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24-03-01吴银霞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关键词: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吴银霞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富含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拓展资源、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架。本文提出,拓展乡土资源,开辟迁移通道;创设乡土情境,拉近文本距离;打造活力课堂,搭建实践平台;落实乡土评价,形成多维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   搭建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积极倡导“创设鲜活的情境”“设置真实的任务”“搭建活动平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彰显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找准教材文本与乡土资源之间的融合点,积极创设,为铸造高效语文课堂助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借助乡土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拓展乡土资源,开辟迁移通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意味着教师不能将教材中设定的教学资源直接作为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在统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建构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原本硬性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从这个角度审视乡土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迁移运用乡土资源的渠道,凸显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为例,诗人通过四个典型的民俗展现了古代人民欢度春节的场景,传递了诗人除旧布新的改革决心。对此,笔者从以下两个维度开展教学,一是在导入环节,没有急于出示诗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春节生活,说一说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春节习俗,激发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再进入文本。二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中宋代的人们欢度春节时的场面,与学生平时积累的乡土资源进行融合,丰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文本内容形成有效的对接,达成了学生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共鸣。针对这一板块教学,笔者没有割裂教材中的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本蓄积在学生内在意识之中的乡村资源,作为深入解构文本的“钥匙”,为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文本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乡土情境,拉近文本距离

学生对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否则语言学习将异化为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创设可感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将教材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还原并置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进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原始经验,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感受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在这个单元中,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和布封的《蟋蟀的住宅》,不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还展现出了独特而精准的观察方式,是学生进行观察、历练语言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教材中的观察策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连接呢?这就需要教师激活学生积累的乡土资源。因此,在教学这两篇课文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较为熟悉的植物,模仿课文中作者的观察方法,深入实践,进行迁移运用。

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不仅能有效增加教学资源,还能为学生构造真实的生活场景,将学生积累的经验付诸实践,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感知思维”与“迁移思维”。

三、打造活力课堂,搭建实践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搭建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意味着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题海战术”训练模式已成为过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基于这一理念,提出要将传统教学下的“做题”转化为“做事”。而“做事”的本质是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所设定的真实任务。因此,教师要提炼教材资源,增加教学内容与乡土资源的内在关联,助力学生内在意识的形成,从而达成历练语文能力的目的。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抓住单元课文中动静结合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品味。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帮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形成表达能力,但是属于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特点,笔者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乡土资源,搭建实践操作平台,要求学生在乡土资源中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运用从课文中所习得的动静结合的写作策略,尝试拍一段视频,既要展现乡土资源中的静态美景,又要凸显其动态生机。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以乡村资源搭建学习平台,不仅能让学生洞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能让学生实践操作。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笔者选择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作方法作为资源,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

四、落实乡土评价,形成多维标准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将教学的精力放在新授内容的层面,对评价关注得相对较少,即使有所实施也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层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要基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实行“教学评一体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评价主体,构建多维化、立体化的评价模式。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翔实地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对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改变传统教学中紧扣关键词、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做法,要求学生准备制作竹节人的工具,紧扣作者描述的语言,制作竹节人。这样,就无需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机械讲解与分析。其次,邀请民间艺人对学生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以及最终的作品进行评价,借助他们的评价,组织学生对制作过程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最后,让学生回归文本,重温文本语段,对自己的制作过程进行调整。针对这一板块教学,笔者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自我评价、伙伴评价、教师评价,以第三方的视角增强了乡土资源的评价维度,让评价更客观、公正,进而重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将评价落实到对语段的品味上,助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利用、努力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做有“文化”的活动   创有“特色”的教育: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3):61-62.

[2]靳海婷.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星湖校区)

猜你喜欢

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试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加强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