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提质的“三通”之策

2024-02-28

中国德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通立德育人

摘 要

在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以德为先、突出德育实效,是每个教育人乃至其他行业工作者支持教育、服务教育的应尽之责。在德育目标上做到上下联通直击断点,在德育内容上做到全面融通直击漏点,在德育实施上做到全域畅通直击堵点,是尽责提质的有效之策。

关键词

德育提质;目标联通;内容融通;实施畅通

作者简介

粟梅,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先國,重庆市开州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第一大理念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主要原则”中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的第一点就是“突出德育实效”。如何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在一系列文件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以德为先、突出德育实效的精神,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应研究的课题与应尽的责任。如果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角度说,在自己的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以德为先、突出德育实效,也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支持教育、服务教育的应尽之责。现提出德育提质的“三通”之策,以期启思于提质德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一、上下联通,直击断点

方向比努力重要,德育目标确立得有效与否,关乎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做好新时代的德育工作,需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需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需始终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认真而全面地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是新时代德育目标的根本遵循。但这种高度哲理性的、高度精华性的、高度前瞻性的、高度概括性的思想理论,属于形而上的“道”之层面。要将其有效地、精准地予以具化再具化,转化为形而下之器甚至是之“术”,方能落地生根,方能至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的“七个着力”中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现实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或易处于形而上的层面,硬贴标签无法落地,或易处于形而下之下,硬性拔高无法通达。此等做法想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却因缺少有效具化的环节,未能有效打通上下,致使断层。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或可具化为思想精华教育与思想理念教育,这是第一次具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五个方面;思想理念主要体现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六个方面,这是第二次具化。还可以进行第三次至第N次的具化,再将具化的概念作为某次教育的主题,这样方能有效地打通上下联通的断点,取得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效果。

二、全面融通,直击漏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上下联通的德育目标,还需有相当于“米”的德育内容来承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国家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均相当于五育并举之“米”,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在实施课程时须服从国家意志,所开设与实施的课程应保证国家课程之“米”一粒不漏,并粒粒关联,这样方能有效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据此,可采用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的策略。

一要扬优势。思政课程因其特有的课程属性,在学生育德工程的实施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在有效实施中发扬其优势,并可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中实现纵向的阶梯式的全面融通,以逐步拓展与扩大其优势。

二要强弱项。学科德育是“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重要阵地。综观学校的课程开设与实施,面对不考试的课程,学校往往就不开设或者减少其课时量,面对考试的学科,学校就想方设法挤时间加课时,在应考技能上反复训练,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技轻育的现象。要改变此等现象,一是可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上做文章,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的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强化评价牵引,加强评价与督导,让国家课程开齐开足,课时得到保障,课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要补短板。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也应“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笔者认为目前的德育短板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当代中国教育应从小就注重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与根基,使学生长大后在意识形态的激荡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能时刻保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与清醒。其次是科学精神教育。科技强则国家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推动中小学科学精神教育,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三、全域畅通,直击堵点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了上下联通的德育目标,有了全面融通的德育内容,还需要有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实施,德育工作方能真正落到實处并确有实效。

要坚持全员育人,在观念上直击重分轻德的堵点。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指导,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追求。“全员”,从系统的角度思考,至少包括党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系统各要素。系统各要素之主体,均需牢固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正确观念,摒弃分数第一甚至是分数唯一的观念,真正从内心深处走出过分看重升学率的评判眼光,让教育真正健健康康地促进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真正培养出心理健康、行为习惯良好、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要坚持全程育人,在行动上直击“重做轻育”的堵点。所谓重做轻育,主要指育人全过程全链条各环节上的育人工作者重视自己岗位赋予的基本的浅表的工作,而轻视甚至是忽视其育人性。如数学教师仅认为抓数学教学是自己该做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班主任的;家长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非学生监护人的社会人士认为学生教育是家长与学校的事,不关自己的事……诸如此类的认识与做法,在教育这项系统工程的各环节上,各主体似乎都认真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可重做轻育的做法,事实上影响了人之成人的成效。要提高全员育人成效,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岗位的个体在各自履职的同时,均需有意识地“实化”立德树人的意识与行动,让自己的履职尽责有效助推立德树人的质量提升。

要坚持全方位育人,在作用发挥上直击重“己”轻“它”的堵点。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指各要素中的每个个体的话,则此处主要指各要素所代表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所谓重“己”轻“它”,主要指各单位之间重视自己单位职责履行时教育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轻视或弱化了单位间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内各要素协同发挥作用,比系统内各要素各自独立发挥最好的作用要好。要发挥好系统育人的德育功效,就需合理而有效地发挥党政领导主导、学校组织实施、家庭主体履职、社会支持服务的协同育人作用,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系统内各要素的各个方面,形成政策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评价育人、教书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科研育人等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三通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隆德县三通古碑考释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通两平台”推动下的我国在线教育出版发展
读写结合教学中“三合三通”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