本孩,又叫白本亥、白本玄、白丕显。刘芝田在《中菲关系史》中提到,白本头于明永乐年间入伍当兵,原是郑和宝船的舟师,一说为军士、军师、部将,随郑和下西洋。当船队停泊在菲律宾贺洛岛的海岸时,白本头离船登陆,后不幸与同伴走散,只能一直在岛上生活。他在岛上生活了近三十年,并与当地摩罗族姑娘结婚。因他擅长管理,见多识广,被推举为当地部落的首领,当地人尊称他为本头公,他逝世后被葬在了贺洛岛上。白本头是第一位踏上菲律宾领土的中国人,被下南洋的华人所尊重,并被公认为华侨先祖。后来到达苏禄群岛的华人都要先去本头公的墓前祭拜。他的牌位或塑像也一直在当地的庙宇中受到敬奉。

结合以上考证,本文厘清了新郑辛店白氏的远祖、近族,并简要概括了各分支的根脉系源,可以肯定中华白氏的始祖为白公胜,其出生地为新郑,其三十八代孙白居易也出生在新郑,而白居易第二十九代孙白时先为避免白氏灭族,将其三子分别遣往石关、温县王羊店以及新郑张殷店(现为辛店)繁衍发展。其中,白时先第三子君乡的子孙以辛店为中心,辐射发展,现已遍布新郑市辛店镇各村及周边多个乡镇,以及新郑市周边各县市,还有很多族人外出为官,携带家眷在外地繁衍生息,甚至发展到海外。如菲律宾白氏的始祖白本头。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是全国白姓第一大省,而新郑辛店白氏就有十万余人,所以笔者认为,新郑就是中华白氏的发祥地。

(作者单位:郑州警察学院)

猜你喜欢

新郑始祖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美丽乡村——新郑泰山
即事
后稷教稼
《始祖》心魂在 光焰万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