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个案处方用药规律挖掘*

2024-02-29滕羽鸥倪敬年魏明清

中国药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痿证熟地黄补气

滕羽鸥,朱 顺,李 婷,倪敬年,魏明清,时 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以逐渐加重的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及锥体束损害为主要表现,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1]。50%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2.5 年,5 年存活率为20%,10 年存活率为10%[2]。目前,现代医学对ALS的治疗方法有限,药物治疗以利鲁唑[3]、依达拉奉[4-5]为主,但能否适用于疾病全程仍存在争议[6]。ALS 属中医“痿证”范畴,既往报道的个案、专家经验及小样本的临床干预性队列研究均提示中药治疗ALS 有一定疗效,但分散的个案报道观点差异较大。为此,本研究中收集了中医治疗ALS 公开发表的个案报道,并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用药规律,形成“经验-知识-证据”的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篇名含“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22 年11 月的有关文献,然后人工筛选其中以中医治疗的个案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文献中提及诊断为ALS,或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且根据症状考虑属ALS;应用中药治疗,药物名称明确(按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范涉及的中药名,如山萸肉规范为山茱萸,熟地规范为熟地黄等)。

排除标准:综述、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护理、科普保健类文章;中药组方成分不明确;中药使用方法非口服;应用针刺等非中药疗法;1 个案例多篇刊发(仅纳入1篇)。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将规范化的数据录入Excel 软件制成表格,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使用平台数据分析中的统计分析、方剂分析模块,统计复方中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率)、四气(性)、五味、归经、功效并作图;通过聚类分析(设置聚类个数为3~5 个,采用k - means算法提取核心药物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设定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0.8),挖掘处方用药规律和核心药物组合。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初步检索到文献4 530 篇,初筛出个案报道文献110篇,最终纳入个案139个。

2.2 用药频次

共纳入中药组方139 个,中药218 味,累计使用频次1 946 次;平均每种中药出现8.93 次,使用频率大于10%的中药45 味,累计使用频率72.30%。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黄芪,其次为当归,频数分布曲线(见图1)显示高频药味少,频次占比高,提示存在ALS 治疗的常用药物组合。使用频次排前10 的药物的常用剂量见表1(规定剂量范围摘自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图1 高频中药使用频次分布及拟合曲线Fig.1 Distribution of use frequency of high - frequency Chinese materia medicas and fitting curves

表1 高频中药常用剂量(g)Tab.1 Common does of high-frequency Chinese materia medicas(g)

2.3 性味归经

药性以温性为主(47.35%),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以甘味为主(42.45%),其次为苦味、辛味;归经以脾经为主(20.29%),其次为肝经、肾经。详见图2(同一中药的不同性味归经均纳入统计)。

图2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雷达图A.Nature B.Flavor C.Meridian returnedFig.2 Radar chart of nature,flavor and meridian returned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s

2.4 药物功效分析

治疗ALS 的常用药物详见表2[其中仅列出使用频次排前9 中药类别及各类(含亚类)使用频次≥10 次的代表中药]。以补虚(又分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类为主;其次为化痰类,包含利水渗湿类、祛风湿类、化湿类和化痰止咳平喘类。若需益气温阳,常在温阳的基础上加黄芪。

表2 中药功效归类(次)Tab.2 Classification of efficac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s(time)

2.5 组方规律分析

共提取药物组合98 个,涉及中药24 味,各中药间的关联情况见图3。结合药物功效(见表2)分析,ALS的治疗原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中药组合见表3(各类别取使用频次排前2 的组合,药物组合中包含的药对不列入)。

图3 中药关联情况Fig.3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s

表3 常用中药组合频次分布Tab.3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of common drug combinations

2.6 聚类分析

共提取出核心中药组合5类,详见表4。

表4 核心中药组合聚类(n=139)Tab.4 Cluster analysis of core drug combinations(n = 139)

3 讨论

ALS的病理机制是运动神经元损伤,因累及部位不同,有肢体起病和延髓起病之分,以前者多见,其首发症状常不对称,起病部位常较局限,以手部肌肉无力和萎缩最多见,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足部肌肉无力,如足下垂[1];后者主要表现为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舌肌萎缩和舌肌纤颤[1],多因呼吸吞咽肌群受累导致。总之,ALS表现因累及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但其本质仍为痿证。

古代中医无ALS 病名,但《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内热、湿热不攘是痿证的核心病机,为以补虚为主、兼顾清热去湿的治疗原则奠定了基础,其治痿独取阳明的论述更是强调了治疗脾胃的重要作用。后世诸家在《黄帝内经》五脏热的基础上强调五脏精血虚耗,可见脾胃虚、肝肾虚、气血虚,在湿热的基础上归纳了热、痰、湿、瘀等病理因素,提示临床以补益为主,兼顾清热、化痰湿、活血化瘀诸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家逐渐将ALS 从痿证中单列出来明确诊断,但ALS的中医治疗经验目前仍以个案报道为主,早在1985 年,姚树田[7]以补中益气为法治疗ALS 即取得了疗效。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些古代名方化裁后成功通过了2~3个月干预性队列研究的验证,提示以补虚为主兼顾清热、化痰湿的治疗原则切实可行。

既往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ALS 样痿证用药的药性以温、平、微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8],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分析原因,中药性温、平,味甘者,多有补益作用,因ALS 以肝脾肾虚多见,故选用归肝、脾、肾经诸药为主。治热以寒药,苦寒能清湿热,辛散能化痰湿、通络祛瘀,故辨证配伍性寒,味苦、辛之药兼以泻实。就具体用药而言,古代医家治疗ALS 常用当归、茯苓、牛膝、熟地黄、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等,方用四君子汤补气、六味地黄丸补阴、四物汤补血、生脉饮补气阴、地黄饮子补阴阳、二妙丸清湿热[8]。与之相比,现代医家更常用黄芪、白术、党参等补气之药,亦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增加了补阳还五汤、调元健步丸等虚实兼顾的处方,体现了从ALS以虚为主到兼顾泻实的辨证用药的进步。

本研究中发现,ALS的治疗以补虚为主,常用黄芪-白术-党参补气,当归-熟地黄及当归-白芍补血,巴戟天- 肉苁蓉、巴戟天- 附子补阳,熟地黄- 山茱萸、熟地黄-茯苓补肝肾。值得注意的是,补气药中以黄芪使用频次较高。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固脱、生肌、利水功效,具有“补气兼扶阳,走而不守”[9-10]的特点。与人参相比,黄芪更适用于内伤疾病,张仲景《伤寒论》多用人参,《金匮要略》多用黄芪即是例证。临床不同剂量黄芪功效有所差异,大剂量多补气,小剂量可升阳[11],故治疗ALS 多用大量黄芪,如邓铁涛教授常用黄芪30~120 g[12-13]。在补虚的基础上,临床或加升麻、柴胡升阳益气,或加附子温阳,或加陈皮理气行滞、补气防壅,以增补虚之效。若兼痰湿、内热、瘀血、内风诸证,常用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薏苡仁、木瓜、苍术、黄柏清利湿热,生地黄、知母滋阴清热,或加牛膝、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加全蝎、地龙、僵蚕熄风通络。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因样本量较小,本研究中未能将累及不同部位的ALS 加以区分,纳入患者以累及肢体为主,较少涉及累及延髓的患者;二是本研究基于公开发表的病案,时间跨度长,地域广泛,各医家用药习惯有所差异,未能形成各中药的参考用量。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ALS 不同的累及部位和用药特点加以分析,并探讨药物剂量导致的可能的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索了ALS 的处方用药规律,形成了“经验- 知识- 证据”的转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痿证熟地黄补气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临证指南医案》论痿证之成因与奇脉诊治
浅谈李东垣对痿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