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研究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2024-03-03严星林
严星林
【摘 要】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是一种基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由问题发现与分析能力、文献查阅与综述能力、方案研制与实施能力、成效评估与反思能力、成果提炼与分享能力五种能力构成,突出教师从实践经验到教育规律把握背后的思维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能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研究能力,要让问题发现成为教师自主成长的起点,要借助文献综述修炼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底蕴,要掌握以行动研究为主的问题解决路径,要让教育写作成为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能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
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是一种基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由问题发现与分析能力、文献查阅与综述能力、方案研制与实施能力、成效评估与反思能力、成果提炼与分享能力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构成一个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闭环,突出教师从实践经验到教育规律把握背后的思维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能力。
一、让问题发现成为教师自主成长的起点
适度的焦虑与困惑,是激发人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对身边熟视无睹的现象是否敏感、是否触发情绪的波动,进而引发思考的欲望,往往是一名优秀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重要特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分析能力,既是提升研究能力的抓手,又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重要策略。
1. 学会区分现实问题与研究问题
我们可以把教师遇到的问题分为现实问题与研究问题两类。从认知科学来看,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往往最先源于情绪。情绪认知具有快速、直觉特征。教师首先或经常感受到的问题,就是这种有着强烈情绪体验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现实问题,其是一种具体问题或困境,是实际面临的难题。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些能以一定研究方式去思考、分析和解释的学术问题,是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称之为研究问题。
现实问题是研究问题的来源,也是推动教师研究的内在动力。当一名教师开始用研究的视角去观察遇到的现实困境,并从中提出研究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教师选择了直面问题,研究就成为教师缓解焦虑、纾解压力的有效手段,当然也是其专业发展的开始。例如,“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提出更高要求。某校围绕“双减”政策精神,形成以下研究问题。
◇特殊学生研究:极度敏感、全纳教育、叛逆期、学习困难、多动症、人际交往、问题行为、学习习惯问题。
◇学习评价研究:学习效果、考试方式、作业批改、过程性评价、学业反馈。
◇作业研究:单元作业、分层作业、作业量、分层学习任务。
◇学生发展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幼小衔接。
◇课业指导研究:个性化指导。
◇教师发展研究:工作自我管理与优化。
◇家校合作研究:学生人际交往。
◇思政课研究:教学内容序列化。
◇教学研究: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
这些研究问题全部来自实践,体现了基于“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校、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从这些现实问题中提炼出这些有普遍价值且紧跟教育热点的研究问题,反映了教师面对压力时的专业能力。
2. 掌握研究问题分析的思维框架
如何从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中梳理出研究问题,如何进行分析和细化,往往成为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能力。依据研究问题背后的思维类型,我们可以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四类,即研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这四个基本问题本身有各自的研究要素,如研究“为什么”,包含“价值、意义、功能、作用”要素;研究“是什么”,包含“内涵、外延、要素、结构”要素;研究“怎么做”,包含“方法、策略、手段、途径”;研究“做得如何”,包含“效果、指标、标准、测评”。同时,这四类基本问题也构成认识事物的逻辑框架,存在层级关系,后一类取向均应以前一类取向为基础,并在研究难度上逐层加大。
有了这个基本的思维框架,我们就可以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确认。比如,某小学教师反映由于学生的差异,课堂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参与很少,不敢表达。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思维互动,积极思考,敢于表达?
这段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可以分解出哪些研究问题?具体如下分析如下:首先明确核心概念为“课堂表达”,据此进行问题分解:学生课堂上积极表达为什么重要?学生课堂表达有哪些表现形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学生积极表达?如何培养学生课堂表达能力(意识)?
拟形成的研究主题:
小学生课堂表达现状的调查研究
学生课堂表达的形式与种类研究
影响学生课堂表达的因素研究
培养学生课堂表达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运用课堂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
由此,教师可以借助“四步法”,完成研究问题的分析及确认。第一步:借助抓关键词策略,明确研究问题的领域;第二步:借助研究邏辑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效果如何(如何评估)—分解研究问题;第三步:结合研究目标,确定核心研究问题类型;第四步:根据课题名称“三要素”,即“对象、内容(研究问题)、类型(方法)”,确定课题名称。
又如,某位教师想开展课题研究,把研究问题表述如下:教育教学的改革将关注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逐渐转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以数学研究为例,关于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正处于研究中。重点在于空间能力的测评:①尚未寻找到适合学生空间能力测评的量表,可能需要自己进行量表的编制。②对于实验设计的适宜性,很有挑战,对于实验的过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③讨论空间能力效能感与空间能力的关系。
如何借助研究问题分析的框架,帮助教师梳理研究问题?一是要抓住这段文字的核心概念,即空间能力。二是借助研究问题类型,进行问题分解。
—空间能力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数学空间能力包括哪些要素?
—学生空间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如何测评学生的数学空间能力?
—学生在空间能力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最后,根据教师研究目标与研究条件,初步拟定研究题目“学生数学空间能力培养及测评的行动研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通过实践案例分析,熟悉和掌握这个问题分析框架,训练自己的研究思维,研究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二、借助文献综述修炼学术底蕴
进行文献综述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基本技能,是其研究中理论支撑与实证案例的主要来源,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循证”研究习惯。文献综述是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鉴别,然后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并用自己的语言围绕某一研究问题的现状进行综合评述,形成科学的认识。
1. 提升教师的学术认知能力
文献的查阅与综述,是一种学术化的学习方式。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训练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通过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分类、内化、形成,最终以概念图构建的方式,将自己原有知识系统化,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文献综述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文献综述进行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
2.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名教师的成长究竟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是实践与理论的融通?通过系统的、持续的文献综述,教师在了解和追踪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进展以及经典问题的同时,也必将体验到自身发生悄然变化。首先,这种变化是从职业到专业的变化。教师将不断认识到教师职业背后的专业理解、专业表达、专业实践,逐渐从经验型话语过渡到专业性话语体系的形成。其次,在文献阅读与综述的过程中,教师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思维特征,从被专家和专业学术文章绑架的状态到学会选择和审视。最后,教师将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过程,内在的发展愿望将逐步替代被动的外在压力驱动。
教师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简单来说,文献综述是一个查阅、消化、输出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①确定检索主题词(关键词);②选择合适的数据资源库;③确定潜在相关文献的标题;④查找文献全文或内容摘要,初步浏览删除无关文献;⑤按照文献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和分类;⑥对选定文献(每一篇文献)做摘要或者观点总结,同时做参考文献目录(作者、题目、发表或出版日期、出版社、页码等);⑦根据研究问题,写文献综述。
教师还应该了解文献的类型,不同的文献将为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依据。一般而言,教育文献包括教育政策文本、学术会议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教育工具书、教育著作等。
三、掌握以行动研究为主的问题解决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一个又一个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借助行动研究范式,开展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师将收获工作难题解决、教育规律发现与研究能力提升。
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境中把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范式。美国学者勒温最初提出的行动研究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计划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二是行动环节,即实施计划;三是观察环节,运用调查、访谈、测量等方法,收集过程实施资料;四是反思环节,主要是整理描述、评价解释行动结果,修改下一步行动计划。
四、让教育写作成为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教育写作是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审视与重建,使教师的教育生活充满新鲜感和创造性,克服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带来的倦怠感。教育写作帮助教师实现“个体经验”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教育写作能让教师的个体经验转化为可以被认识、被理解、被实践、被推广的专业成果,实现经验向生产力的转化。教育写作助力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教育经历转化为教育经验,需要教师经历深刻的反思,教育写作就是最好的思考方式。教育寫作帮助教师跳出工作逻辑和细节纠缠,将零散经验明晰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形成“一家之言”[2]。
教师常见的教育写作包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研究报告、工作总结。每一种教育写作的形式,均有其特定价值,并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
教师要克服对写作的厌倦与恐惧,要具备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能对身边熟视无睹的现象产生好奇心,并开展研究;要学会追问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学会观察与积累;要不断丰盈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当然,教师还要了解教育写作的相关知识,遵循学术规范,在持续的写作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磨刀”的过程。教师必须经得起枯燥、烦琐,甚至是痛苦,历经这种过程,必将形成解决问题的“利刃”,夯实专业发展的“元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3-09-12]. 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 颜莹.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3.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普通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区域提升路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CAFF202006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