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链”协同下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以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

2024-03-03张依伦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

谭 淳 张依伦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设计处于产业链最前端,是面向生产的服务性产业。设计教育亟须从侧重于培养“形态结构创新”“灵感创意”“绘图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与供应链和创新链协同的高端综合性创新设计人才。围绕设计供应链构建设计创新链,围绕设计创新链构建设计教育链,这是设计产业转型在人才需求层面的内在要求[1]。新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改革赋予了新契机和新使命。

一、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服装行业与快时尚紧密相关,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快时尚通过不断制造新的流行趋势来鼓励消费者频繁购买新商品。全球时装行业目前的特点是资本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人为加速更新周期,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缺乏对需求的关注。该行业的商业本质无形中渗透至其教育领域,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形成了一些现象:对时尚潮流元素的机械复制,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疏忽了对服饰穿着者实际需求的研究,同时也忽视了绿色生态理念的自我强化和创新。

国内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大多还处于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索阶段[2]。通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主观能动性和辩证思维,坚守“设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坚定“设计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及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坚持“设计为国,设计兴邦”的信仰。

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即对“三链”协同进行全流程、全环节、全员的理念渗透和设计实践的思路进行探讨。

二、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链”转型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应以市场供应链中的设计和原材料采购环节为切入点,寻求创新链的设计新机遇和新动力,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对教育链各环节进行自我革新,将教学中心理论转向注重可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的供应链、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创新链、拒绝复制“重拾理念”的教育链。

(一)从“率”到“绿”的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生产、分销和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所涉及的组织、资源、活动和技术网络,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制造、物流和零售的方方面面。供应链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动态紧密相连。客户偏好、市场趋势或技术进步的变化可以为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机会。

美国经济学家曾提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3]。许多企业已致力于重新规划设计过程,实施“为了环境的设计”。有些企业成立“产品设计组”,讨论在新产品设计中的环境问题。设计组主要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即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产出副产品的过程,以及一旦到了生命周期终点,其潜在使用的可能性和方法[4]。低碳经济模式是纺织服装产品由量向质的转变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有些国际知名服装品牌,通过选择低碳面料和低碳运输工具,减少碳排放量,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可持续性消费,提倡穿着低碳环保服装。正是由于对设计规划中环保问题足够重视,这些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4]。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要求供应链设计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用户需求、资源的优化利用、废弃物的产生及回收等情况。从追逐“效率”到“绿色低碳”的供应链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服装设计师应该主动直面的必然功课。

(二)从“物”到“人”的创新链

创新链代表了开发和实施新思想、新产品、新流程或新商业模式的过程,涉及创新的研究、开发、测试和商业化。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驱动的。要了解供应链动态,如生产限制、分销挑战或客户期望,使公司能够解决这些痛点或利用新兴趋势的创新机会。

当下被资本所追捧的时装秀或社会上的时装主角由华而不实的风格占主导,这些设计通常具有夸张的成分、非常规的材料和复杂的细节,将视觉冲击置于实用之上,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和创造性探索,但批评者认为,它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当服装主要用作展示品而不具有功能性时。此外,小尺寸和畸形的时尚审美标准,不仅让爱美人士产生了身材焦虑和心理痼疾,而且在追求“成人幼装”的情况下生产的服装可能会因为消费者穿不进而卖不出或被丢弃。在时尚加持下的服装设计不能真正服务于人。

因此,服装创新设计应该从追求博人眼球的刺激转向满足以人为本的真实需求,可围绕人们的精神情感和实际穿着需求发散。在满足人的精神情感方面,创造舒适的设计风格或者流行款式,使体形显得更加优美,避免不切实际的畸形标准存在。通过开放包容的尺码选择和自适应设计,让个人真正拥抱自己的身材特点,对自己的肤色和身材充满信心。在满足服装穿着方面,应当优先考虑为特定目的设计,并提升穿着者的幸福感;也可跨学科多团队合作,利用先进技术来增强服装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三)从“形”到“理”的教育链

教育链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的相互依存与制约的链式教育要素和环节组成的。教育系统须不断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更新匹配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市场上的实际供需和创新生态系统的要求保持高度协同。

国际服饰文化的传播路径自上而下,以缩短研发成本的形态模仿或拷贝,导致了服装设计行业抄袭成风的现象,已经无形中将“形式模仿优先于理念创新”的商业思维渗透到服装专业设计教学中,资本逐利观念对大学生的渗透和腐蚀,恰恰反映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为了匡正和培养大学生对设计理念创新的坚定立场,应当强化思政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愿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融入家国情怀、人民至上、系统观念、绿色生态等关键课程思政元素,以系统观念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立场进行创新,着重强调设计原创理念的重要性。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创造性探索和实验的机会,杜绝闭门造车,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知识涉猎,实时更新对新趋势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对社会热点和行业现象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锻炼原创性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框架思考、突破界限,积极参与行业赛事和企业实践项目,从而在实践中推导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

强调教育链从“形”到“理”的转变,是新时代下供应链、创新链、教育链协同下的新要求,也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结果。

三、“三链”协同下“三融”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于2018 年建立,立足于国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遵循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加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和基础学科教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学院发展特色,结合“三链”协同要求,采取三维有机融合的思路,重新对课程进行设置与规划(见图1),明确各门课程的核心思政建设目标,使得上下游教学无缝对接,实现核心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链条覆盖、全环节协同、全员参与的状态。

图1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及课程规划

(一)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深化产教合作,培养匹配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设计能力。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行校内理论和校外实践双师联合指导,强化学生服装与服饰设计和策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设计实践、实习实训、学年设计、毕业综合设计等环节充分考虑服装与服饰设计产业供应链的真实需求。与此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设计观”,在实践中时刻关注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关注本国产业发展,支持国内供应商和制造商,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的原材料、技术和人才资源,助力孵化国内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同时,在管理学通论、经济学通论、低碳创新与管理等课程中掌握相关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方式,将低碳创新理念根植于设计管理与具体产品设计之中,促进供应链从追求“利润效率”到“绿色低碳”的转型。

(二)创新与创业有机融合

主动拥抱先进科技,以科创助力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增加智能服装CAD 技术与应用、数字交互技术、数字化服装设计等全新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可视化工具,以及以穿戴者的身心需求为出发点的数字化服装与服饰设计技能。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必修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与服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的紧密对接。例如通过对平台运营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强大的IP形象,分享数字化虚拟服装设计,实时接收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作为接触潜在客户并产生销售的平台,以最低的前期成本开展业务,真正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有机融合,并促进创新链从“时尚物质引领”到“以服装消费者身心需求”的转型。

(三)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学院以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为研究方向和特色,旨在培育学生的中国式创新设计理念。学生在教师的集中带领下,到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地区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及商业经济较发达城市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深入了解考察地区的服饰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及其产生的原因等,为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和积累,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装创新设计、手工艺传承创新设计、民族文化时尚创意设计等教学环节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与创新设计手法有机融合,实践中国式的造物观念与设计理念。最后,结合校地、校企合作进行当代服装服饰设计产品转化,建设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服装服饰品牌,促进教育链从“机械形式复制”向“中国式理念”的创新转型。

四、思政建设教学实践成效

“三链”协同下“三融”思政建设教学实施成效评价的首要标准是人才培养效果,本研究的成效表现在师生的思政水平、创新能力、设计理念及综合能力等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全流程、全环节、全员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本专业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设计站位均有了极大的提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顶层设计”思维,背靠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动承担“设计强国”的责任。对服装设计师的身份进行了重新的认识,是设计管理者,更是宣传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教育者。第二,在2022年毕业设计选题上,学生们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极大热情。选题主要集中在中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运用,以毕业设计作品《经天纬地》为例,此选题立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山东玉米苞叶为材料,发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在现代服装上的创新应用,并将玉米叶循环利用这一特性融入设计中,荣获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三,在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竞赛中,本专业以中国式设计创新理念为源,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成绩斐然。2022—2023 年度,连续两届在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大赛中取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3 个、三等奖5 个;连续两届在省级学科竞赛“湖南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累计7 个一等奖、12 个二等奖、19 个三等奖。

五、结束语

以供应链—创新链—教育链的协同耦合为抓手,以人才需求趋势为逻辑起点,构建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与时俱进、专业化、特色化的研究方向。“三链”协同下的“三融”教学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带领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短缺、非遗消失等。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使命感和探究兴趣,使他们能够创新中国式设计理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信,设计成果有助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从理想信念到价值取向,从设计依据到职业趋势,将专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代表了新时代培养设计师的必然路径,同时,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持续演化和变革。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装设计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