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义词中性化和褒义化考察
2024-03-01史雅雯
漢语词汇的语义比较丰富,大多都包含基本概念义和附加色彩义。概念义表达词语的基本概念,色彩义表达由于人的主观态度而产生的附加意义。色彩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感情与评价。由于一开始词义的感情色彩即是人所赋予的,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对于词的感情色彩的转变,前人做了很多研究。曹炜《语言的和言语的感情色彩义浅论》(1991)和王亚婷的《小议词语的感情色彩义》(2011)都认为词的感情色彩义在语言和言语中会有所不同,侯昌硕(2008)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词语的感情色彩义也有了巨大变化,主要分为贬义向褒义的转变和贬义向中性义的转变。孙成浩(2012)提出量词也包含感情色彩,他认为量词具备感情色彩是因为受到其搭配对象的影响。杨彩贤(2014)总结了一些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的过程,即“临时贬义褒用→相对固定的贬义褒用→褒、贬感情色彩义的叠加→褒义词”。像“臭、傻、笨、懒”这些词,本义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网络用语中,它们出现了亲昵、喜爱、调侃等感情色彩,贬义色彩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本文对“臭、傻”的语义中性化乃至褒义化的语境以及转变原因进行了分析,语料大部分选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也包含微博等社交平台所出现的语料。
一、“臭、傻”的语义变化分析
“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①形容词:(气味)难闻(和香相对),如:臭气、臭味。
②形容词:惹人厌恶的,如:臭架子、名气很臭。
③形容词:拙劣、不高明,如:臭棋。
④副词:狠狠地,如:臭骂、臭揍一顿。
⑤<方>形容词,子弹坏、失效,如:臭子儿,这子弹臭了。
“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①形容词:头脑糊涂,不明事理,如:傻里傻气。
②死板,不知变通,如:傻干。
综上可见,在字典的解释中,“臭”和“傻”与其他语素或者词成词时,都附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但是在现实的口语和网络环境中,“臭、傻”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与“臭、傻”组合而成的新词,如“臭小子、傻宝”,多出现在父母与孩子,情侣,朋友等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在不同的语境下包含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但是离“臭”“傻”的本义已经相去甚远,可见,“臭”“傻”发生了语义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了中性化和褒义化的感情色彩。下文将对其出现的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二、“臭、傻”的中性化和褒义化的语境分析
“臭、傻”的中性化和褒义化出现在一定的词里,如“臭小子”“臭闺女”和“傻宝贝”“傻宝”等词中。笔者以“臭小子”“傻宝”为例,分析“臭、傻”出现的中性化和褒义化的语境。
(一)“臭小子”“傻宝”的出现语境分析
1.父母对孩子的爱称
(1)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葚,小葫芦……联系成一串,供女孩子们佩带的。“你臭小子,戴什么葫芦?”妈妈半笑半恼的说。“给小妹戴呀!”小顺儿的理由老是多而充实的。(老舍《四世同堂》)
(2)我的傻宝,小时候就喜欢分享,总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给别人,长大后,也不愿让别人受委屈,甘愿自己受委屈。(微博)
(1)句中儿子想戴本来是为小女孩准备的葫芦,被母亲发现后,还辩解要给小妹妹戴,儿子不谙世事的天真和随机应变的淘气让母亲哭笑不得,因此称他为“臭小子”,暗含着对孩子的宠爱。这里的“臭”,不是字典中的贬义色彩,并不是说自己的儿子是不好的,而是指在看到儿子淘气过后的机灵,生发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2)句中,父母称自己的孩子为傻宝,不是说自己的孩子不聪明,而是说自己的孩子处处为他人着想,是在夸奖孩子的懂事和善良,在心疼中,带着欣慰。此两句中“臭”和“傻”出现了褒义化的趋向。
2.亲密朋友之间的称呼
(3)没看出来是他呀,这臭小子,真的好萌呀!(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4)A:傻宝,干嘛这表情。
B:你说呢,不知道。
A:回来去哪玩啊,不要告诉我你老妈又不给你出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在亲密的朋友之间,会称呼朋友为“臭小子”,在普通关系的朋友之间也很少这样称呼。(3)句的语境为说话人看到了自己好朋友的照片,没有认出是他,这句称呼朋友为“臭小子”并不是说朋友有什么不好,而是感叹朋友在相片中的变化,变得萌了。(4)是称好久不见的朋友为“傻宝”,因为朋友在聊天中发了一个表情,想知道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去为朋友排忧解难。由此可见,“臭”和“傻”出现了中性化和褒义化的倾向。
3.情侣之间对对方的爱称
(5) A:空巢小媳妇儿。
B:小心我坐车去上海揍你臭小子。
A:来啊,不来你是小狗。(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6)我的傻宝,以后别这么拼了。(微博)
(5)句中的语境为,女友称自己的男朋友为“臭小子”,不是在骂自己的男友,更多的是一种亲密的表现;(6)中男友称女友为“傻宝”,不是说女友傻,而是想感叹她的努力和勤奋。在情侣之间,他们会打破一些传统的称谓方式,使用更接地气的称呼方式,使彼此间更加亲近,增加趣味性,增进感情。“臭”和“傻”出现了中性化和褒义化的倾向。
4.在长辈面前晚辈的自称
(7) A:希望格格早日康复!身心健康!
B:嗯嗯!幸好有丈母娘帮忙照顾臭小子。
A:贤婿很讨人欢喜。(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在这个语境中,是丈母娘和自己的女婿的对话,女婿自称臭小子,表示自己让丈母娘照顾给丈母娘带来了麻烦,自己很是愧疚,“臭”包含了晚辈对长辈撒娇卖萌的成分,以期获得长辈的喜爱。晚辈不管多大的年龄,在长辈心里永远是孩子,晚辈对自己幼稚的称呼,这与中国古代的“彩衣娱亲”有异曲同工之妙,“臭”带有讨长辈欢心的色彩,出现了中性化的趋势。
5.在網络社交平台自称
(8)Every one is born for something.(天生我材必有用)人要有骨气,我们从不小瞧别人,也从来要看得起自己,爱死你啦,臭小子。年轻时犯错不可怕,反而是件好事。因为一切都还来得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9)每次都翘课在泉城路溜达,吃路边摊!那时的我们多年轻,可爱的俩傻宝。(微博)
(8)句是在社交平台上,称呼自己为“臭小子”,安慰自己,虽然自己犯了错,但是有改正的机会,是爱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不怕困难,勇敢前行,“臭”的感情色彩出现了中性化;(9)句是在回忆小时候的自己和朋友,不起眼的事物都会让自己很开心,不是说小时候的自己和朋友智商低,而是说那时候的自己天真、单纯和快乐,而长大后,不会去干那些“傻傻”的事,由此可见,“傻”是对于童年天真烂漫的怀念。“臭”和“傻”出现了中性化的趋向。
综上可见,“臭”和“傻”都出现了一定的中性化和褒义化的倾向,“臭”的中性化和褒义化的语境要多于“傻”,因为“臭”本身的贬义化色彩是低于“傻”的,所以“臭”的中性化和褒义化也会比“傻”更简单一点。可见一个词本义贬义化色彩的多少会影响这个词出现中性化和褒义化的程度。
三、“臭、傻”的感情色彩变化的原因
(一)思维因素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着语言的语义变化。
1.传统思想的影响
东方人以直觉的整体性和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和谐的辩证性是指既要发现事物的对立,又要在对立中追寻事物的统一。道家思想认为,任何事物没有绝对,对立面永远存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所以香的东西未必好,臭的东西也未必坏。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臭”和“傻”感情色彩的变化成为可能。中国的谚语里有“傻人有傻福”“大智若愚”,可见人们对于“傻”也不总是厌恶。人们的辩证思维,为“臭”和“傻”的感情色彩变化提供了条件。
2.间接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含蓄委婉,不轻易表露情绪。在比较正式的情境中,出于交际的需要,会对对方进行夸奖,而在比较亲近的人之间,反而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在古代则是通过一些信物,或者诗词中的意象来表达。不习惯直接夸赞、直接表露心意,中国人多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在称呼语或者名字前加“臭”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臭儿子”,就是爱意的表达。
(二)文化因素
1.中国人的自谦文化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所谓礼,就是尊敬他人。《礼记》认为“礼”是“卑己而尊人”。道家则提倡虚心谦虚。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起源是道,道的本性就是虚。这些的观念反映在现代人的交际中,就是抑己扬人,赞誉别人,贬损自己,用谦辞来称呼自己。如:古代人们称自己为“不才、愚、鄙人”,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等,这种文化表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就是人们用现代化的词语谦称,比如用“臭小子”称呼自己。
这种文化习惯对人们的交际也产生了影响。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在礼貌原则的制约下,人们会更多使用一些表示尊敬的词汇。只有在和自己亲近熟悉的人交流时,交流者比较轻松自由,交流的语言形式多样,双方才可以“互损”,甚至去开对方的玩笑,而很少去夸赞对方。即使夸赞对方,也是用玩笑调侃的语气,因为当面夸赞别人似乎总是出现在对话双方话语权力不平等的人之间。比如:密友考了第一名,我们会说:“可以啊,臭小子,请客请客。”如果我们说:“恭喜你,考了第一名,真是实至名归。”反而不符合朋友之间的亲密距离,拉开了谈话人的距离。
(三)现代交际语中的交际缺环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交际内容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称谓语的发展还不能跟上交际的需要,这就导致了在某些交际场景中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的尴尬局面,如:学生怎么称呼女老师的丈夫,夫妻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时该怎么称呼,情侣之间怎么面称对方,亲密的朋友怎么面称对方等。陈建民称这类现象为“缺环”,马宏基、常庆丰也发现了社交称谓语的空缺情况,并称之为“称谓语的困境”。用“臭小子”“傻宝”这类带有自嘲色彩的词汇称自己或者他人,弥补了现代汉语交际场景中称谓语的不足。
(四)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中国的网民大多数为年轻群体,这个群体朝气蓬勃,追求创新时尚与表达自我。使用“臭”和“傻”这种比较童稚化的语言,有利于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臭”和“傻”在部分语境中出现了中性化和褒义化,但是也能发现,“臭”的中性化和褒义化的语境要多于“傻”,因为“臭”的贬义化色彩相对来说少于“傻”的,一个字的本义具有越强的贬义色彩,这个字中性化和褒义化所需要的条件就越多,也就越困难。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笨蛋、懒蛋”,也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了中性化和褒义化的感情色彩,这些词的中性化和褒义化倾向会继续扩大还是缩小,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还需要我们继续观察和研究,加深对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曹炜.语言的和言语的感情色彩义浅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3.
[3]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胡玉琴.网络自称语“宝宝”的泛化与成因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3):134-136.
[5]孙成浩.现代汉语量词色彩意义研究[D].扬州大学,2011.
[6]史雅雯.以“臭”为例谈贬义褒用[N].语言文字报,2023-06-14(002).
[7]吴为善,严慧仙,著.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01):20-24.
[9]李贞.浅析中国传统观念在汉语称谓语上的体现[D].黑龙江大学,2012.
[10]沈雨晴,轩文如.“宝宝”的语义泛化及其成因[J].现代语文,2022(07):69-73.
[11]杨露.现代汉语网络词语的感情色彩义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20.
[12]杨彩贤.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史雅雯,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