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病一优”护理干预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应用

2024-03-01谭一冰李保芹李三杰邓文婷孙连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4期
关键词:发作病情青少年

谭一冰 李保芹 李三杰 邓文婷 孙连迎

1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房,聊城 252000;2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聊城 252000;3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古城精神科女病房,聊城 252000

双向情感障碍(BPD)是指在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疾病〔1〕。BPD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狂躁症与抑郁症循环出现,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性等特点,抑郁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行为迟滞、兴趣减少等〔2〕。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生理转变期,在生殖器官、内分泌、体格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化,随着家庭、学习、心理等压力不断增加,青少年BPD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3〕。临床常常以药物或心理治疗BPD为主,而单一使用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BPD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会出现服药依从性差的情况。因此,在治疗期间选择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常规的护理干预注重于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以及情绪上的照顾〔4〕。而“一病一优”护理干预是根据疾病种类,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病情程度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结合其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近些年“一病一优”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作用研究不断被报道,其中该护理对于BPD抑郁发作的治疗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相关学者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5〕。故本研究旨在分析“一病一优”护理干预在青少年BPD抑郁发作中的应用效果,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收的123例青少年BPD抑郁发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14~19岁,平均(17.12±1.24)岁;病程4~12个月,平均(6.43±0.14)个月。观察组(63例),男29例,女34例;年龄:13~18岁,平均(16.97±1.01)岁;病程5~13个月,平均(6.86±0.2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6〕中BP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岁;③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研究;②合并心、肝、肾功能异常;③伴有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关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帮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嘱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及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患者采取“一病一优”护理,具体方法:①护理评估,包括病情程度、各项专科体征、患者自理能力及护理风险四个方面〔7〕。在患者治疗期间,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完善对于BPD抑郁发作的专业化护理方案前提下,及时评估护理风险和患者各项专科体征。②病情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告知患者药物服用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保证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③日常指导,及时纠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加强BPD抑郁发作的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正视自我。同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多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帮助BPD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解决引发相关症状的根源问题。④给予家庭和社会支持,责任护士需纠正家属对于BPD的错误认知,告知其在日常生活中需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同时积极鼓励患者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让患者放松身心。⑤运动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机能、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8〕。⑥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办理相关出院手续,给予饮食、运动、服药方法及个人卫生的指导,制定全面的出院后康复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9〕评定。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干预后1、3、7 w进行评定,由两名专业评定员对患者进行HAMD评定,通常采用面对面交谈及观察患者情绪、语气变化的方式对HAMD评分,交谈结束后,两名评定员分别进行独立评分。抑郁程度越严重则分数越高,无抑郁:0~7分;轻度抑郁:8~17分;中度抑郁:18~24分;重度抑郁:超过24分。②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10〕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分别在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发SDS量表,告知患者量表的作用和填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后,由患者本人自行完成量表的评定,总分100分,共20项,抑郁程度越严重则分数越高。③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在治疗期间由责任护士通过询问家属及本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等方式进行记录,包括:思维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社交障碍、自杀倾向、进食问题等〔11〕。④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分100分,满意:≥80分;较满意:≥70分;不满意:<70分。护理总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1、3、7 w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D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1、3、7 w的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青少年BPD抑郁发作主要由自身性格或社会环境所引起,表现为失眠、精神涣散、情绪沮丧等。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对自身定位的不清晰、对社会认识的不全面,青少年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引起BPD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长时间BPD抑郁发作会影响青少年性格的形成,造成没有主见、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等情况发生,同时对青少年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且该疾病反复发作,给治疗增加难度〔12〕。目前,降低自残率,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是治疗青少年BPD抑郁发作的首要目标。

在治疗时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常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饮食建议、健康宣教和服药指导等〔13〕。有研究表明,常规的护理模式对于BPD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干预理念的不断更新,该模式较难满足患者当前的需求,因此“一病一优”的护理干预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普及〔14〕。“一病一优”护理干预是指针对一种疾病采取对应的优质护理流程,针对该疾病进行规范的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过程,能够有效预防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HAMD、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说明相比于传统的护理干预,“一病一优”的护理模式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引导患者准确认识自我。推测原因:“一病一优”的护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加强对患者情绪和心理上的关注,给予患者温暖和关怀,有效减少其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一病一优”护理模式在入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身体状况,有利于制定更为合适的护理方案,有效降低了护理的风险。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家属进行BPD相关健康知识的科普,有利于患者家属正确认识该疾病,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一病一优”的护理干预辅助治疗BPD抑郁发作的效果更为显著。推测原因:该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日常的指导,在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同时,通过治疗前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也间接证实了“一病一优”的护理干预在青少年BPD抑郁发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BPD抑郁发作治疗期间实施“一病一优”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发作病情青少年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青少年发明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