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双重逻辑及价值选择

2024-03-02赵志纯陈昌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

赵志纯 陈昌

[摘要]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是指职业教育以“内转”和“外推”兼存为发展逻辑,两者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但又存在不同的路径取向。其中,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教育性,发展人的潜能,实现“育人”;“外推”的一面注重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强调社会价值,凸显社会属性,以实现“服务”。当前职业教育的双重发展逻辑发生异化,使职业教育难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对此,应当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以实现职业教育“内转”取向与“外推”取向的高质量结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内转;外推

[作者简介]赵志纯(1981- ),男,甘肃兰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昌(1999-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江西  南昌  330022)

一、引言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经典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内圣”即“立德”,重在个体提升,实现个人的自立、自明、自成,也即完善个人人格;“外王”即“立功”,重修己而向外,以实现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价值,也即人的社会理想的实现。简言之,“内圣”回答的是“人之是什么”,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外王”回答的是“人之有什么、能够实现什么”,在于实现人的外在价值。“内圣”与“外王”的价值追求不同,导致达成此道的修养方式也不同。前者注重“内转”,即“反求诸己”,要求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必须不断反求诸己,以实现“成人”,也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完善、圆融发展。后者凸显“外推”,即“推己及人”,要求君子从内在本质处着眼,由“修身”外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内轉”和“外推”都以人为起点,通过人来实现儒家的“内圣外王”这一双重逻辑,既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又不忘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儒家的双重关怀。就“内转”和“外推”的衍生意义而言,教育以人为中心,向内的一方面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强调个人全面发展;向外的一面以“服务”为导向,强调满足社会需求,两者均通过“人”这一中心来发挥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也不例外。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重要使命。当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虽然概念清晰、逻辑明确、内涵丰富,但在实践操作中常被错置、窄化、异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一,在职业教育育人旨归上要“内转”,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第二,在职业教育价值追求上要“外推”,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潜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功用。第三,在职业教育价值选择上要融贯,“内转”和“外推”是一个在逻辑上螺旋上升、内涵上相互补充、价值上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二者不应做功利化效用上的取舍,而应从本质着眼,明晰“内转”和“外推”的一贯性,将两者的结合作为推动现代化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自洽的过程中,“内转”和“外推”形成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只有对两者进行细致区分、深入分析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职业教育的价值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实现。

二、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及其异化

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一方面是指向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转”,另一方面是指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外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既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育人成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坚守育人源点、回归教育本真、推动社会发展,正是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及理论意义所在。

(一)双重逻辑之解构

职业教育的“内转”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教育类型取向无异、路向相同、目标一致,最终目的都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一直存有偏见,认为职业学校是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及其家长迫不得已的选择。这种观念无疑没有正确、全面地理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从智能的本质出发,认为人内在蕴含9种[1]独立且不同类型的智能,智能的类型随着对人的研究而不断扩充。智能的多元化意味着学生潜能发展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如果对学生的不同潜能予以挖掘并开展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学生可以实现自身潜能的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发掘人的多方面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长处,最终将个体培育成才,这无疑丰富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内转”的教育哲学意涵在于“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内涵是指在人的一般发展基础上注重挖掘潜能优势,善于发现木桶中的长板并不断拔高长板,以实现人的优势发展并体现个性特色。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实质上符合学生的生长需要。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各不相同,“内转”恰恰符合了不同学生在需求、兴趣、天赋、潜能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价值旨归[2]。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无疑与这一人文关怀取向相一致,最终回归到人本身。同时,对职业教育“内转”的强调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再一次澄明与肯定。此外,职业教育“内转”所具有的促进和挖掘人的不同智能和潜能的功能,正是促成这一社会到来的有效驱动力。因此,“内转”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也是职业教育重要价值的具象化表现。

职业教育的“外推”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既受制于社会发展,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例如,职业教育作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对于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职业教育“外推”路向的价值还表现为促进经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经济现代化上,职业教育在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人的现代化上,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人才、健全培养体系、打造人才高地等方面也承担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对这两方面现代化的促进,无疑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实现。

职业教育“外推”的教育哲学指导思想在于“教育总是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在探讨教育时,我们总是无法将教育隔离于社会之外而单独谈论,社会性是教育本质属性的集中表现之一。同样,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分析、探讨职业教育,其社会性的一面总是无法绕开且不可回避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如果不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就难以真正实现。不管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救亡图存”运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跨越以及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一直鲜明。因此,职业教育的“外推”取向在于使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发挥,使职业教育在参与社会发展的互融互通中不断扩充其内涵,从而在新时代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承担其历史使命。

(二)双重逻辑之异化

作为一种价值实践,职业教育总是被赋予人类的价值期待[4]。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对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注重無可厚非,但如果将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一种经济投资活动而忽视其内在价值,则是职业教育育人本色的缺位。职业教育如果只注重单一的功利化经济导向,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本位,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内在的经济价值,甚至还可能沦为经济的附庸,而失去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在技术理性与技术价值不断博弈且技术理性逐渐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不管是“内转”取向,还是“外推”路径,职业教育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被异化,集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双重逻辑的异化,双重逻辑的内在价值也在异化过程中被逐渐遮蔽和侵占。

职业教育“内转”取向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观念的异化,二是人才培养实践的异化。就前者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低层次的技术工人等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思维中。近年来,尽管在国家层面不断推进职业本科建设,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多数学生和家长仍然将选择职业学校作为无奈之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也突出学生的就业导向,将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用工需要直接挂钩,由对“人”的培养转向对“员工”的培养。这虽然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于强调技术的教育模式能否真正达到教育应有的育人效果,仍有待商榷。技术性的教育模式就其教育的一面而言,无疑没有满足个体的个性化教育需要[5],也没有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偏重功利性、技术性的育人导向,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育人本质的疏离和异化。

职业教育“外推”取向的异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偏重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二是在偏重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真正的价值。职业教育以服务职业需求为目的,包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6]。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是职业教育内在价值外化的集中表现之一,但并非完全、唯一的表现,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通常是自然产生的结果。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的成效往往与其经济价值相关,这不仅无益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从根本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功能,同时也是对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错置。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传统职业教育如不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则无法有效、持续地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职业教育“外推”取向的异化,本质上是对职业教育社会属性一面的曲解,忽视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所应具有的发展规律、发展路向和发展模式。

三、职业教育双重逻辑内在关系的澄明

“内转”与“外推”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分别指向不同的价值追求,彼此相对独立。这种相对独立的特质在为明晰两者区别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彼此间的融通转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正是在两者的逻辑相接中,职业教育的价值才得以有效地彰显和澄明。

(一)“内转”和“外推”是两种具有不同指向的教育价值选择

“内转”和“外推”是两种价值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取向。前者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培养人的主体特性,发展人的潜能,实现“育人”;后者注重技术理性,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关注于外在的发展任务,实现“服务”。

第一,两者的逻辑原点不同。“内转”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工”向“才”的转变,将维持人生存的技能训练升华为提高人获取幸福生活的本领。“外推”在于充分挖掘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将职业教育直接与产业发展对接,在培养目标上直指“器物之学”。从能力和工具本位出发,将人对象化,强调职业技能的外在意义,把满足人的生存、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其行动的逻辑起点。

第二,两者的政策取向不同。职业教育“内转”的政策取向关注职业教育的人本价值,注重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使教育惠及各类人群,具有鲜明的人文关照特征。它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全面提升,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政策制定原则入手,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外推”的政策取向关注职业教育的服务价值,将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凸显机械化技术驱动的特征。它更多考虑职业教育“外推”的效率,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作为政策制定的主导原则。

第三,双方的作用机制不同。“内转”的作用机制在于关注个体的兴趣、需求、内在驱动力及未来生涯发展的需要,指向人的终身发展,让个体在职业教育场域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外推”的作用机制在于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如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际化竞争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经济变革等。这一过程是通过职业教育承担发展任务来实现的。

第四,两者的逻辑结果有别。“内转”的逻辑结果是实现人的生成性、创造性发展,将人的优势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弃绝丧失人性的社会做法[8],这一观点指明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取向。因此,职业教育“内转”的逻辑结果将会满足人的本性需要和主体性要求。“外推”的逻辑结果在于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个人就业方面的满足,即全面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内转”和“外推”在逻辑原点、政策取向、作用機制和逻辑结果上有着鲜明的界限,两者的具体目标指向不同。我们既不能跳出实际问题及现实情境而对两者进行总体比较,也不能简单地做出价值判断。明晰两者的内涵,不是说两者可以在现实中单独发挥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价值,而是在对两者的内涵有了一个正确认知之后,可以有效突破两者之间界限模糊的困境,为两者之间更好的融通提供正确导向。

(二)“内转”与“外推”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价值指向

整体而言,“内转”和“外推”的内在价值联系主要表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历时性”体现的是两者在运作逻辑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具体表现为“内转”较“外推”先行,并为“外推”的顺利进展奠定良好的、高素质的“人”的基础。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呼唤的是具有专家思维和复杂交流能力的现代化职业人才,传统的职业观念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发展进程,也不能有效、敏锐地回应各职业领域、各行业由全球经济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引发的新诉求。职业教育“内转”的先行可以为回应这些诉求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向前发展最终依靠的是人。因此,职业教育“外推”取向要想发挥应有的价值,必须依赖“内转”的顺畅实施,“人”这一关键因素也正是职业教育“外推”取向对国家、社会产生作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推”的作用和效果如何,也是对“内转”效果的反映。同样,借助“外推”作用于“事”和“物”上的结果,也能为证实职业教育“内转”的具体成效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外推”所起到的功效也是对职业教育育人属性的彰显。因此,职业教育“内转”和“外推”在历时性上的联系主要揭示了职业教育双重逻辑在时间上的内在联系。“共时性”体现的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更多的是对两者在纵向时间逻辑联系上的横向空间共在的共时补充。“历时性”的先后次序是就其相对意义而言的,并非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前后相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明确的育人旨归,又有鲜明的就业导向。将就业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育人和育才相结合,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应然定位。职业教育“内转”和“外推”取向在共时性上的联系,既是这一特色的应有之义,又为这一特色持续、良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虽然从历时性上说,“内转”先于“外推”,即在时间维度上,“育人”作用的发挥较社会价值的实现要先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育人的同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可以被完全忽视。事实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都要求职业教育在育人初始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内转”与“外推”完全分离,各自朝向不同的逻辑取向自行发展,最终就会导致两者异化。“外推”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体现人的社会性一面,那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就共时性而言,“内转”和“外推”实际上存在须臾不可分的空间共在关系。《意见》指出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就是两者在共时性上密切相连的体现。

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价值选择

“内转”和“外推”在历时性和共时性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得两者在新时代相互结合成为可能。但仍需强调的是,这两种不同的教育逻辑并非机械地结合,而是以动态的方式结合,呈现出一种灵活、应变的态势。唯有如此,职业教育才能既发挥应有的育人、“成人”功效,又能从社会本质属性和技术性出发,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这两种逻辑取向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一)正确认识“内转”和“外推”相结合的时代必然性

“内转”和“外推”相结合的时代必然性,体现在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快速、高质量向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它不仅指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更指人的现代化[8]。中国式现代化以坚定的人民立场为基点,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在这一过程的主动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既受制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在新时代未来发展的广阔视域下,职业教育“内转”和“外推”的内涵更加丰富、定位更加清晰、目标更加高远。具体表现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下,在职业教育“内转”的育人维度上,培育过程以其目标和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三个进阶,分别为培养“职业之人”“事业之人”和“志业之人”。培养“职业之人”是职业教育育人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技”的训练和提升上。此阶段的人既为物所束缚,又为人所束缚,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满足程度不高,最终造就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的 “职业之人”。培养“事业之人”较第一个阶段更进一步,此阶段对人的培育处于由“技”入“道”的过渡阶段,弱化了个体对外在的物和人的依赖联系。在此前职业训练的基础上,个体开始有了初步的情感和意义关涉。工具性价值虽然依旧存在,但通过职业教育展现自我价值的属性也开始日益凸显,个体的内在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仍有距离。如此单线性发展下去,最终免不了个人对象化的命运。培养“志业之人”是最高阶段,也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最终旨归。在志业阶段,职业教育的育人导向由“技”入“道”,对人的培育完全出于人的主体性需要,超越了“职业之人”和“事业之人”对人或物的依附,而踏上对现实的超越之路,走向最终的育人理想之境。在这一阶段,人的发展需要得到完全满足,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等现实性主体意义层面的追求也通过职业教育得以最终实现。

“外推”与“内转”育人的三阶段相对应,也分为三个进阶,分别为:一是“为己”,二是“为人”(狭义上的社会、国家),三是“为全人类”。在“为己”阶段,主要通过对人的职业技能训练,获得一技之长,以满足个体的生存需要。职业教育在这一层次水平上的价值直指人的生存属性,价值范围集中在以满足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需要之上,这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价值上最狭义的表现。在“为人”阶段,职业教育最突出的表现是突破个体生存需要的最低层次,体现更加丰富的外在服务价值。这一阶段使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人的价值实现也提升到新的高度,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更具有外在价值,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经济价值。“为全人类”阶段既与志业之人的培育阶段相对应,又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时代契合性。就前者而言,志业阶段的人具有极高的理想、信念,并不仅满足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涉他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极强的“共同体”意识。就后者而言,职业教育贴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特色,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体现了一种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关怀。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同时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高度吻合。

因此,职业教育“内转”和“外推”相结合是新时代必然的价值选择,也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人才支撑。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在进行价值选择时,理应将“内转”路向和“外推”取向予以紧密结合,促使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得以全面、充分地发挥。

(二)“内转”和“外推”相结合的行动方略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坚持“内转”和“外推”相结合的策略,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使职业教育向现代化发展目标迈进。

第一,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育人观、成才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视域下,职业教育应当重新审思以往的育人观,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征程,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科学的育人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职业教育育人和评价的依据及立足点主要基于技术、经济导向的育人及评价方式。这种育人及评价取向一经形成,便易于形成定势,难以及时、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可能在初期对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效益,但是如果长期下去,就容易导致技能短缺和技能失配[9]。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效,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在需求的满足程度,必须转变以往的育人观。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这就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层面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以往的育人观,树立科学的育人、成才观。职业教育要明晰自身的育人底色,将技能的训练置于个体的意义层面,把培养学生成为“志业之人”作为职业教育最终的育人、成才导向,从精神上最终铸就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育人,更要指向成才。由“人”向“才”的转变,不仅是职业教育育人层次的提升,更体现了职业教育向科学的育人观、成才观的转向。

第二,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内在要求。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类型教育战略定位[10]。党和国家这一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考量,使得职业教育对自身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11]。这一路向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从两个方面发生变化:一是在“內转”逻辑上,职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跃升为导向,实现育人、成才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二是在“外推”逻辑上,职业教育要以新时代的时代特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现实境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为依据,不断动态调整自身在教学模式、课程开设、专业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不合时宜的内容,以满足需求。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职业教育双重逻辑的价值得以全面体现的内生式发展要求。

第三,重塑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以往将职业作为职业教育逻辑起点的认识,已不能有效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复杂社会。因此,职业教育想要在未来社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亟须重塑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目标。这种重塑集中表现在普及化、优质化和终身化三个维度。就普及化而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突破以往仅在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发挥作用的行动路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让职业教育不仅成为一种全民都需要的教育类型,还要在全民教育发展中发挥普遍作用。就优质化而言,职业教育要突破以往仅仅拥有一技之长的生存思维,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就终身化而言,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理念,在培养个体技能从而使个体获得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得以持续延长。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目标过程中的三重提升,要求职业教育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紧密地将其双重发展逻辑结合起来。

总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展现了新作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坚守本土特色、回应时代所需、扎根中国土壤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这一议题专门进行探讨,一方面,对于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实现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新杰.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105-110.

[2]万美容.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1):11-19.

[3]扈中平,姜盛祥.“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的心中之问吗——对教育与社会基本关系的重申[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1-7.

[4]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41(12):98-110.

[5]祁占勇,王佳昕,安莹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1):104-111+164.

[6]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45-4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30.

[8]谭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在场[J].中国青年研究,2023(1):35-43.

[9]李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理论循证、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2):133-143.

[10]秦祖泽,黄俊伟,吴敏,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价值向度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21-26.

[11]钟贞山,赵晓芳.面向2035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内涵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19-26.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