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探索

2024-02-26李海燕李素娟

甘肃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思政教学融合策略

李海燕 李素娟

【摘要】“双减”背景下,落实思政教学生活化,促进思政课回归生活,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城乡接合部小学由于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差异大,研究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以西和县北辰小学这所城乡接合部小学为例,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收集整理典型案例,对学校思政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思政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回归生活;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1—0020—05

小学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教学是传递道德认知、启迪道德情感、引导道德行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思政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落实不够彻底,学生道德认知相对浅薄,课堂教学宣传化、口号化,深入不了学生心灵深处,并没有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小学,因生源结构的不平衡,班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层级式差异,导致思政课教学在改变学生道德行为方面捉襟见肘,效率低下。“双减”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思政教学生活化,思政课回归生活。那么,如何落实思政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探索一种思政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以西和县北辰小学这所城乡接合部小学为例,结合前期开展的“思政教学现状与学生养成教育情况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探索思政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为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提供一种借鉴。

一、思政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从课程性质上来讲,“小学思政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通过落实课程任务,促进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1];另一方面,小学思政课也要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通过教学,营造儿童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就要求课程务必要结合学生生活,开发相应的生活资源,让课程与生活充分衔接起来,让思政课变成大的生活课,让生活处处渗透思政理念。

从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来讲,小学思政课程要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课程实施中,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革命传统文化等融入课程学习,更要挖掘地方资源,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因此,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是体现国家课程意志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

二、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通过对西和县北辰小学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校生源复杂多样。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学校部分学生居住在城中村,部分居住在县城边缘新开发区,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农村,在学校周边寄宿。第二,家长普遍意识到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思政与品德习惯教育放在首位。第三,学校思政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和操作性,形式单一,导致出现一些较为普遍的情况:“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呈现随意性、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不是根据教育内容选择适当形式授课,而是唯形式而形式,使得思政教学缺乏吸引力。”[2]第四,家长与学校协同共育能力尚待提高,由于存在部分留守儿童,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学生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如学生在学校尚能保持一些好习惯,但在公交车、广场等公众场所会出现不文明语言和不文明习惯的现象。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存在教育阻隔情况,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连贯性。第五,在学生的品德思想方面,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较大,但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各自家庭情况不同,因而家庭教育水平差别大,通过家长培训学校开展品德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城乡接合部思政教学生活化要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分层安排人文类课程教学内容。思政课的人文性要求立足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更要利用具有文化特点的教育资源,将思想品德学习、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养成与学生自主发展相融合,推进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等优秀文化。现阶段很多城市的孩子走入田间地头,基本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不辨五谷的来源;大量农村孩子涌入城市后,他们也慢慢疏远了农村,因此学校思政教育更要渗透农村劳动教育思想,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农作物,了解农业的发展,懂得劳动的不易和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在具体的思政教学中,可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分层开展农村农业知识教育。如学生来源于农村,则思政教学中可融合学生熟悉的农村情境,如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讲授与家乡相关的内容时,可分两组开展,一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村生活,另一组则以分享学生小区生活为主,让这两个来源不同的学生群体都有话说,通过熟悉的背景知识,切入与农村生活相关的融合内容;在户外活动方面,安排学生体验式、沉浸式感受农村生活,在农忙时候帮忙收割小麦,或在小区做一天的物业管理员,都是较好的课程实施途径。

2.城乡接合部思政教学与生活相融合要充分调动乡土资源,落实好地方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发挥地方资源的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3]如在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地方文化、传统节日的教学时,融合地方节日习俗,学生可以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充分参与,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调动参加相关民俗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四年级下册,安排有“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内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三课内容,分别是:《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家乡的喜与忧》,本单元教学意在通过了解和关注家乡文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形成参与家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西和县北辰小学开展的“乞巧、始祖(仇池)与秦文化之旅”融合课程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完整的延伸和补充。融合课程实施中,学生通过了解本地民间艺术,如剪纸、扎巧娘娘,走访剪纸传承人和纸扎传承人,体会民间艺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力所能及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作贡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最终,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进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要考虑到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实施学生养成教育时,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习惯性迟到,习惯性衣服不扣扣子,红领巾佩戴脏乱,对于这一类学生,如果一味地强调习惯养成而忽视了其背后家庭的情况,则不易见到效果。

我们经过走访,发现这些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他们的房间大多没有专门的区域划分,显得相对混乱,监护人并不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学在发挥学生养成教育这方面就不能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或者过度区分对待。应让家庭承担部分学校的功能,争取家庭成为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因素和重要推动力量。德育在这时候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温暖的教育环境,从而避免片面说教。

三、城乡接合部小学思政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任务,国家层面基于思政教学、大思政课建设方案要求落实“思政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从而让思政教学从根本上走深走实。笔者将以西和县北辰小学这所城乡接合部小学为例,探索思政教学生活化的策略,这些策略从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了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配合学校德育模式,统筹推进,能促进思政教学的根本性转变。

1.提炼现实问题,实施生活化教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实际,从中提炼出学生普遍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4]这些现实问题可以多角度还原丰富的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德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在生活中学会承担社会义务,以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促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操的合格公民。

“单一的学科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是单纯讲出来的,德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终也要指向社会实践,学科教学将德育与生活割裂开来,教师疲于讲授德育知识,然教学效果甚微。”[5]教师只有将思政教学置于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培养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的思政教学,才能对生活产生生成性的效果。

2.聚焦校园活动,渗透德育。为了更深入解决城乡接合部思政教学生活化的难题,西和县北辰小学立足活动育人导向,在平时的活动安排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为最终目的,如开展的生活小达人比赛,就是培养学生收纳整理、生活家务、劳动技能等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此外,学校每学年举办的“四节四礼”(即校园读写节、校园艺术节、校园健体节、校园科技节、新生入学礼、少先队入队礼、十岁成长礼、毕业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年龄阶段,在整个小学可以完整地参与这八项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設置两难案例,分析道德困境。道德两难案例是思政教学中惯用的方法,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两难选择中,教师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两难问题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内心认知和价值冲突,触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思考、辨别和作出更优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价值引领的教学效果。”[6]

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见义勇为”美德时,设置了一个案例:小亮放学时看到两名同学在打架,他上前劝架,结果自己也受伤了,被送往医院。请问:如果你是这名同学,你应不应该制止这场打架斗殴?

这个案例在校园欺凌案例中比较常见,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判断对与不对时,首先要肯定小亮劝架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同时也要说明,在面对类似的问题甚至是面对歹徒等危险情况时,一定要确保自身的安全,学会因时、因地化险为夷,并最大可能地寻求大人的帮助,从而避免自身受伤。

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对于呈现的道德两难问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在辩论中,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辩论总结时,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让鲜活的事例分析深入人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

4.开展学科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西和县北辰小学在制度上将很多跨学科融合课程纳入了顶层设计,如环保研学、社区实践、小城说教、劳动教育等,特别是在四年级学段实施的“乞巧、始祖与秦文化之旅”融合课程,充分开发了地方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地民间“乞巧”活动,通过参观“大堡子山”等科研基地,体验“乞巧”民俗活动,增进了学生对乞巧、始祖和秦文化的历史渊源的了解,端正了其对待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了保护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参与生活中的乞巧、始祖和秦文化活动,分析乞巧、始祖和秦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从非遗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其正确看待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态度,领悟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热情。

思政教学还可以充分运用当地历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和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开展跨学科融合学习,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思政教学变得鲜活,可触可感,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深化学习主题。

总之,城乡接合部小学要破解生源结构不平衡带来的思政教学难题,需要在思政教学生活化方面整体考虑,统筹制订实施策略。我们通过开展教学调查,分析总结城乡接合部思政教学现状和儿童心理发展情况,对思政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实施策略,提炼现实问题,聚焦校园活动,设置两难案例,开展学科融合活动,践行了国家提出的思政教学“要生活化,要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导向,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提供了一种借鉴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家亮.中小学德育课程育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10).

[2]高会娟.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6(07):164-165.

[3]王学霞.聚焦五育共举,蓉城名校联盟德育实践与反思[J].文渊(中学版),2019(10):551.

[4]李丽.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01):25.

[5]王慧,董博清.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2023(10):19-25.

[6]努尔萨吾列·萨帕.浅谈“道德两难”教学[J].收藏界:名师探索,2018(06):15.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思政教学融合策略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构建生活课堂 彰显品德本色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