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做好跨学科主题教学

2024-03-03胡海洋

中国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木叶跨学科学科

胡海洋

杰出的人才很难说是某一门学科单独培养出来的,必然是多个能力系统共同塑造的。当前的分科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组织上,已经显现出局限性。教育者普遍意识到,无论基础教育持续多少年,都无法将“通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青少年。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学校正逐步摆脱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的重心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打破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学会“资源整合”,变知识本位为素养本位。从教学设计变革撬动课堂变革的角度来说,跨学科主题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本就具备“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1],杨兵老师《说“木叶”》一课便是典型的基于语文学科开展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杨老师以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方向,为学生创设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枯燥的人文知识学习中,主动走进综合探索的领域,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精神,发展学生综合的高阶素养,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路径[2]。

一、发展学生的综合高阶素养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探索的全面覆盖,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与实践性,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引领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创新与课堂创新。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并从语文课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探索,实现学以致用是杨兵老师致力于跨学科实践探索教学的初心。他紧扣语文学科知识,基于相同学习主题设计、真实问题解决和兴趣爱好引导,设计了“1+X”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他认为,学生除了学习知识性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的思维,培养科学的精神,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完成自己的作品。语文课不能教死了,不能枯燥乏味,不能一味沉浸于理解、背诵文章和共情作者、感悟时代等方面。语文教学要还原语文的味道,更要体现语文的情调。所谓语文的味道,就是能够“复原”文章发生时的意境。语文本身应该是生动的,语文中有含蓄凝练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挥毫肆意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有蕴含浓浓爱国情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重塑有生命的语文,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语文的情调,就是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引发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和探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不是单一的教学,而是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让学生在庞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时,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探索创作;让学生在感性的世界培养感性的情感时,也能在理性的探索中有所思考。

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杨兵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积累以求厚重,重探索以求创新,重多元化以求学以致用,探索语文跨学科教学是出于一种最为务实的想法,那就是让学生在喜欢语文的同时,能够深入其中探索。实际上,杨老师所求的不过是通过他的课堂打好求真的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从学习到实践的务实者,成为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

让课堂成为学习和实践的历练场,是杨兵老师致力于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核心驱动。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文学理论为出发点,从书本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而并未真正走入生活、寓教于生活,缺乏实践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杨兵老师以《说“木叶”》为例,探索了大任务驱动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该单元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强调探索与创新,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单元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的思维,培养科学的精神,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完成自己的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兵老师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设定了《说“木叶”》一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创设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在大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贯穿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杨兵老师通过分析“木叶”的暗示性,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含蓄凝练的语言艺术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审美感受。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林庚先生所分析的“木叶”之特征,领会诗歌意象背后的意趣,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杨老师带领学生从银杏树这一主题出发,去往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触类旁通,将语言的暗示性运用到写作,开启银杏节的活动。学生自发创作了许多关于银杏叶的作品,如烙画、海报、表情符、文化衫、小夜灯等,充分发挥了银杏叶传承校园文化、承载母校深情的作用。这一综合性活动融合了语文、生物学、劳动、音乐、美术、舞蹈、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出了校园,走进了生活。

杨兵老师以创新为导向,推动跨学科融合,打破传统框架的限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积极的思考者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体。他引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文学殿堂里进行无限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者。

三、提供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是實现优质教学的必经之路。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需要投入百分百的心血。杨兵老师在跨学科教学中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倡导学以致用。课前,他精心构思并创新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中,他娓娓道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他深入反思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杨兵老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这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的教师。他的教学方法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带动力,能够引领学生勇于创新、举一反三。

杨老师的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完成了“学习—探索—实践—再学习”的历程,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同样具有榜样作用。语文教师就是要做“向导”,引领学生去“徒步”,启发学生思考和判断,让学生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深入再深入,转化再转化。杨老师认为,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高度和横向阈值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育程度。思想发育受限,实践便会受限,全面发展也将受限。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教师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向学生这片田地输送。

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让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实践起来,是值得坚持和探索的教学方向。杨兵老师主张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他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教学艺术,使他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赖和同行的敬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摆脱书本的束缚,发挥创造性思维,避免因故步自封而限制实践探索。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3]。跨学科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的,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能培养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跨学科还无法取代分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通才和分学科的专才各有优点和不足。因此,如何使两者并存并发挥各自的优势,是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议题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 任明满,王浩.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演进、价值探析与教学实现[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22(5):14-16.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宜良长水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木叶跨学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