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层博物馆如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2024-03-01项渝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服务

项渝娜

摘 要:纵观博物馆定义的发展演变,“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服务”始终是其重要的功能。邳州市博物馆充分发挥服务大众、教育大众职能,以馆藏文物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紧扣“通”字做文章,持续培育打造“行走的历史”社教品牌,不断延伸服务功能,拓展受众群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连通;贯通;打通;服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18

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将一方面以此为源动力,驱动自己不断发现和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将遥远的过去和未来这一漫长时间线中,或记录或憧憬的样子,用实物或其他直观的方式搬进博物馆加以呈现。

当然,这种呈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面向大众的。

1 溯源及发展

博物馆在诞生之初,本是上层贵族收藏奇珍异宝的场所,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搜求、研究古希腊、古罗马遗物的热潮,以科学家、艺术家、学者为代表的群体开始走进博物馆,研究古物、探讨历史;1905年,我国博物館创始人张謇先生用“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这16个字概括了博物馆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部于1956年5月在京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提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即“三性二务”,明确了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到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大众化的进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标志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大会于1960年12月通过的《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最有效方法的建议》。文中指出:“博物馆可以有效地协助完成这些任务……进一步推动普及教育及传播文化……”

2 探索与创新

从1946年至今,博物馆的定义经历了9次变化,然而“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服务”始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竞相发展的今天,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博物馆,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公众提供更有效、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本文以邳州市博物馆为例,浅谈基层博物馆如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2.1 现状

邳州市博物馆始建于1988年,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最初仅有4个基本陈列展厅,展陈文物300余件。2019年实施提升改造工程,拓展展陈面积至4000平方米,展陈文物1500余件(套),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7件(套)、国家二级文物17件(套)、国家三级文物126件(套),构建起由3个基本陈列、2个专题展厅、2个场景展示厅、2个临时展厅和1座汉画像石长廊组成的“3+2+2+2+1”展陈体系,奠定了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多形式、多内容教育服务活动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邳州市博物馆已成为该市独具魅力的城市会客厅和文化新地标,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精神文化厚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徐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2 特色模式

“我要把一天用来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一瞥,我要看看人类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这么多东西怎么能在一天内看完呢?当然,我只能参观博物馆。”这是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一段话。众所周知,自然与社会的无数次兴衰更迭,文化的历代传承与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创新与进步,最终都浓缩、沉淀在博物馆当中。换句话说,博物馆能够通过兼具历史艺术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展陈内容,呈现一段跨越时间长河的精彩故事,带给参观者史诗级的艺术享受,进而对参观者的审美能力、知识视野、价值取向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提升作用。近年来,邳州市博物馆充分发挥服务大众、教育大众职能,以馆藏文物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紧扣“通”字做文章,持续培育打造“行走的历史”社教品牌,不断延伸服务功能,拓展受众群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2.1 强连通:吸引观众“到博物馆来”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归根结底要与人发生关联。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内涵的不断丰富,将公众作为教育服务主体已成为博物馆功能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如托马斯·福特所说:“所谓的博物馆教育就是让来博物馆的人参观、比较、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而博物馆按照每个来馆者的需要、情趣,为其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服务。”只有更多人参与到博物馆事业中,享受到博物馆提供的服务,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最大化体现。邳州市博物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针对不同年龄层段、教育背景、行为偏好的社会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讲解服务、教育课程和文化活动。

①讲解服务有“温度”。按照新时代对博物馆事业的要求,邳州市博物馆组建了以专职讲解员为主体,智慧导览为补充,馆长、专家导览和小小讲解员为特色的讲解队伍。平时,由专职讲解员常态化提供公益性讲解服务,观众亦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线上导览服务;逢周末或重要节日,开展“馆长带你逛邳博”特色化讲解活动,由馆长、专家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讲解服务;寒暑假里,遴选小小讲解员为观众“讲文物”,确保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享受符合自己口味的讲解服务(图1)。

②教育课程有“心意”。邳州市博物馆积极探索“馆校共建”合作模式,深入挖掘整合社会有效性资源,以“邳博大课堂”为主题,设计推出了不同年龄阶段和教育背景的教育课程。如为幼儿园小朋友设计了“我在邳博寻宝藏”亲子体验课程(图2),让家长和幼儿在进行亲子互动的同时,零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小学阶段儿童,设计了“我在邳博学拓印”“我在邳博讲文物”“我在邳博学考古”“穿汉服行汉礼体验传统文化”“爱护文物文明游览”“二十四节气”“我们的节日”等教育课程(图3),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了解历史、亲近文物,树立文化自信。针对初高中阶段学生,与语文、历史、美术学科相结合,编制《大运河文化读本·邳州卷》校本课程,倾力打造优质课后服务的“第二课堂”,让“喝着运河水长大”的邳州中小学生了解运河、了解邳州,切实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③文化活动有“滋味”。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邳州市博物馆在以文物连通古今的同时,也以文化的力量连通观众。每年以“祯祥贺岁—书画名家写春联送福字文化惠民活动”为起点,以国际博物馆日为重点,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确保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年都精彩。邳州市博物馆策划开展的“熏风入夏邂逅邳博共享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盛世雅颂 金玉霓裳”古月汉服展演(图4)、“红心向党 童画未来”邳州市少儿绘画主题艺术展(图5)、“七彩夏日”汉文化体验活动、“博物馆里学党史”主题教育等广受社会好评,为树立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 抓贯通:把博物馆搬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令人沉浸的艺术氛围勾勒出一个奇妙的空间,让记载于典籍之中的历史典故,出自古人之手的金石书画,仿佛拨开层层叠叠的时间迷雾走到你面前,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这种独有的教育感化能力是学校中一般形式的文化课堂所远远不能及的。为建好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邳州市博物馆建立健全“馆校合作”机制,策划推出“行走的历史—邳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展”活动,通过“图文展览+现场讲解+互动课堂”的流动博物馆模式,将收藏于馆舍之中的珍贵文物、长眠于土层之下的遗迹遗址“搬”进校园(图6),让身处求知成长阶段的学生知来处、明去处,感知中华文明的深沉浩荡,尽享历史文化的涓涓滋养,倍增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自该项活动启动以来,“行走的历史”遍访邳州城乡20多所学校,受益人数超过10万人次,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贯通,成为备受师生追捧的社教品牌活动。

2.2.3 重打通:让博物馆“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新风正气。博物馆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平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停留在收藏展示文物的地方,认为参观博物馆是文化人的事,与普通人无关。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的博物馆在展示文物时,手法传统陈旧,展陈语言也过于专业,无形地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竖起了一座壁垒,让人“敬而远之”。随着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过去“高冷神秘”的博物馆不再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养在深闺人未识”,愈发变得亲切可近。那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如何打破地理和时空的局囿,将展览办到群众家门口,将活动送到百姓身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邳州市博物馆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邳州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88平方千米土地上拥有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及文物知识有基础,也有条件。但是照本宣科太枯燥,大水漫灌效果差,在基层开展博物馆宣教活动必须坚持精准“滴灌”“靶向”供给,只有走到哪儿说到哪儿,才能将文物故事讲到群众心坎里,让博物馆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邳州市博物馆依托“行走的历史”品牌教育活動,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方式,将展览送进景区、社区、乡镇、企业,让那些从邳州各地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重返故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所在地四户镇,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所在地戴庄镇,在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煎药庙西晋墓地所在地新河镇,讲解员把专业的文物知识“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邳普”,通过拉家常似的讲解,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文化大餐呈现给群众,一下子拉近了博物馆和群众的距离,不仅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调动了群众想要亲自走进博物馆参观的积极性,构筑起中心辐射、多点开花的动态展陈网络(图7、图8)。

2.2.4 促畅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线上平台已成为博物馆的标配。为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要,邳州市博物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将常设展览、馆藏鉴赏、语音导览、参观预约、志愿服务、直播活动等功能融为一体,增强了传播效应和互动功能。特别是利用“一号、一网”办好线上“邳博大课堂”,开设“二十四节气”“我们的节日”“文物讲故事”“文物中的童趣”等线上社教课程,组织开展“探访徐州新晋国家AAAA级景区—邳州市博物馆”直播活动,常年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在线文化服务。

同时,依托“水韵江苏·云上博物”平台,利用“VR+360°全景技术”,对展厅、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把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打造“邳博云展览”(图9),使观众随时随地实现逛展自由。邳州市博物馆还主动借力媒体资源,持续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博物馆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3 结语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珍藏着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历史创造的文明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这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伟大财富。它们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让最广泛的群体特别是普通民众参观、欣赏、受教益。只有这样,那些遗产和结晶才有更为广阔的展示天地和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永润人心。

参考文献

[1]于萍.博物馆性质与文化传播[J].丝绸之路,2009(18):92-93.

[2]李玲.将受众引进来,让博物馆走出去:谈新时期博物馆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店,2014.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