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逻辑理路和创新实践研究

2024-03-01周楚翔邹玉星赖佳沈子盈胡梦南杨青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周楚翔 邹玉星 赖佳 沈子盈 胡梦南 杨青林

摘 要:江西省星子县西河戏作为我国第三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一种代表地方文化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西河戏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及发展困境等方面开展实践调研,发现西河戏受戏曲表演创新不足、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传播渠道狭窄、传承保护形式单一等因素影响,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挑戰。为应对西河戏当前存在的危机与挑战,创新性提出了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新模式—“乡戏旅四链”活态发展新模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在“规划”“培育”“资源”“创新”四条发展链方面提供解决对策,为我国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与推动作用,并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西河戏;传统戏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①。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其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这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以促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密切相关。

西河戏,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一带,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于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西河戏作为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得益于国家及政府的有效支持,其传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上而言,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在现阶段的生存状态堪忧,除了多元文化冲击之外,还受制于自身的不足—唱词方言过重、受众市场不断被压缩、西河戏传承人日渐减少、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②。尤其是近三年西河戏的传承与发展受阻严重,发展现状危急。

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西河戏,创新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路径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以西河戏作为调查对象,对已有文献与书籍进行检索分析,并在西河戏的盛行地区开展实践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针对西河戏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寻找阻碍其传承与发展的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创新传统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模式,为我国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西河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对西河戏传承人进行采访调查,选取了两位最具代表性的西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调查对象,并沿途对当地游客与居民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整理与研究两位传承人的口述资料与问卷调查数据,针对西河戏发展现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西河戏的宣传力度现状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被注意与重视的程度却未能达到有效预期,因此如何扩大非遗的知名度成了一大难点。据实践调研发现,西河戏的传播渠道较狭窄,多以线下演出宣传为主要传播渠道。在与程家训老师的口述访谈中,程老师也提到了西河戏宣传渠道的问题,他说:“目前我们西河戏的传播渠道多为线下表演宣传,常常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前往德安等地表演,扩大知名度。”

1.2 西河戏的文化传承现状

目前在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乡村文化以及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大。而根据实践调研,西河戏的文化保护现状较差,相关文物的价值未能被有效利用。当地非遗博物馆的缺少,让西河戏的文化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大部分西河戏传承人家中许多古老的西河戏戏服、手写的西河戏戏谱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西河戏物质财富都无法被合理利用。

1.3 西河戏的观看意愿现状

根据团队实践调研发现,人们对西河戏的了解意愿较高。在与西河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家训老师与张细英老师的口述访谈中,两人也都提到了西河戏的受欢迎程度极高,尤其是在当地,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丧之事的时候,当地的政府或者居民都会请戏班表演西河戏,且常常在开场之前便已座无虚席。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们对于西河戏的认可态度同样较高。

1.4 西河戏的目前发展困境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西河戏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西河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孕育、沉淀、演化、变革、创新、发展而承传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乡愁”集体记忆和文明积淀③。如何发现阻碍西河戏发展的因素,解决并传承好这个珍贵遗产,成了本次团队调研的重中之重。

1.5 西河戏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鼓励通过文化产业以及文旅结合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而据团队实践调查,九江市星子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西河戏作为当地的文化资源之一,对喜爱戏剧的旅游人群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因而将西河戏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成为提高当地旅游吸引力与西河戏发展的一大重点。在与程家训老师的口述访谈中,程老师也提到,“将西河戏与星子县的旅游也结合起来,是让西河戏快速发展的最佳方式”。

2 西河戏传承与发展现状成因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对民间非遗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加快建设各级非遗场所,加大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力度。在此背景下,团队通过两次实践调研,并运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调研方法,通过对所填问卷的数据以及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内容进行整理与研究,总结出造成西河戏发展现状的成因如下。

2.1 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发展经费紧缺

从政府支持力度方面看,根据目前总体的现实状况,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的交流访谈会,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但仍存在较大的阻力和局限。以西河戏为例,政府对于西河戏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无法从政策上给予西河戏传承与发展更大的帮助,如缺乏针对国有剧团打造和表演人员薪资制度建设的政策支持等。

2.2 戲曲人才青黄不接,男女比例失衡

从戏曲人才方面看,戏曲的发展急需新鲜“血液”和专业性人才来填补自身活力的不足。根据西河戏传承人程家训口述内容研究,目前在星子县的民间业余剧团有120余个,全县各个村庄都有独立演绎的能力,但业余剧团良莠不齐,专业性人才带动西河戏发展力量有限。当前,西河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已达到60岁,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且传承人男女比例存在失调状况,女性艺人偏多。目前,健在的传承人日趋衰老,而青年后辈的学习人数日趋减少,导致其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

2.3 戏曲发展方向迷茫,传承模式陈旧

从戏曲的发展方向方面看,戏曲的发展与传承模式陈旧,创新意识不足,局限于旧有的传承模式,未能与时俱进。据团队实地调研发现,当地的西河戏发展模式未能与时俱进,仍持续着旧有的发展模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传承人对于西河戏的发展尝试过多种途径,但是收获甚微,以至于目前对于西河戏的发展方向探索处于消极阶段,长期坚持着旧有的传承与发展模式。

2.4 戏曲保护形式单一,传承效能微弱

从戏曲保护方面看,戏曲的保护形式较为单一,人们对于戏曲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对其价值利用意识低,无法对西河戏传承与发展起较大作用。以西河戏为例,西河戏的发展历史悠久,因而其现存的戏曲文物较多,但它们的价值却未能被妥善利用。在西河戏盛行地区,仅存的戏曲保护建筑只有一座庐山市文化馆,且长期闭馆,里面陈列的西河戏文物价值未能被合理利用,对于西河戏的传承发展推动力弱。

2.5 戏曲表演创新不足,受众范围缩小

从戏曲表演本身看,由于表演创新不足,古腔古韵难以唱出时代旋律,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感观需求,导致观众群逐步缩小,市场逐步萎缩。以西河戏为例,大部分西河戏本以古代生活为主,用星子县话加以演绎,没有融进现代生活的元素,存在剧情老套、程式僵硬、做功粗糙、唱腔呆板等缺点,戏曲表演与传播形式单一,在演唱过程中乐器单一、背景单一,年轻一代难以理解,无法融入传统戏曲故事当中与其产生共鸣,受众基数的不足,且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运营宣传片段单一,传播方式缺乏创新,宣传力度低下,逐渐与新时代大众媒体脱节,严重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

3 西河戏传承与发展保护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倘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它们的逐渐消失将会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新时代青年应承担起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我们团队结合访谈结果与调查问卷数据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针对西河戏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戏旅四链”活态发展新模式。通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融合传统戏剧类非遗资源与当地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培育”“资源”“创新”四条发展链,解决西河戏目前的发展痛点,并为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3.1 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以西河戏为例,在面对西河戏国有剧团缺乏以及演员薪资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政府应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政策法规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编制、经费、队伍等做出明确规定④。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九江市打造西河戏国有戏团,使戏团戏剧演员享受政府津贴以及权益保障和社会尊重。同时应扩大对西河戏的经济扶持力度,建立大型舞台歌剧院等表演场所,为西河戏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并通过增加表演人员的薪资酬劳,建立公平合理的戏曲演员薪资制度,提高表演积极性。

3.2 建设传承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对于西河戏的传承人培养,我们需要合理制定西河戏人才培养规划,在“西河戏进校园”的基础上,挑选热爱西河戏、适合西河戏、能够发扬好西河戏的人才,对人才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培养,制定相关教学课程,传递好西河戏的衣钵,不断壮大戏曲人才队伍,着力打造结构完整、极具生产活力的戏曲艺术创作团队。将非遗与产业、非遗与高校、非遗与传承人有机结合,创新传承实践⑤。推进“西河戏进校园”的同时,联合当地文化局与地方政府,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寻求传承资金支持,为每一位传承人提供经济物质保障,实施薪资奖励机制,在西河戏传承人才保持热爱的同时,提高内部人才队伍的活力与竞争力,为西河戏的发展与创新保驾护航。

3.3 构建“戏曲+旅游”新业态

针对戏曲发展的问题,需要加快构建“戏曲+旅游”新业态发展模式。九江庐山风景名胜区临近九江市星子县,是九江市唯一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点,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在游客量剧增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将西河戏的发展与旅游业融合,在诸如庐山、东林大佛、庐山西海此类的名胜景点搭戏台,定时开展西河戏演出,拉动网红进行打卡宣传,紧紧围绕“戏曲进景区”,以九江市为发展起点,辐射带动周边相关旅游景点。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戏曲+旅游”新业态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经济增长与乡村振兴,还能推动西河戏的可持续发展。

3.4 建立戏曲活态模型博物馆

建立西河戏活态模型博物馆,将西河戏发展历程、现状、成就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存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在活态模型博物馆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不同时代下西河戏的表演情景,使观众在博物馆内体会科技与西河戏的碰撞,沉浸式体验精彩纷呈的不同阶段的西河戏。同时在西河戏活态模型博物馆中设立“VR+西河戏”项目,让观众透过VR眼镜,进入西河戏表演具体情景中,切实感受不同人物的语言、形象,全方位地融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陈列文物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提升观众参与度与体验感,推动西河戏文化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好西河戏文物资源的价值。

3.5 推动戏曲表演创新与时俱进

针对西河戏表演的创新可以从戏曲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在演出内容的创新上,在原有的戏谱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融进现代生活的元素,贴合时代发展主题。例如开展“宪法宣讲”“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溺水安全”“环境保护”等主题的戏曲演出,与时俱进地创作出新的西河戏谱,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在演出形式的创新上,加快构建统一的西河戏信息平台以及推动西河戏信息的网络化发展,建立线上官网用于宣传与推广,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为不同的戏谱剧情设置不同的LED背景动画,根据每一戏谱的不同阶段故事情节,制作不同的背景动画,增强表演的场面性与生动性,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戏曲剧情。并创新戏词的理解工具,采用字幕与提词器辅助西河戏演唱,实时展示所唱戏曲的词意,让每一位前来听戏的观众都能够不受语言限制,理解戏剧内容与故事发展。

4 结语

西河戏作为江西省星子县的传统戏曲剧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当地人民在生活中寻觅可见的风景,是每个热爱西河戏的人民心里的一片净土,它所传达的忠诚孝义、历史古韵经岁月更迭也仍然历久弥新、傲然挺立,它对于當地的乡村振兴与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难题。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建立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新模式—“乡戏旅四链”活态发展新模式,通过推动戏曲表演创新与时俱进、建设传承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搭建戏曲传播新媒体平台、建立戏曲活态模型博物馆等对策加以解决,推动西河戏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且西河戏传承和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与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传承的创新,进而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对全国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①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3(001).

②黄莹.论星子西河戏的创新式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20(8):172-173.

③苟晓飞.非遗保护进程中民间戏曲保护传承现状与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6-21,129.

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14):12-17.

⑤李月芹.鹤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领乡村文化振兴[N].大理日报(汉),2022-09-02(00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