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仔猪痢疾的预防及治疗
2024-03-04梁树勇
摘要:痢疾是仔猪的一种常见病,仔猪感染后,若未能及时治疗,易在短时间内死亡,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生猪养殖环节,只有全面分析仔猪痢疾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才能选择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将仔猪痢疾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仔猪痢疾发病机理,结合流行病学等方面内容,探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痢疾;预防;治疗
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无法有效抑制消化道中的病原微生物,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扰时,可能发生痢疾。仔猪健康情况会受到母猪体质的影响,若突然更换饲料,会导致乳汁存在较高的脂肪含量,而仔猪不具备较强的脂肪消化能力,易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进而继发相关疾病,无法使养殖户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重点研究仔猪痢疾的预防与治疗,以保证仔猪健康生长。
1 发病机理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母猪乳头感染病原微生物后,通过哺乳感染仔猪,仔猪消化功能并未发育成熟,胃腺不具备较强的分泌胃酸能力,体内没有足够的盐酸,未能有效对病原微生物成长进行抑制。此外,仔猪肠道黏膜会受到细菌霉菌毒素的影响,出现各种炎症。仔猪肠道内中的物质会快速发酵,出现较多气体,对仔猪肠道产生刺激,导致仔猪吸收能力降低,最终感染痢疾。
1.2 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0~3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剖检主要为肠炎变化。仔猪白痢在我国各地猪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养猪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以排出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剖检有肠炎和败血症变化,有的无明显病变。
仔猪红痢又称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发生在1周龄仔猪的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该病常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到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可死亡。按病程经过,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特征是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猪场一旦发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甚至90%以上。
2 流行病学
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只感染猪只,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存在易感性,不过与成猪相比,处于7~12周龄的仔猪易感性更强,发病率较高。通常断乳猪发病率能够达到75%,死亡率为5%~25%,传染源主要为带菌猪与病猪,康复猪也会存在较高的带菌率。苍蝇、鸟类、老鼠等也会带菌排菌,从而成为传染源与媒介。病猪粪便中会存在病原体,对周围环境、用具、饮水等造成污染,还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仔猪。若饲养管理缺乏科学性,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阴雨潮湿、仔猪缺乏维生素,均会诱发仔猪痢疾。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常年流行,病猪康复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3 临床症状
一般而言,仔猪感染痢疾后,粪便较稀,且呈现出褐色或浅红色,粪便中还会携带较多肠道组织碎片及气泡,体温处于40~40.5℃。因为仔猪体质较差,抗病能力及免疫力低下,且器官发育尚不完全,患病后发病急、病程短,若未能及时防治,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1]。按照仔猪发病情况,能够将仔猪痢疾分为以下类型:(1)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24h内会突然腹泻,身体表面沾满血样稀粪,行走艰难,身体虚弱,最终衰竭死亡。一些患病仔猪未排出血便,会突然昏迷、死亡,通常病程为2 d,发展至第3天则会有死亡病例。(2)亚急性型。患病仔猪粪便为黄色,并呈水样,粪便中会存在组织碎片,患病仔猪食欲减退,出现脱水情况,病程为5~7 d。(3)慢性型。仔猪生长环节,患慢性型痢疾的仔猪较为少见,病程通常会超过7 d,患病仔猪粪便稀状,呈黄灰色。病猪食欲减退,仔猪体重明显下降,发育缓慢,若未能妥善处理,几周后会死亡,如治愈及时,最后也会发展成小僵猪,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4 病理变化
大肠部位病变为主,即直肠、盲肠、结肠,对于急性病猪,其大肠壁及肠系膜存在明显的充血情况,呈现出暗红色,伴有血斑,且表面存在渗出液。病猪肠道内部存在较多粥样带血内容物。发展至后期时,病程稍长,患病仔猪大肠黏膜表面会出现坏死情况,同时存在一层纤维素性假膜,外观呈豆腐渣样,假膜剥去后,内部为溃疡面。病变可能只存在于某一肠段,或者整个大肠均存在病变情况。
5 诊断
(1)结合患病仔猪临床症状、发病情况,特别是出血性下痢,呈黑色,存在坏死性肠炎、大肠黏膜卡他性炎症,可初步确诊,不过还应开展病原体检测工作。(2)收集病死猪粪便、黏液或大肠黏膜,利用吉姆萨染色液进行染色处理,通过暗视野检查或镜检,若发现存在较多猪痢疾密螺旋体,即可确诊。(3)利用病死仔猪大肠黏膜,将其制成10倍稀释的乳剂,选择2头30~60日龄的健康仔猪,断食24h后,每头灌服50~100 mL,再选2头健康猪,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等待1~2周,检查粪便,能够发现猪痢疾密螺旋体,并且剖检后能够发现病变。(4)血清学检查。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凝集试验等对本病进行检查,均能获得良好的检查效果。(5)鉴别诊断。该病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猪黄痢、传染性肠胃炎、轮状病毒感染等进行区别诊断。
6 预防措施
6.1 注重母猪饲养管理
生猪养殖过程中,为获得良好的仔猪痢疾预防效果,养殖人员需要注重母猪饲养管理。(1)保证母猪饲料质量,不可盲目调整饲料配方,特别是哺乳期的母猪。饲养母猪时,禁止喂养霉变饲料。此外,添加玉米等高能量饲料时,应控制添加比例,不可超过60%,饲料中的粗蛋白不可低于18%。母猪生产前
1周,应适当减少饲喂量,待其生产后再适当增加,使母猪获得均衡的营养,仔猪获得优质乳汁,从而促进仔猪良好吸收。(2)保证环境卫生,为母猪提供清潔卫生的生活环境,猪舍需要定期消毒,及时清理母猪排泄的粪便,确保母猪生活环境舒适。养殖人员还应注重猪舍防寒保暖。控制好圈舍温度,对于天气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确保母猪健康,而寒冷的冬季,则需要做好猪舍保暖工作。(3)母猪生产前5 d,应全面清扫圈舍,同时铺上干燥的草垫,定期清洗母猪乳房、胸腹部等位置,圈舍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产下仔猪后,应先挤出一些乳汁,随后再让仔猪吃奶,后期也需要定期消毒。
6.2 加强预防免疫
(1)母猪免疫。对于初产母猪,需要注射2次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第1次注射时间选在产前1个月左右,第2次注射时间可选在产前15 d左右,若其前胎进行了免疫,在产前15 d左右接种1次即可,可有效预防仔猪红痢。母猪产前15~20 d左右,可免疫注射1次三价灭活苗,对仔猪黄白痢进行有效预防[2]。
(2)仔猪免疫。仔猪出生后,通过注射抗红痢血清,对仔猪红痢进行预防,对于超过1月龄的哺乳或断乳仔猪,可选择注射或口服副伤寒毒冻干菌苗对仔猪副伤寒进行预防,菌苗可稀释后进行灌服,也可拌于饲料中让仔猪自由采食,每头仔猪用量为5~10 mL;若选择注射的方式,则选择耳后肌内注射的方式,注射量为每头1 mL。也可在仔猪吃乳前喂服促菌生,可有效提升仔猪免疫能力。
6.3 创建良好的仔猪生长环境
刚出生的仔猪身体虚弱,并未形成完善的免疫系统,且各个器官正处于不断发展状态,所以外界各种变化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易出现应激反应。所以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立足仔猪生长实际需求,对仔猪生长环境进行调整,将外界变化对仔猪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保证仔猪健康成长。养殖人员开展刚出生仔猪管理工作时,需要重点做好仔猪保温管理工作,使产房内温度处于35℃左右,随后根据仔猪日龄,适当调整仔猪活动区域的温度,满足仔猪生长需求。开展仔猪管理工作时,需要重点避免养殖区域出现气温突变的情况,防止由于温度等因素引发仔猪痢疾,促进仔猪健康生长。此项工作完成后,养殖人员需要做好生猪产房区域消毒工作,使产房与保育舍存在良好的卫生条件,避免滋生有害病菌,降低仔猪痢疾的发生概率[3]。仔猪出生后,生猪养殖人员还应全面检查产房内部的所有设备。若母猪哺乳能力不强,奶水不足,需要采取人工喂养的方式,从而保证仔猪获得充足的养分。因为猪排泄物中会伴有病原菌,所以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仔猪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禁止其在饮水、食槽附近排泄,防止水污染。
6.4 及时进食初乳
通过分析仔猪整体生长成效可知,仔豬免疫力、抗病能力同母乳质量密切相关。仔猪出生后,养殖人员应保证其尽快进食初乳,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构建仔猪免疫能力,使仔猪在生长环节,能够从母乳中得到优质的抗体,逐渐提升仔猪疾病抵抗能力[4]。不过若想使仔猪在进食初乳中,得到更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生猪养殖人员需要适当调整母猪中的乳汁,确保仔猪能够在初乳吸食中获得更多抗体。一些仔猪出生后,往往无法自行进食,因此养殖人员需要选择人工喂养等方式,保证仔猪良好进食,促进仔猪生长成效进一步提升。
6.5 强化补水工作
仔猪痢疾预防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强化补水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饲料中抗原对仔猪产生的刺激。通常情况下,仔猪存在较快的生长发育速度,所以新陈代谢较快,营养物质消耗速度快。养殖人员应重点关注仔猪这一生长特性,科学开展日常工作。若母猪乳汁中存在较高的脂肪含量,会使仔猪出现缺水情况,因此,养殖人员需密切注意仔猪进水情况。一般而言,仔猪发生缺水情况后,通常会自行寻找水源,养殖人员需要做好饮水槽清洁工作,使仔猪拥有洁净、充足的饮用水。冬季时,需要为仔猪提供温水,防止其饮用凉水感染痢疾。仔猪出生10 d左右,只凭借母乳中存在的营养物质,无法很好地满足仔猪生长发育需求,养殖人员需要及时进行补料,促进仔猪生长发育,降低痢疾的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开展补料工作时,可选择少量多次的措施,同时随着仔猪不断长大,养殖人员应适当增加单次喂食量,随后再逐渐减少喂食次数。并且在仔猪饲料中,需要将相应营养补充物质加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仔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调整仔猪肠道微生物,促进仔猪健康生长,实现对仔猪痢疾的有效预防[5]。
7 治疗方法
7.1 西药治疗
(1)仔猪痢疾治疗过程中,对于同群已发病及未发病的仔猪,可应用痢菌净,选择拌料口服的方式,用量为10 mg/(kg·bw),也可选择肌内注射的方式,注射量为2.5~5 mg/(kg·bw),进而能够实现对仔猪痢疾的有效防治。(2)肌内注射环丙沙星,用量为2.5~5 mg/(kg·bw);也可混合肌内注射维生素B及硫酸小诺霉素,用量为每头25~50 mg,如果患病仔猪体温较高,可混合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注射量为每头5~20 mL。(3)肌内注射复方小檗碱注射液,每头注射量为1~15 mL。(4)若患病仔猪体温较低,可加用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注射量为每头2~10 mL。(5)混合肌内注射维生素K3注射液与10%维生素C,前者用量为10~40 mL,后者用量为5~20 mL,并未选在仔猪后海穴,进行复合黄芪多糖液注射,用量为2~5 mL。此外,西药治疗过程中,可将止痢散添加到饲料中,每1 kg饲料中需要加入0.5 g止痢散,喂养3~7 d左右,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7.2 中药治疗
(1)热痢。患病仔猪痢下色红,体温明显升高,同时持续不退,存在持续腹泻情况,脱水严重,食欲下降,喜饮水,弓背收腹,病程较短,拥有较高的死亡率。中医治疗过程中,应选择以下中药配方进行治疗:河子10 g、陈皮10 g、甘草15 g、黄芩15 g、金银花15 g、黄连15 g、白及15 g、黄檗15 g、木香15 g、栀子15 g、地榆(炒炭)20 g、郁金20 g、大黄20 g,为25~100 kg体重猪的用量,每天煎1剂,连续投喂1~2剂。(2)寒痢。患病仔猪痢下白色,粪便中伴有血液、黏液,精神萎靡,背毛焦乱,食欲下降,喜卧,鼻寒耳冷,经久难愈。可选择以下中药配方进行治疗:陈上10 g、甘草15 g、法半夏15 g、河子15 g、苍术(淘米水炒)15 g、地榆(炒炭)15 g、干姜15 g、厚朴15 g、黄连15 g、藿香20 g、党委20 g、莱菔子(炒)20 g、白术(炒)20 g、茯苓20 g,为25~100 kg体重猪的用量,每天煎1剂,连续投喂2~3剂。
8 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过程中,若饲喂管理不科学、卫生条件差,存在其他疾病等问题,则会使仔猪感染痢疾。因为刚出生的仔猪抗病能力差、器官发育不完善,特别是消化功能较弱,当感染痢疾时,如果没有及时加以治疗,会导致大量仔猪死亡。因此,养殖人员在生猪养殖中,需要重点做好仔猪痢疾防治工作,通过注重母猪饲养管理、保证仔猪生长环境、及时进食初乳、强化补水工作等方式,可有效预防仔猪痢疾,并且还应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降低仔猪痢疾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仔猪痢疾症状与防治方法[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5):100-101.
[2] 杜小军.仔猪痢疾的预防及治疗[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39(8):35-36.
[3] 圣学豹.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15):221+223.
[4] 付国伦.仔猪痢疾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J].越野世界,2021,16(8):33.
[5] 张举兴,陈巧.仔猪痢疾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研究[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0(8):101-102.
作者简介:梁树勇(1974—),男,大专,助理兽医师,从事工作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