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非遗汉绣的传承现状和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2024-03-04陆兴忍高慧

丝绸 2024年2期
关键词:汉绣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

陆兴忍 高慧

摘要: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高品质生活,正成为举国上下的文化共识。为了将作为纺织非遗的“汉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文章基于SWOT理论和问卷调查,对汉绣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进行调研和评析,揭示汉绣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路径为:各级政府持续带动高校对接汉绣研发,实现产学研旅融合;持续加强对汉绣人员的扶持、培训、宣传;凝聚力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汉绣知名品牌;持续以各类“汉绣+ ”在文旅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引领汉绣与新媒体、高科技的融合,强化汉绣创新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统工艺;传承;SWOT;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2001912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24.02.003

收稿日期:20230606;

修回日期:202311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开放课题项目(HXJD2022A07)

作者简介:陆兴忍(1975),女,教授,主要从事文艺评论、艺术管理的研究。

汉绣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稀缺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将汉绣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推动汉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汉绣的新时代内涵,并以汉绣产品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推动城乡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扶持培育优秀传承人,使汉绣事业不断壮大,为湖北乃至全国人民提供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对汉绣的研究,在中国知网按篇名“汉绣”搜索,共有242篇研究论文,汉绣的研究从1998年2篇开始,2017年达到高峰,有37篇。国内出版了7部汉绣相关的专著,其中冯泽民及其团队最为突出,先后出版了《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2011年)、《荆楚汉绣》(2012年)、《汉绣》(2022年);其次是余戡平团队,2018年出版了《汉绣设计》《汉绣图案》二书;再是陈元生、李岩的《汉绣传奇》(2014年)。以上论文和著作大多论述汉绣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针法技艺、图案纹样等的研究,对汉绣的市场运作和接受群体情况,目前学界基本没有深入的调研,尤其在结合新媒体、创意产业等新的市场环境下的汉绣创新性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路径上,目前学界仍没有深入的探讨。2022年6月,本文开展受众对汉绣了解程度和市场接受情况的调研,结合理论分析模式和469份的问卷调查数据,就汉绣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做初步探索,以抛砖引玉。

1 汉绣的历史及当前的发展现状

提到汉绣,一般人都会顾名思义地认为是武汉地区的刺绣,实际上汉绣不仅指武汉地区的刺绣,还涵盖湖北地区多地的刺绣。汉绣传承人因为历史上各种原因,流离迁徙湖北各地并传承发展汉绣技艺,因而汉绣在湖北有多个支脉。汉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绣有血缘上的相通性,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地下丝绸宝库”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绣技艺处于全国前列。本研究所说的汉绣,是指“作为区域性绣种的汉绣”,而不是以汉朝来指称的“汉绣”。汉绣作为区域性绣种,其早期发生地在荆州,早期汉绣主要是以汉剧戏衣为产品,而汉剧发源于襄阳和荆州,然后才沿长江而下传至汉口。明清时期南方经过大开发,武汉的地理优势凸显,汉绣作为“商品绣”在武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汉绣在全国乃至国际享有盛誉。作为区域性绣种的汉绣“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荆州(明末清初)武昌(清初中期)汉口、洪湖(清末民初)。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以荆州、武汉和洪湖为生产中心的汉绣艺术体系。其中,荆州地区是汉绣的早期发生地,武汉地区是汉绣的主要发生地,而洪湖地区为汉绣的同源分流地。”

21世纪初,汉绣艺术得以弘扬,得力于国家级传承人任本荣先生和洪湖汉绣世家传人吴永芳先生的不懈努力。现今汉绣发展最繁盛的当属武汉地区的汉绣,2022年7月据湖北官方统计,武汉地区目前有21名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2000多名汉绣从业人员。湖北其他地区的刺绣,在荆州沙市有坚守汉绣60多年的省级传承人张先松的“荆楚汉绣工作室”,有黄石大冶刘小红团队“小红绣”,有洪湖峰口镇绣花村吴氏绣房,有恩施地区的土家绣花,有宜昌市的三闾刺绣等。总体来说,湖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刺绣历史,分布廣泛。结合冯泽民的2022年最新出版的《汉绣》一书的梳理,笔者绘制汉绣传承谱系如图1所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汉绣能形成这样的五代、六代传承的局面非常不容易。考察一项非遗是否是活态的,主要在三方面:1)是否保持传统技艺,坚持使用传统工具;2)是否保留了该非遗的历史经典;3)是否传承有序,真正做到完整的衣钵相传。这三个方面汉绣都全部满足了,而且正走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的路上。2022年8月,10套汉绣高定礼服在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亮相,就是对汉绣的创新性实践和对汉绣的宣传。但是汉绣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其传统图样难以满足当前年轻人的时尚审美需求,部分人对汉绣缺乏文化认同感等。为此,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和SWOT分析方法探讨人们对汉绣的了解情况和市场接受的可能前景,以期为汉绣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从2022年6月开始,主要采用电子问卷调查,部分结合实地考察与访谈,合计共发放问卷469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469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问卷中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人占比74.63%,认为刺绣“非常重要”的占比50.75%,认为“重要”程度的占比45.42%,可见年轻人也认可传承、发展刺绣的事业。

在关于对湖北的非遗刺绣品类的了解时,超过80%的人对武汉汉绣比较了解(图2),可见武汉汉绣有较高知名度。不过在谈到对湖北刺绣非遗传承人的了解上,极少数知道非遗传承人任本荣、刘小红、吴文绣、张先松、姜成国等(图3),接近62.26%的人都不知道。由此可见,目前受访者对汉绣的了解程度比较浅显,对汉绣传承人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对于是否有购买手工刺绣商品经历的调研中,有4648%的人曾经购买过,53.52%的人没有购买过。当问到一年光顾民间手艺店铺的次数,光顾1~3次的人数仅占比46.48%,接近47.12%的人没去过店铺购买(图4)。可见大家对民间刺绣有一定的市场消费基础,但是如何提升刺绣工艺品市场接受度,提升民众日常在民间手艺店铺购买刺绣产品的频率值得认真思考。

2 汉绣市场接受和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针对“湖北及武汉地区刺绣的市场接受情况”的问卷反馈,本研究借助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肯尼斯·安德鲁斯(K.Andrews)的 SWOT模型(图5)对汉绣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以助汉绣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及时抓住环境中的机会,成功回避环境中的威胁,制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汉绣创新性发展的战略。

2.1 汉绣的内部优势分析

2.1.1 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汉绣曾与苏绣、湘绣齐名,素有“针尖上的传奇,荆楚之艺宝”的美誉。在清代光绪年间,汉口的万寿宫形成“绣花一条街”,汉绣商品市场盛极一时。现今,湖北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汉绣传承,在高校举办汉绣传承人培训班,组织编写《江汉非遗十年》等一系列资料,拍摄了《汉绣·任本荣》《江汉非遗》等专题纪录片。湖北省各市的劳动局、妇联、残联等积极开展各层级的汉绣培训班,助推民间汉绣技艺的传承。武汉市“汉绣保护行动”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十佳非遗保护行动”优秀案例。2013年,武汉汉绣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为湖北省首个文化类地理标志商标。政府的支持力量推动了汉绣传承及其产业的发展。

2.1.2 国内有良好口碑,拥有一定的消费者基础

“男工领衔,柔中见刚”“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是汉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一个鲜明特色。据资料记载,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武昌的彩霞绣品公司的绣画、美粹学社的绣字,曾获武汉劝业奖进会的一等奖;1910年,彩霞公司美粹学社又获得南洋绣品赛会的一等奖;1928年湖北省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武昌的彩霞绣品公司和汉口广华绣铺的绣屏,一并获得特等奖。由于战争的破坏,繁盛的汉绣市场一度萎靡,至1949年才恢复汉绣工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汉绣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被选送北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1世纪前后,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汉绣再次进入消费者视野,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湖北文旅的名片。在调研中,几乎八成的受访者知道武汉汉绣,虽然相较四大名绣,汉绣的知名度略逊,但是它凭借其地域特色和精湛工艺,仍然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

2.1.3 “汉绣圈”逐渐规模化、聚集化

2018年,汉绣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和湖北省传统工艺

振兴目录。2019年,由江汉区打造任本荣汉绣精品展示中心和汉绣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为基本构成的“中国汉绣圈”,改变了之前汉绣分散布局的局面,成为全国唯一的汉绣聚集地,汇集了传承人从图案设计、现场制作与教学、消费者参与创作体验、作品展示与销售的一体化流程。这一重大转变,促进了汉绣与文旅的融合和汉绣的国内外辐射面。陈昱以汉绣设计的作品《熊猫烟盒》斩获有包装界奥斯卡之称的英国Pentawards至尊獎;其《让父母留下汉绣》获第68届纽约字体指导协会年度奖之并在全球超过10个国家巡展,扩大了汉绣的国际影响力。

2.2 湖北刺绣的自身发展劣势分析

2.2.1 市场区域宣传有一定局限性

调查中,受众认为缺乏传承人、脱离市场是湖北刺绣在传承和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图6所示。就市场而言,武昌区汉绣经营者颇多,集中在昙华林和红巷;江岸区汉绣经营者,大多是汉口文体中心汉绣传承人工作室;而汉阳区集中在江欣苑非物质文化一条街上。虽然武汉三镇各自都具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汉绣市场中心,但是普通游客往往光顾不到。除了昙华林,游客打卡昙华林会逛到汉绣的几家店铺。汉阳的“江欣苑”和汉口的“汉绣圈”,普通游客较少知道,更不会去光顾。调研发现,汉口的“汉绣圈”虽处在江岸区创意阶层密集的西北湖区域,距离游客常去打卡的万松园美食街一公里的距离,但是到万松园美食街消费的游客较少会去汉绣圈,因为不知道有这样的特色文化展示区域——万松园美食街上缺乏相应的旅游引导指示牌,这样就错失了宣传和推广汉绣的大好机会。可见加强汉绣的市场拓展和增强有市场接受度的作品仍是未来市场培育的着力点。

2.2.2 作品费时费力、成本高、创意力度不足

汉绣为手工制作,耗时长。按照客户的需求接受定制化制作,作品制作成本高,创作时间长,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到三年时间。由于周边消费习惯,昙华林店铺产品销售价格稍微走低,从最低的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受众群多为武汉本地市民及昙华林游客,或有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采购。对于“如果购买一幅A4大小当代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刺绣作品的价格接受度”的调研(图7)中,52.03%的人认为价格在500~1 500元比较合理,38.17%的人认为500元以下比较合适。在调研走访汉绣传承人工作室中,汉绣传承人偏中老年化,传承人大多没有或无力掌握最新的设计软件和设计方法,尽管他们也想通过时尚设计創新实现汉绣创新性发展,或者自己觉得自己在创新,但是在艺术市场上却没有足够的呼应度,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力量加持。

2.2.3 传承和设计人才不足,从业者队伍不稳定

国家级汉绣传承人任本荣先生在2002年前后曾悲叹汉绣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针对汉绣后继者难寻的原因,有研究者表示,因为汉绣的工艺复杂,需要全能人才。目前全套工艺从图案设计、打版、配色、手工刺绣、作品拼接,作品营销都由一人完成,难度大,培养出来的绣娘留存率非常低,大多数绣娘只是将刺绣列为兼职工作,很难作为下一任传承人来培养。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但汉绣市场的人才资源仍相对薄弱。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制度回应应该是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国际(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民间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代表,应该始终参与其中。”因此汉绣传承人和设计开发人员的培养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2.3 发展的外部机会分析

2.3.1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初显

一直以来,汉绣代表性传承人寻求产业融合合作,同各职业学校、大专院校开展合作,紧跟乡村振兴政策,尤其是对听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识字不多的妇女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汉绣的保护传承,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汉绣传承人也走进校园,在湖北省12所高校、5所小学开设了汉绣课程。武汉市的妇联、残联部门组织“巾帼巧娘脱贫计划”和“残疾人汉绣培训就业计划”,每年培训会超过百场,促进了几万余名女性就业。有听力一级残疾的传承人吴霞光,在短短五年时间被评为“湖北省技术能手”。借汉绣产业助力脱贫,带动旅游、教育等产业发展趋势初显。

2.3.2 汉绣在海外市场开发空间大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年推出汉绣展,在汉阳汉绣博物馆内,展示着如任本荣、张先松、黄圣辉、姜成国、任炜、王燕、王子怡等优秀汉绣传承人的汉绣精品,藏品达1 000余幅。2018年,汉绣现身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助推汉绣走向世界。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到各国来汉嘉宾,汉绣都是必备的城市推介礼品。传承千载的汉绣,市场空间有待扩大,如湖北各级政府和高校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可以定制汉绣元素的会议帆布包、会议软抄本、会议纪念品等作为武汉的城市礼物馈赠前来参会的国内外嘉宾,扩大汉绣的宣传与应用。

2.3.3 国内年轻人市场潜力大

合理的定价让汉绣接近现代生活风格的小物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线下渠道销售中,2022年湖北非遗成果展会上,市级传承人王燕的手绣汉绣作品及餐垫、笔记本等精美又实用的汉绣文创产品,很受游客欢迎。另一位汉绣市级传承人王子怡的一款亲子装T恤,融入自己作品《楚腔汉韵》的元素,成为热销爆款。不足百元价格的汉绣文创更受普通市民喜爱,可作为旅游伴手礼策划销售,挖掘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在线上渠道中,针对“宣传刺绣最有效的方式”问题调查中,75.05%的人对当前热门的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与旅游景区、博物馆、美术馆举办活动的宣传形式认可度较高,其次是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宣传(表1)。实际上,在非遗旅游商品的扶持方面,政策、资金、高素质型的开发者不可或缺;线上线下渠道均要拓展;消费意识、消费能力和习惯都需要培养;平台支持多多益善。非遗商品不仅是一种消费、观赏的文化、物品,更要保留其原本的、来自民间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并以此让年轻人所喜爱并认同,这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2.4 发展面临的威胁分析

2.4.1 传统市场放缓、电脑绣花技术冲击

电脑绣花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刺绣消费市场受到冲击,电脑绣花生产速度快,节约人力物力的优势冲击着手工刺绣。而汉绣恰恰是坚持纯手工技艺传承,它承载着荆楚地区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荆楚的民俗文化底蕴,其意义超越了技巧传承的层面。必须充分珍视汉绣这一传承久远的、地域性的、精粹的技艺,毋使其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丢失,应组织各方力量对汉绣技艺开展科学总结、重点技艺的全信息记录,以及新传承路径与方式的探索。同时加强汉绣制品的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等的组织、管理力量,对汉绣的选材、风格、质量等进行整体的规划统领,加强汉绣的品牌塑造和价值挖掘,提升汉绣在全国刺绣市场中的品牌竞争力。

2.4.2 行业竞争者增多

刺绣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广泛流传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中国就流传有多个刺绣品种,有富于盛名的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有地域性绣种汉绣、鲁绣、京绣、汴绣、瓯绣、闽绣等,还有许多在彝、傣、哈萨克、苗、羌等民族流传的绣种,可谓百绣竞放,行业竞争激烈。一是由于国内刺绣品种数量多,许多刺绣传承和创新能力旗鼓相当;二是刺绣行业增长缓慢,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激烈;三是刺绣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相同,差异不够明显。在“国内四大绣种的市场开发情况”的调查中(图8),超过63.75%的人认为苏绣发展得最好,其次是蜀绣,再者才是汉绣。

2.4.3 消费者审美趣味变化

随着5G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时代的到来,人们能更广泛开展各种艺术体验和艺术消费,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更加多元、趋新和猎奇。明清时期汉绣的产品供应多以戏剧舞台服装、官员朝服、宗教题材作品为主,现在则要适应消费者审美趣味的变化,要更贴近生活,在日用品摆件、墙壁挂匾、桌围、坐垫等汉绣产品中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时尚趋向加以创新。在受访者中 81.02%的人对“传统古朴中国风”感兴趣,69.51%的人对“清淡素雅文人风”的刺绣作品风格感兴趣;66.95%的人热衷于“花鸟鱼虫”,56.93%的人对“风土人情”感兴趣,51.17%的人对“神话传说”感兴趣,如图9所示。

3 汉绣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展望

通过梳理湖北及武汉地区刺绣的市场接受情况,结合SWOT分析可知,汉绣自身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并存。正如非遗保护专家冯骥才说的:“非遗是一个伟大的概念。它的诞生,表明人类对历史遗产认识的一个新高度,一个新突破,一个新发现;它发现了人类在已知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一宗巨大、绚丽多姿、活态的历史遗产,它得到抢救和保护,免于在时代的更迭中泯灭。这是人类一次伟大的文化自觉,是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要持续推进非遗的保护和汉绣创新性发展,使它在世界民间文化艺术之林中持续绽放光芒,需要多方力量、多方层面、多方举措同时开展,以趋利避害。其中政府宏观统筹,所起的领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尤为重要,政府制定有力政策保持汉绣传统技艺的传承有序,增加汉绣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提升汉绣产品创作效率和效果,推动高校艺术人才与汉绣传承人合作,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和“国潮”创作热点,吸引并抓住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市场等。

3.1 政府持续带动高校对接汉绣研发,实现产学研旅融合

借助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政府带动高校、中小学与汉绣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汉绣传承人的创作有更多的艺术交叉性、创新性。在政府支持下汉绣的传承增加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网络线上的学习互动、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班学习、在旅游文化节中参与互动、学校举办的课外或社团活动中学习、在基层办研习班学习,提升课程创新性,多方位地为推动汉绣创新性发展注入更多的人才资源。从2015年暑期开始,文化部就正式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在湖北,武汉纺织大学就开展多届“传承人群汉绣研修班”,针对汉绣传承人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营销意识、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牌的打造等开设课程,以增强汉绣传承人传承发展手工技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也帮助更多的汉绣工作室、汉绣工坊建立与高校设计师、业内设计师相互联系的平台,有助于高校设计资从源对接汉绣传承人,在品牌推广和产品设计方面给她们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进而实现产学研旅的融合。政府方面可以组织建立“导师+机关干部+企业”的“三帮一”帮扶行动,建立每位/每组汉绣传承人由一名专业教师指导、一名机关干部联系、一家企业带动的结对帮扶体系。政府还可以联合高校举办以汉绣为中心的各类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如汉绣+工业设计大赛,汉绣+平面设计大赛,汉绣+服装设计大赛,汉绣+动漫设计大赛……集思廣益,为汉绣创新性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目前看,湖北省内多家机构已经举办了一些赛事,如表2所示,但是大赛的品牌效应和持续性没能体现出来。

3.2 政府持续加强对汉绣从业人员的扶持、培训、宣传

2010年开始,湖北省、武汉市各级政府就积极开展了汉绣的各种培训活动,主要举办单位有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各级妇女联合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工艺美术协会、各级文化馆、各级社区街道办、汉绣传承人工作室等,其中武汉江汉区走在全省前列,

整理几例如表3所示。政府对汉绣人员的扶持、培训既帮助了残疾人群、贫困人群、留守妇女等再就业,扩大了汉绣传承人群群体,增加了社区文体活动的种类、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也扩大了汉绣和汉绣传承人的影响力。如图3所示,“第11题您对以下湖北的刺绣非遗传承人有印象吗”“都不知道”的占到了62.26%,可见对汉绣传承人的宣传力度仍待加强。

2022年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宣传教育学院的“汉绣传承”获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首批启动名单,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汉绣的传承和传播。但是进武汉市社区教育公众号、江汉社区教育视频号观看教育部获奖项目《中国汉绣》特色课程视频,发现观者寥寥,互动和评论更是少,如“第九讲:虚实针绣法”截至2023年3月12日,点赞才2个,收藏10个,转发1个,评论0个,其他章节大体也如此,说明视频号宣传度和影响力仍待加强。正如武汉市江汉区文化局局长张建明所说的:“政府需要架起绣娘、专家学者和保护单位三者沟通的桥梁,提供服务、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是我们需要做的。”汉绣创新性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3.3 政府凝聚力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汉绣知名品牌

汉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七大地域性绣种之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色彩鲜明富丽、线条挺拔分明、造型拙朴生动、针法规范灵巧,重装饰的艺术特色。但是相比苏绣、湘绣等绣种,品牌建设意识仍不够突出。由CN10排行榜技术研究部门和CNPP品牌数据研究部门联合推出的2022年刺绣十大品牌排行榜,居前十位的有金彩霞、环绣山庄、蜀江锦院、广绣、宋都、淑平宫绣、黎辉绒绣、渝州绣坊、天利湘绣、蜀菁馆等,其中湘绣有两家(金彩霞、天利湘绣),蜀绣有两家(蜀江锦院、蜀菁馆),汉绣没有一家品牌上榜。这些上榜品牌特色鲜明,如“金彩霞”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1988年成立,走高精艺术路线,独创“靠毛针”绝技使狮虎成为湘绣经典代表作。“淑平宫绣”为保定市燕都刺绣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注册的品牌,以制作龙袍、朝袍、凤袍、官圃、凤靴为特色,2000年还参加故宫绣品仿制工程。“黎辉绒绣”为上海绒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以专业制作大型绒绣艺术壁画为特色。湖北较知名刺绣品牌是2016年成立的“小红绣”,创立者为汉绣省级传承人刘小红,其婚庆绣服已经打出特色。整体地看,武汉市内其他刺绣工作室的品牌特色仍不鲜明。因此汉绣要在全国刺绣大市场中大放光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汉绣知名品牌仍是当地政府和汉绣传承人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3.4 政府持续以各类“汉绣+ ”在文旅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

2023年2月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的重点任务中就有:非遗要融入旅游空间、以非遗丰富旅游产品、设立非遗体验基地、培育非遗特色线路、开展非遗保护领域和旅游行业相关群体之间的双向培训等内容,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湖北在“非遗+文化街区”“非遗+乡村振兴”“非遗+特色小镇”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汉绣方面,建设了集收藏、展示、体验、研发、销售等于一体的汉绣博物馆、体验馆和产业园。如2011年武昌昙华林的汉绣基地和汉绣文化街区;2013年汉阳江欣苑社区的武汉汉绣博物馆;2014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山公园内成立第一家汉绣传承园。汉绣文化街区建设上,“中国汉绣圈”“汉绣发展研究中心”相继成立,设立众多汉绣大师工作室,使汉绣有了专门的展示窗口,也助推了汉绣活态化宣传。在“汉绣+乡村振兴”“汉绣+特色小镇”等方面,则有大悟县金岭村、荆州市幸福村等非遗小镇。在文化和旅游的产业空间中引入汉绣大师工作室、汉绣体验坊等,提供汉绣集聚、转化、创新的载体,线上、线下全方位、跨行业融通,以汉绣技艺与创意设计理念相融合为基础,推动汉绣材料、结构、图形和工艺创新转化,跨时空多元产业融合促进汉绣文旅成果有机循环,产生1+1>2的文化增值和经济叠加效应。在节庆期间、年度盛会期间,开展各种汉绣文化展示。如2022年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就举办了首次湖北非遗时装秀,2022年第七届济南中国非遗博览会举行“华服之美”非遗汉绣服饰秀,推动汉绣和文旅的真融合、深融合。

3.5 政府引领汉绣与新媒体、高科技的融合,强化汉绣创新力

在清末民初,汉绣与苏绣、湘绣并称“江南三大名绣”,汉绣与“汉阳造”、汉锣并称大武汉“汉产三杰”,汉绣的发展进入全盛期,奠定了它作为知名地域绣种的地位。但是伴随现代化的进程,民众的婚丧嫁娶生活不再与汉绣息息相关,加之简单易学、低成本、效果好的电脑机绣的挑战,汉绣走向衰落,直到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才有所好转。汉绣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就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入现代民众的生活中去。从网站数据和热门视频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做进一步采集、整理(2022年2月18日—2023年2月17日),发现汉绣在新媒体的应用上,弱于其他地域绣种。苏绣传承人在短视频应用上遥遥领先,人数是汉绣的25倍以上,说明汉绣在新媒体发布和短视频宣传上亟待提升。对比数据如表4所示。

值得高兴的是,2023年5月公布的湖北省“非遗+互联网”优秀案例中,由武汉广播电视台申报的“江城非遗坊——武汉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及社教美育”入选,大冶刘小红的“小红绣互联网传承新模式”也入选,小红绣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的线上粉丝数、上新指数、赞藏数虽然比苏绣国家级传承人“不偷懒的姚建萍”有差距(图10,图11),但却是湖北省汉绣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翘楚。作为国家级非遺之一的汉绣有着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任,短视频是现今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加强汉绣与新媒体、高科技的融合是汉绣创新性发展的大势所趋。

4 结 语

多年来,湖北省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重视非遗的抢救和保护,为了汉绣的立档、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未来将持续拓展更多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如加强旅游产业对汉绣的传播,把汉绣融入旅游景点或是旅游线路中;加大汉绣的新媒体传播,借助新技术赋能汉绣创新传承;加强培育和储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非遗文旅人才、非遗技艺传承人才、非遗设计和管理人才,是产业创新和教育升级的需要,也是非遗创新性发展的需要。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是这种共识的体现,未来各类非遗学理论、非遗设计学、非遗传播学、非遗产业学、非遗管理学等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将应运而生,将更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传承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在这样的产业和学科背景下,湖北各地必然会催生更多独具文化意蕴又具现代感的汉绣旅游产品,创新汉绣体验的旅游业态,激活作为非遗文化资源的汉绣,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汉绣及其创新产品将不仅展现传统的技艺,更是弘扬坚守初心的匠人精神,这是尤为重要的。不能松懈对汉绣传承人、守护者的珍视与扶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体的情感记忆和传承技艺的个体体验,有助于人们认识特定时期、特定文化区域内的人类价值观,这不仅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更基于传承人个体技艺和人格秉性的独特价值。在产品开发和项目保护上,尊重非遗项目传承人在项目认定、传承和享有相应权益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汉绣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只有在尊重汉绣传承人和汉绣手工技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不能过度迎合商业价值和消费者喜好而忽略或抛弃汉绣本身那种来自民间精神文化需求的原生态性、民间民俗性。

正如玛萨·芬曼的脆弱性理论(vulnerability theory)认为的:人类在生命中不可避免会经历脆弱性遭遇。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可避免会经历脆弱性遭遇,它的脆弱性遭遇的来源:一是非遗内部自身传承、发展的生长周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环节性的脆弱性;二是由外在的,包括人为或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脆弱性,更有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破坏性和脆弱性。对诸如汉绣等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这些脆弱的优秀文化遗产。以汉绣技艺及其创新性产品提升人们对汉绣的广泛认知度、认同感及自信自觉参与保护的热忱,又发挥汉绣在楚汉文化传承、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创造力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上的促进意义。毕竟,关注脆弱性的事物,不仅是为了解决一时一地的破损和缺失,更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为了人类自然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冯泽民. 汉绣[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22.

FENG Z M. Chinese Embroidery[M]. Wuhan: Wuhan Press, 2022.

[2]冯骥才. 非遗学原理(下)[N]. 光明日报, 2023-03-26(012).

FENG J C. Principl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I)[N]. Guangming Daily, 2023-03-26(012).

[3]李瑞, 刘松, 冰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汉绣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及策略[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3(6): 115-121.

LI R, LIU S, BING H. Industry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an embroidery under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33(6): 115-121.

[4]HRISTENSEN C R, ANDREWS K R, BOWER J L, et al. Business Policy: Text and Cases[M].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69.

[5]张先松. 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C].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11.

ZHANG X S. Chinese Embroider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llection[C]. Wuhan: Wuhan Publishing House, 2011.

[6]武漢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武汉市志·文化志[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Wuhan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Wuhan Chronicle: Cultural Chronicle[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1998.

[7]周满珍. 他获全球顶尖设计奖的字体, 从汉绣中提取, 背后的故事源于爱[N]. 长江日报, 2022-11-16(008).

ZHOU M Z. He won the world’s top design award for the font, extracted from Chinese embroidery, behind the story of love[N]. Changjiang Daily, 2022-11-16(008).

[8]郑欣, 吴思琪. 武汉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 2(10): 133-134.

ZHENG X, WU S Q. Research on the art of Han embroidery in Tan Hualin park, Wuhan[J].Art and Design (Theory), 2019, 2(10): 133-134.

[9]赵静. 旅游类汉绣绣品特性刍议[J]. 丝绸, 2012, 49(9): 47-50.

ZHAO J. Analys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type Han embroidery[J]. Journal of Silk, 2012, 49(9): 47-50.

[10]卢卡斯·李新基. 国际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M]. 沈心怡, 译.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3.

LIXINSKI 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ernational Law[M].Translated by SHEN X Y. Beijing: China Democracy and Legal Publishing House, 2023.

[11]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上)[N]. 光明日报, 2023-03-19(012).

FENG J C. Principl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ming Daily, 2023-03-19(012).

[12]李舒. 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汉绣研修班在我校圆满结业[EB/OL]. (2017-07-15)[2023-02-15].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1534.htm.

LI S. In 2017, the Chinese embroidery seminar for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our school[EB/OL]. (2017-07-15)[2023-02-15].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1534.htm.

[13]买购网排行榜. 刺绣十大品牌榜中榜[EB/OL]. (2023-02-18)[2023-02-15]. https://www.maigoo.com/best/24885.html.

Maigoo.com Rankings. Embroidery top ten brands in the list[EB/OL]. (2023-02-18)[2023-02-15]. https://www.maigoo.com/best/24885.html.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statu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an embroidery

LU Xingren, GAO Hui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n embroidery is not only a scarce cultural resource but also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How to combine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an embroidery,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an embroidery, and highlight the new era connotation of Han embroidery is an important task at present.

Based on SWOT theory and 458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strengths (S), weaknesses (W), opportunities (O) and threats (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n embroidery, and revealed the main paths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an embroidery. Firs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continue to drive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an embroidery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inheritors of Han embroidery tend to be mainl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and most of them fail to master the latest design software and design methods. Organizing the “three helps and one” support activities of “tutor + organ cadre + enterprise”, and holding all kinds of creative design competitions regarding Han embroidery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an embroidery prod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tourism. Seco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training, and publicity of Han embroidery personnel. Since 2010,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Hubei province and Wuhan city have actively carried out various training activities for Han embroidery, but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people that “have no idea” of many inheritors above the municipal level account for 63.26%.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opaganda of Han embroidery inheritors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gather strength to build a well-known brand of Han embroidery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top ten brands regarding embroidery jointly promoted by the CN10 ranking technology research department and the CNPP brand data research department in 2022, none of the Han embroidery brands were on the list, which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Fourth,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achiev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various types of “Han embroidery +”, and continue to integrate Han embroidery into the tourism space, enrich tourism products with Han embroidery, set up Han embroidery experience bases, cultivate Han embroidery characteristic lines, and carry out two-way training between Han embroidery and tourism industry groups. Fifth, it is necessary to lead the integration of Han embroidery with new media and high-tech,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Han embroidery. It is found from the survey that the number of inheritors of Suzhou embroidery in short video applications is more than 25 times that of Han embroidery, indicating that Han embroidery has a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new media releases and short video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reserve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Han embroidery cultural tourism talents. To achiev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an embroidery,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Han embroidery inheritance, design and management talents. To achieve the innovative inheritance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Han embroidery, people should not overly cater to commercial value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while ignoring or abandoning the folk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embroidery itself. Han embroidery and its innovative products will not only show the traditional skills, but als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who stick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ignificance of Han embroidery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u and Han culture,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cultural diversity, human creativ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n embroidery; traditional process; inheritance; SWO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汉绣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传承·扬弃·创新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