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策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2024-03-01倪玉琴
倪玉琴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重要课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道德标准、法治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策略时,应延伸教材知识,丰富学生认知,结合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实际,模拟教学情境,突破认知难点,践行知行合一,增强实践技能,创新评价机制,促进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45-04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生活化教学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是将道德标准、法治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道德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深化法治观念。教师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有道德、懂法治的优秀公民。本文对生活化策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
采用生活化策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构建一个直接、具象的认知图式。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感知、体验和反思,将成为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渠道。这种自主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并反馈信息的学习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1]。例如,在教学有关公共资源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区里的公共设施使用情况,了解社区居民如何遵守规则、爱护社区公共设施,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共资源的使用规则,并参与到社区设施的维护工作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守公德的良好行为。生活化策略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复杂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如家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等。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规则的重要性,培养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采用生活化策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道德冲突或法律情境中,既能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生活化策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深入研究与改进。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學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基石。但部分教师还是过于依赖教材,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产生断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目前的方法仍显单一。近年来,尽管教育者已经开始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但在一些学校,传统的讲授法和问答法仍占据主要地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对于教学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以知识掌握为主,忽视了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这不仅使教学评价失去了其应有的导向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生活化策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入推广。
1.延伸教材知识,丰富学生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法律知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的生活化应用,并延伸教材以外的知识,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互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本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需要根据课程主题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2]。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为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合理选择生活素材,让学生深度感知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教材中“乘坐公交车”“患者就医”等案例,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我们乘坐公交车或到医院就医,需不需要排队?”“如果不排队,会发生什么问题?”“这些生活现象与法律有关吗?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离不开法律?”这种设问的方式,能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法律知识相结合,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并纷纷举手回应:“如果不排队就会出现秩序混乱。”“如果在等候公交车时不排队,上车的时候会出现拥堵,耽误上车时间,也可能会发生踩踏伤人的情况。”“不管是坐公交车还是去医院就医,如果不排队就会发生争吵或打架等违法的事件。”有一名学生特别提到了“网络购物”这一日常行为。他分享了家人在网络购物时遇到的一次所购商品与卖家描述不符的情况,并询问:“这种情况算不算违法?”教师借此机会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阐述了消费者在购物时应当享有的权益。还有一名学生提到了“环保回收”,他描述了小区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规定,并质疑:“如果我们不按照规定分类处理垃圾,会有什么后果?”教师结合此问题,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和意义。还有的学生提到了玩具无人机,好奇地问:“我在公园里放飞我的无人机,有没有法律规定?”教师指出,《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和高度,旨在确保航空安全。这些开放性的探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公民遵守法律不仅是责任,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2.结合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是他们认知世界的起点和依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实景出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通过接触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在实践中领悟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真谛。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则。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请各位同学认真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必须遵守规则的情况?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接着,教师请个别学生讲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行,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遵守规则的点滴,使学生体会规则的重要性[3]。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大胆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规则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规则的意义,并对规则产生更深的认同。
3.模拟教学情境,突破认知难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模拟情境,有助于学生突破认知难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情境的模拟可以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经历、感知、理解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模拟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情境模拟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使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二是情境模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情境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模拟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审判、国际会议、日常生活中的法治问题等,邀请学生参与到多元教学情境的设计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课为例,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国际组织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这是一个包含多个抽象概念的知识领域,单靠“填鸭式”的理论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一个小型的“联合国”中。在这个模拟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如联合国秘书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世界银行经济分析师等。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如模拟联合国秘书长需要组织和协调会议,处理来自各方的议题和冲突,模拟世界银行经济分析师则需要研究和分析经济数据,提供经济政策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和体验各种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而且能对组织内部的角色和职责有更深入的理解。
4.践行知行合一,增强实践技能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为教师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真理,那就是知识的吸收并非在于理论的掌握,而是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对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有天然的敏感性。因此,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将教科书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5]。然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非简单的“知识+实践”,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馈和调整,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刻领悟。教师只有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心中的110”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教材着手,在陶行知“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设计“我该怎么办”这一主题活动。活动的形式为角色扮演,学生需要在一个场景中扮演多个不同的人物角色,并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一系列角色任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学生在放学途中遇到一个陌生人,陌生人以各种理由搭讪。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分别扮演“回家的学生”“陌生人”“阿姨”“学姐”等角色,并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结合教师与家长的教导做各种反应。此时,教师要在旁边予以引导,必要时可加入一些更加复杂的情节,并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提出合情合理或富有创意性的建议。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在日后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理智地应对各种情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5.创新评价机制,促进生活化教学
在现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评价通常被认为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方法,但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教师要重新审视评价机制,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路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实现学生道德行为的良好表现。因此,评价机制的创新应突破传统的书面考试和口头考试,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来制定。教师可尝试采用“情境模拟评价”和“项目执行评价”这两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在“情境模拟评价”中,教师可基于课程主题设计系列生活化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的道德行为与法治知识,如遵守交通规则、处理争执冲突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这种评价方式既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项目执行评价”则强调实践操作,学校可组织一些以法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环保项目、公益活动等,要求学生按照项目规定完成活动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规划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会受到考查,这也是对学生道德行为和法治精神的实际考查。这两种创新评价方式的实践,既突破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又成功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教师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避免堆砌生活素材
虽然生活化素材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概念,但是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无节制地堆砌生活素材。过度堆砌生活素材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混淆他们的认知。大量的生活素材可能偏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目标,使学生将其误解为是讲述生活故事的课程,从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无节制地使用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生活化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先弄清楚选择哪些生活素材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素材中提取哪些核心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个体化教学计划制订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度了解学生。对于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学生,教师可设计更多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主动学习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对于学习基础稍弱的学生,教师可设置一些指向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节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现代化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个性化教学的途径。智能教育平台既能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也能满足学生个体化学习的需求。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求灵活选择教学资源,实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生活化教学。
3.积极践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的核心理念,在于建构一个多元化、交互性强的教育生态系统。该系统超越了学校的空间限制,深入到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将道德和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首先,应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这不仅需要教师、家长的广泛参与,更要明确家长在这一机制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深入理解并尊重家长的观点和建议,视他们为教育合作的伙伴,而非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其次,探索多样化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可布置一些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的家庭任务,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实践课堂知识。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家长对学校教育目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深化家校合作。
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探寻法治规则,理解道德价值。但如何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如何避免生活化素材的简单堆砌,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体需求,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汪濤.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6):72-74.
[2]李常全.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 2023(17):210-212.
[3]宋开礼.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13):12-14.
[4]陈小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3(16):11-13.
[5]张继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J].新教师,2019(07):66-67.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festyle Strategies i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Ni Yuqin
(Zhiyi Primary School, Rugao City, Jiangsu Province,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important course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as well as important courses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form good moral concept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tegrating moral standards and knowledge of the rule of law into daily life and teaching in a life oriented way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ing civic moral awareness. When teachers apply life oriented strategies i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they should extend textbook knowledge, enrich student cognition, combine existing experience, closely connect with reality, simulate teaching situations, break through cognitive difficulties,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enhance practical skills, innovate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promote life oriented teaching.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life oriented strategy;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strat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