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与其亲环境行为关系研究: 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2024-03-02张晓旭乔光华王海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遗产地资本农户

张晓旭,乔光华①,裴 杰,王海春,贾 丽

(1.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3.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它使精耕细作、物质循环利用的农牧生产技术体系得以传承[1],与之相伴相生的乡土民俗文化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禀赋,形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区的比较优势[2],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有各自特色的农耕技术体系和乡土文化,这些传统耕作技术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2012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球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的农民通过倒茬轮作、施用农家肥等传统亲环境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在长期耕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祈雨、跑黄河等特色文化。这种乡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等哲学思想[3],包含节制欲望、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当地居民在这种思想和观念的渗透下通过社群传播和代际传承,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文化资本,进一步影响其生产行为[4]。

随着科技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中逐渐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现代工具带来劳动生产率成倍提升,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态模式被打破,资源循环、和谐共生等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重要性被逐渐忽略。农户从生态环境中获取天然肥料的方式逐渐减少,人工除草、间作套种等亲环境生产意愿逐渐减弱。现代农业需借鉴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解决好在使用现代投入品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因此,研究如何利用传统农业文化价值促进农户亲环境生产,分析农户内化的文化资本如何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农户的文化资本是否会积极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农户文化资本与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提炼出影响遗产地农户参与亲环境生产的关键要素,有利于为遗产地政府推进农户亲环境生产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考察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对亲环境行为的异质性影响,以期在实践中为提升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该研究的创新和边际贡献之一。

1 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传统文化在农户的亲环境意识和行为中发挥背景效应[5]。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阐述,在传统社会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农村,农户的生态耕种行为会受到当地文化规范的影响。作为乡村经济主体,农户凭借世代传承的经验就能顺利开展农耕活动,足以应对其面临的生产不确定性[6]。并且这种传统文化规范在农村社会代代相传,容易内化为农户的文化价值观,形成文化惯性[5],进而产生相应的亲环境意识和亲环境行为。

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区,传统文化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尤为明显。MA等[7]通过研究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及菲律宾伊富高梯田系统,发现食品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传统农业耕作方法等传统文化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特别是遗产地农户至今仍在使用的独特而巧妙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8],这种方式塑造出独特的自然景观,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量较低,具有亲环境性,可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7]。ZHANG等[9]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维护农业景观的重要因素时发现,农业经济效益不是推动哈尼地区农民继续耕种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传统文化使哈尼族坚持既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保持传统景观的稳定性。

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耕作技术体系,遗产地的农户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本”[4]。但农户资本较常见的分类一般是采用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即包含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5个方面。该框架忽视了民俗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等无形的文化要素,对文化资本价值关照不足,无法客观反映农户真实生计水平[10],于是张灿强等[11]描述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农户生计状况时,在生计资本要素中设置“文化资本”类型,主要反映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情况,与传统五大生计资本共同影响农户生计策略。洪传春等[12]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时,采取了相同做法,选取农户对民风民俗了解程度和特有的农耕文化与经验2项指标表现农户文化资本。刘吉龙等[13]考虑到农户生计和当地文化的高度关联性,将农户对传统的农耕知识与技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程度等来衡量文化资本。由此可见,文化资本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决策与生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笔者借鉴以往有关文化资本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文献,将文化资本指标纳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着重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且从农户异质性角度出发,考察农户在农地依赖程度不均衡的情况下文化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异质性影响,以期在实践中为提升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优化农业文化遗产地区保护和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2 研究范畴与理论分析

2.1 研究范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户的文化资本是农业生产者的文化资本化,即通过文化价值创造经济价值。蕴含某种特定的文化是农户文化资本的本质属性,所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将文化价值凝结在服务和产品中就构成了文化资本[14]。具体可通过3种形式表征:第一,通过社会环境影响内化为精神的一部分文化禀赋,例如传统习俗、耕作技艺等;第二,包括文化产品、文物建筑、书籍等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第三,通过正规制度确定的制度化文化资本,例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15]。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为村民集体所有,农户独有的文化资本在于传统习俗、耕作技艺和文化产品。

2.2 理论分析

2.2.1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是指可在生产经营中用于创造商品和服务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总称[10],包含民俗节日、农耕技艺等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也包含由此内化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

一方面,文化习俗是促进农村社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规范农户亲环境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的正面作用。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敖汉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遗产地农民在劳动生产的基础上衍生出形式丰富的特色节日和风俗,例如“祈雨”“跑黄河”等民俗事项。这些乡村习俗通过习俗教化实现社群传播和代际传递,使得遗产地农民在劳动过程中积累出大量丰富的水土资源管理、动植物资源利用和种质培育技术等生产经验,形成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亲环境的资源永续利用意识,实现对生产行为的约束[4],提高其亲环境程度。

另一方面,农户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也会促进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实施。农业文化遗产地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价值体现着独特的“天人合一”价值观,投射出大自然与其所养育的人类相协调的亲环境意识[16]。农户对这种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认可程度越高,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意愿也就越强烈,且这种潜在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影响到商品和服务的显性价值,一定程度上可转化为显性金融资本,例如促进农产品品牌文化价值提升,进而影响到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

2.2.2农户其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

除文化资本外,农户其他资本水平决定了其预期收益和承担损失的程度,影响着农户亲环境程度。较充足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会保证农户家庭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自身拥有较大农地规模的农户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当农户可获得的资金越多时,其可承受的农业生产风险越大,也更加重视长远利益[17]。并且充足的生产设施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农户投入到精细化生产经营中[18],更有利于亲环境行为的实现。社会关系作为个体的外部无形资源,可以提高农户融资能力,有利于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或促使其转向其他产业发展[19],从而显现出亲环境程度的差异。与其他乡村地区一样,农业文化遗产地目前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问题[20]。农村智力和能力的缺失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造成农户亲环境积极性降低。维持传统生产方式,不施用化肥农药,对劳动力的需求极大,具有较强人力资本的农户家庭就能够提供更充足的劳动能力,并且生产决策人若拥有较好的教育水平会更加深刻理解化学产品带来的环境危害,进而促进其亲环境行为的实施。

2.2.3文化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对农地依赖程度不同的农户会实施不同程度的亲环境行为。农户会依据其目前所拥有的禀赋条件和所受到的外部环境约束,选择最有利于家庭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一方面,对于那些经营土地规模数量较少的农户,在未达到规模经营所产生的种植效益之前会依据自身生产结构,更重视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其他经营活动,降低农地投入比重[21],从而影响到亲环境行为的实施程度。随着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农户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调整生产行为方式,增加长期效益投资。这与农户潜在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相契合,有利于激发农户亲环境意识。通过运用丰富的传统农耕知识,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另一方面,为维持生计、追求经济利益,若遗产地农民侧重于发展兼业,将经营重心投入在非农生产中,使得农户的农牧业收入占比较低,也会影响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数据

3.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2年8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对粮食种植户进行走访调研获得。敖汉旗位于典型旱作农业区,盛产谷子、高粱、黍、绿豆等杂粮。该地杂粮多种在山坡上,原始农业种植形态仍被保留,是旱作农业系统的代表,被誉为“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该地农民通过倒茬轮作、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在长期耕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祈雨”“跑黄河”等特色文化。

以内蒙敖汉旗杂粮种植户为研究对象,按自然条件和主产作物,选择丰收乡、新惠镇、萨力巴乡、玛尼罕乡和兴隆洼镇5个乡镇,每个乡镇分别选择5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8~15个农户,受访对象主要为户主,在调研员通过培训的基础上,一对一与受访农户进行问卷访谈。问卷内容涉及资本禀赋、保护意愿和价值认知等相关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05份,样本有效率为99.03%。

3.2 样本特征

受访对象中99.02%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8 a,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存在土地转入的农户占比为61.97%,平均每户实际种植规模较大,为4.85 hm2。加入合作组织或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占比为7.21%,家庭成员是党员或村干部的比重约为26.89%,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占比均值为81%。

3.3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被解释变量

农户亲环境行为指农业生产者在生产生活中有意识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22]。考虑到调研数据可得性以及敖汉旗地区生产特色,将敖汉旗农户生产的亲环境行为界定为农业生产者在保护地力、节约土壤水分、物理减少病虫害、循环利用粪肥资源以及秸秆处理等环节中实现减施化肥农药、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生产行为。农户亲环境行为变量的表征方式为农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套种、镇压保墒、物理除草、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6个环节的亲环境行为综合情况,即6项亲环境环节行为实施数量的加总。305户农民家庭实施农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套种、镇压保墒、物理除草、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的数量分别是222、2、23、274、67和216户,农户的平均亲环境行为约为2.64项,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总计数量为0、1、2、3、4项及以上的户数分别为4、30、85、140和46户,分别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31%、9.84%、27.87%、45.90%和15.08%。

3.3.2解释变量

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实际调研情况,重点研究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将文化资本设置为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因素,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政策环境[23]、市场环境[23]和家庭特征[21]设置为控制变量。

文化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内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作用,指标设置为农户对传统习俗的了解程度[11]和对敖汉旗农产品文化价值的认可程度;人力资本包含知识、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农户丰富的人力资源会有更多的能力和人力兼顾农业生产,深刻理解化学品过量使用的危害,实施精细化管理。具体指标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成员健康情况[17];物质资本包含用以维持基本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充足的物质资本能在解放劳动力和提升要素利用率上实现节本增效[23],指标设置为家用耐用消费品种类和农业机械总值[11];金融资本包含农户为维持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货币资本。亲环境行为作为一项支出活动,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无疑会面临着更小的经济压力,其意愿也就更强。采用农户家庭年收入予以考量,同时引入家庭借贷情况以度量农户经济资源获取能力[17];社会资本指农户相互合作和信任的能力,泛指自身能接触到的社会资源。作为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农户,其亲环境行为受到具有人际互动属性的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资本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户亲环境行为,具体采用政治背景、亲戚朋友密切程度和组织合作情况3项指标衡量[11];自然资本泛指资源存量,一般土地规模越大,农业生产条件越好,耕作成本也越低,越有利于增强农户对于亲环境生产方式的投资意愿。指标采用家庭拥有耕地面积和流转土地经营面积衡量[24](表1)。

表1 变量的设定及其赋值

从表1可知,对民俗了解程度、对农产品文化价值的认可程度、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家用耐用消费品种类和亲戚朋友密切程度的差异很小,而其他指标的离散程度较大。为使整体数据更平稳,减弱模型中数据的异方差性,将变差较大的连续型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包含家庭年平均医药费用、农用机械设备总投入金额、家庭欠债总额、家庭年收入、家庭拥有耕地面积和流转土地经营面积。

此外,在利用门槛模型验证农户文化资本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会随着土地依赖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时,考虑到该模型中门槛变量需为连续型变量,将自然资本水平和农牧业收入占比作为衡量土地依赖程度的具体指标。其中农牧业收入占比表达式为农牧业收入占比=农户农牧业收入/(农户农牧业收入+其他生产经营收入),样本区间为(0,1],样本均值为0.944,样本标准差为0.158,差异系数为16.79%。

3.4 测度方法与模型设定

3.4.1测度方法

熵值法是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提供的信息熵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一般信息熵值越高,系统结构越均衡,差异越小;反之,信息熵越低,系统结构越不均衡,差异越大。根据熵值大小,即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计算出权重,从而计算出研究对象的综合得分。

考虑到解释变量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通过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出各类资本水平。该结果重在比较相对值,而不关注绝对值的大小,测算的具体过程如下:

(1)由于各指标量纲、数量级均有差异,为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2)指标权重的确定:

(3)

(3)综合得分:

(4)

N=1/lnm,

(5)

(6)

(7)

3.4.2Ordered probit模型

为综合考察其各项资本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根据被解释变量特征,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具体设定为

Yi=αi+βiCi+γiKi+μi。

(8)

式(8)中,Yi为衡量亲环境程度的有序被解释变量;Ci为农户具体各项资本变量;Ki为其他控制变量;βi和γi分别为相应解释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αi和μi分别是常数项和随机扰动项。

3.4.3门槛模型

考虑到农户的土地依赖程度可能会对文化资本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关系产生影响,借鉴HANSEN[25]提出可用于截面数据的门槛模型,检验门槛变量是否存在一个门槛值,使得农户文化资本在门槛值前后对亲环境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Yi=θ0+θ1Ci×I(Ti<γ1)+θ2Ci×I(Ti<γ2)+θ3Ci×I(Ti≥γ2)+θ4Ki+εi。

(9)

式(9)中,Ti为门槛变量,指农户土地依赖程度具体指标(即农户的自然资本和农牧业收入占比)。γ为待估计的门槛值,根据对应门槛值将样本默认分为3组,区间为[0,γ1)、[γ1,γ2)、[γ2,∞),多门槛模型的构建类似,其实质均为分段函数。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得出回归系数θ0、θ1、θ2、θ3和θ4,I(·)为指示函数,若括号内的表达式为真,则I取值为1,否则为0,其他变量同理,然后进行门槛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农户各项资本情况

根据熵值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综合得分,通过同类资本指标加和计算得出农户6个维度资本水平值[25](表2)。农户各项资本水平按均值排序为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表明农户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即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能力素质,但金融资本约束明显。农户文化资本的标准差较小,仅为0.036,这与现实情况一致,样本农户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农业知识都较为熟悉,文化资本差异较小。农户人力资本均值为0.101,标准差为0.019,这表明农户之间人力资本差异小。其余各项资本均值水平差异较小,但标准差较大,显示出农户间资本禀赋水平明显分化。

表2 农户各项资本评价结果

4.2 各类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

为确保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对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都小于3,表明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表3中模型(1)为文化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估计结果。模型(2)为6类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估计结果。为进一步检验文化资本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模型(3),将工具变量法与条件混合过程(简称CMP)估计法相结合进行内生性检验[26],其中各类资本水平均采用熵值法得出的各指标综合得分分类加和得出。

表3 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

4.2.1文化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

由表3可知,文化资本中农户的农产品文化价值认知对亲环境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文化资本的提升能促使其实施亲环境行为,前文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可见,在生态层面需要创设文化资本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机制,以发挥农户文化资本在生态方面的作用。

考虑到文化资本与其亲环境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予以解决。选取工具变量为“同一行政村中除该农户外其他农户的平均文化资本水平”,文化资本水平采用前文熵值法计算得到的2个具体指标得分加和得出。该工具变量反映集体层面的文化资本水平,与农户个人的文化资本具有相关性,但并不包含指定农户的文化资本信息,因此该工具变量也具有外生性。采纳文献[26]的思路,检验该工具变量是否为弱工具变量,得出F统计量为28.67>10,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表3中模型(3)采用CMP估计法,报告了考虑内生性后的结果,显示文化资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说明文化资本的影响结果较为稳健。

4.2.2其他资本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

由模型(2)结果可知,自然资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促进亲环境行为,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方面在5%水平上正向显著,亲戚朋友密切程度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其亲环境程度。农户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本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然资本越丰富的农户更倾向于保护自家的土地,选择有利于获得长期利益的农业生产方式。亲环境行为需要保证一定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农户健康状况越好,教育程度越高,就有更多精力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且,作为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农户,其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农户交往越密切;生产技术交流越多,更易互相帮助,促进亲环境技术的采纳。

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未正向显著影响亲环境行为,可能的原因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受到农户经营规模的门槛限制,对农地依赖程度较低的农户倾向于追求农牧业短期效益最大化。随着物质和金融资本的增加,更重视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其他经营活动,降低对农地投入比重,从而会负向影响农户的亲环境行为。

4.3 门槛效应检验

在分析农户亲环境行为时不得不识别“农地依赖程度”的问题。该文从绝对和相对角度衡量农户的土地依赖程度,着重探讨不同自然资本水平、不同农牧业收入占比对农户文化资本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的影响。

由表4可知,农户自然资本存在门槛值为0.041,当自然资本水平<0.041时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估计系数分别为-1.159和-0.507,但均不显著。物质、金融和社会资本的估计系数分别为-17.260、-16.510和-5.799,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当自然资本水平≥0.041时,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估计系数分别为5.305和6.496,分别在1%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各项资本都通过了自然资本门槛似然比检验,确定存在门槛效应。

表4 农户自然资本的门槛回归结果

表5显示,农牧业收入占比门槛值为0.694,文化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门槛效应。当农牧业收入占比<0.694时,文化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均负向显著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当农牧业收入占比≥0.694时,文化资本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估计系数为3.417。

表5 农户农牧业收入占比的门槛回归结果

由表4~5可知,在农户自然资本较低的情况下,文化资本不会影响其亲环境程度,但在农牧业收入占比较低情况下,文化资本的提升会负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在自然资本水平和农牧业收入占比较高时,文化资本均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可见,在农户内在生存发展理性需求与经济利益诱导共同作用下,提升其农牧业收入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挥文化资本作用,促进其亲环境行为的关键因素。当自然资本较高时,其人力资本的提升显著促进了亲环境行为,表明农户家庭劳动能力越强,在决策人拥有较好教育水平的情况下,越容易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生态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程度,就越倾向于实施亲环境行为。另外,当门槛变量小于门槛值时,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抑制其亲环境行为,这可能是在农户土地依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其他各项资本的增加会促进农户理智决策,按照家庭目前的生产策略动用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专注于收入占比较高的生产上,例如兼业户会更重视副业生产经营,降低对农地的经济投入和保护力度。

4.4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门槛效应结果是否稳健,借鉴文献[27],通过逐步加入控制变量估计农户各项资本门槛值、显著性以及是否通过似然比检验,查看控制变量对门槛效应的影响,以达到稳健性检验的目的,检验结果见表6。由该表可知,农户各项资本的门槛值及显著性不受控制变量的扰动,表明农户各项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门槛效应较为稳健。

表6 门槛稳健性检验结果

5 结论

基于敖汉旗实地调研数据,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加入文化资本,运用熵值法计算农户各资本水平,主要探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借助截面门槛模型,从农户自然资本水平和农牧业收入占比2个方面着重讨论农户对农地依赖程度在文化资本与亲环境行为之间所起的作用。

(1)在敖汉地区农户资本结构中,文化资本、人力和社会资本得分占比较高,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偏低。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均正向显著影响其亲环境程度。

(2)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存在门槛值,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的高低是文化资本能否发挥正向作用的关键。一方面,当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较低时,文化资本的提升会抑制农户亲环境程度;当该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资本的正向作用才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在农户自然资本水平较低时,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无影响,当自然资本较高时,其文化资本的提升显著促进亲环境行为。

(3)当农户受土地依赖程度较低时,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抑制其亲环境行为,在受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时,人力资本会促进其亲环境程度。这意味着适当促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牧业收入,不仅能使得农户文化资本可持续促进亲环境行为,还能弱化各项资本对亲环境行为的抑制作用。

6 启示

(1)关注传统农业文化的力量,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正向作用。一方面,积极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地区文化亮点,挖掘传统文化习俗,做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利用工作,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作用,激发农户自觉参与亲环境生产行为。另一方面,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地区本身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提炼生态文化精髓,挖掘农户文化资本优势,增强农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发挥乡村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推进作用。

(2)促进农牧业收入,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在亲环境生产层面的持续性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可借助金色招牌,积极推广农产品品牌的文化、生态价值,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为农畜产品拓展需求空间,充分发挥品牌溢价的激励作用,提升农牧业收入,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对亲环境行为的稳定促进作用。

(3)积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户追求长期效益,激励其亲环境生产。积极推进农地流转整合,鼓励农民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农业投入的边际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户对农地长期投资的稳定预期,促进农地亲环境生产经营与经济效益的长期调节与平衡,确保农地规模经营处于积极促进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实施阶段。

致谢: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敖汉旗农牧局张洪峰局长、徐峰副局长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许博威副主任的全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遗产地资本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资本策局变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