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
——以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为例
2024-03-03徐小言
徐小言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认知和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1]。
一、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概述
“社会保障概论”是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知识积累、认知提升、问题意识、工具方法运用、情感培养等方面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和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在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社会保障管理及社会保障内容等知识;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践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到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健康风险与保障、职业风险与保障、老残风险与保障。
本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此时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希望学生能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外,还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身的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理念,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二、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痛点分析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尚未建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然侧重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一方面在价值塑造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尤其是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方面仍须加强。另一方面情感目标有所缺失,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所接触的大都是社会弱势群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共情,以弱者的视角看待和理解世界,这样才能想弱者之所想、急弱者之所急,从而更好地为弱者服务。综上看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二)课程思政元素未进行有效挖掘和整合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学习内容集中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发展过程、制度模式、实践现状等方面,教材中所包含的显性思政元素较少,任课教师未能对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挖掘和整合,也未能把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课堂思政难以实现从“神”到“形”的转变。
(三)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过于单一
课程思政目前依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思政内容的融入具有随意性和形式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具有排斥性和有限性,难以升华到一定的层面,从而很难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终极目标。
(四)线上思政资源未进行有效建设
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资源较为缺乏,尤其是思政资源更是未进行有效建设。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在家国情怀方面,要培养学生解民生之多艰的情感;在职业素养方面,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能弥补课程在情感目标层面的缺失,希望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形成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理念,形成民生意识,学会与弱者共情。
(二)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
本课程将知识点、思政元素与思政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图1)。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可以归纳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渊源,社会保险、农村扶贫与开发等;思政元素包括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以人为本和民生意识、明德明学明事、爱岗敬业和公平公正、忧患意识和独立自主。在确定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思政案例,例如医保谈判、延迟退休、养老金改革、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光荣事迹、大学生失业、人口政策等,通过讲解思政案例的形式,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故事,更有效地使学生将这些思政元素内化于心[2]。效推进,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也更加广泛,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思政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而线上思政资源的建设必将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图1 课程思政设计
三、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探索
(一)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政治认同方面,要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三)丰富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
本课程采用四维三式的课堂思政融入方式(图2)。“四维”是指思政融入的四个维度,分别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国家层面包括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社会层面包括以人为本和民生意识;学校层面包括明德、明学、明事;个人层面包括爱岗敬业和公平公正。“三式”是指思政融入的三种方式,分别为融入情景、融入行为和融入课程。
图2 四维三式: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为了实现融入情景,本课程首先进行了情景创设,共设置三场情景模拟教学,分别为模拟医保谈判、模拟工伤鉴定及对住房公积金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通过情景演练,使学生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公共意识,培养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等核心理念,体会到人文关怀,更加理解国家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努力。其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院对接社保局、残联等部门,安排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进入相关部门进行实习。学生参与到劳动就业工作、低保救助工作、残联工作、双拥工作和老龄服务工作中,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保障事务。学生不但能熟练掌握社会保障工作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并且能够将课程知识很好地应用其中,从而掌握分析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实践中近距离接触到社会弱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共情,帮助弱势群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民生意识,最终拥有解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3]。
融入行为,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课堂立足社会保障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依据兴趣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一个创新性研究课题。在创新课题研究中,小组各成员讨论、协作,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能力培养”;同时,小组成员深入乡村、企业、社会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人文情怀。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保障案例大赛,鼓励学生申请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心怀民生意识和人文情怀,为弱者发声,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课程,指本课程将知识点、思政元素与思政案例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话题,本课程编写了20 个思政案例,并录制成了视频。线下课堂结束后,授课教师会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学术前沿与社会热门话题资源,以及思政案例视频推送到线上平台,方便学生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学生也需要完成课后作业,检测学习效果,通过讲解思政案例的形式,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故事。
(四)整合线上思政教学资源
首先,建立思政教学线上资源库。本课程已经建设的线上资源包括文本资料(社会热点新闻)、视频资料(教师自录视频、相关新闻报道、电影片段、纪录片等)、图片资料,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其次,开发课程思政在线教学工具。本课程已经开发在线题库,题库中包含200 道试题,完全能够满足在线测验、讨论和模拟所需。
再次,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本课程的部分学时由线下课堂转为线上课堂,学生可通过视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需要完成线上课后作业,提交至教学平台上。
最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线上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分享、上传和交流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痛点的分析,我们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整合线上课程思政资源,从而运用案例探讨、问题探究、情景演练的方法,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通过情景模拟、热点问题分析等,深刻地体会到国家为了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努力,体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具备了“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民生意识。在相关课程教学的引导下,本专业多名学生积极参与校级暑期实践项目;相关课程引发了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发表相关论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