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与“立”: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博物馆文创转型探索

2024-02-26田佳琪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转型路径企业家精神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与全国教育普及水平的逐步提升,博物馆文创成为审美旨趣与消费取向融合的最佳选择,“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文化新风尚。博物馆文创开发必须考虑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谨慎管理预算和人力资源的同时坚守其文化身份。在这种复杂性之中,企业家精神鼓励博物馆寻求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挑战,勇于承担风险以探索新机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创意领域可持续发展。方法:当企业家精神渗透于各个行业和组织时,由不同类型的背景、文化和目标引发的差异必然会呈现多样性。文章对博物馆文创与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聚焦机会识别能力、变革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这三个关键维度,探讨企业家精神如何在博物馆文创转型过程中发挥效能。结果:文章尝试构建“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文创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为新时期中国博物馆文创迎接挑战、创造价值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结论:企业家精神是促进动态能力产生与提升的关键途径,而博物馆文创的成功转型需要企业家动态能力的支撑。我国博物馆要积极培养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勇于探索新的市场领域、寻求新的合作模式,以适应公众需求的转变。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博物馆文创作为博物馆收藏、展览、研究等核心功能的拓展,在唤醒历史文物活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促进艺术创新和教育普及的有效途径。文创收入逐渐成为除政府资助与门票收益外维持博物馆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极大地缓解了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所承受的巨大经营压力。如今,经济增长不再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贸易,而是更多涉及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成长也逐渐侧重依赖吸引创意人才、营造创意氛围和构建创意集群的能力。面对技术革新、媒体消费、市场饱和等持续变化的外在因素,博物馆管理层亟须重新考虑其附加功能与文化价值。在此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企业家精神作为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概念,在激发文创活力与促进博物馆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关键指导作用。

1 研究回顾与问题导向

博物馆文创肩负着将文物藏品蕴含的实质引入公众视野的职责,也为博物馆提供了优化收入结构和拓展员工队伍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创意产品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创意,是树立国家形象、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实力、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1]。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博物馆文创实践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我国博物馆对文创的核心功能与未来发展方向仍存在困惑,不仅如此,产业链条上的诸多环节如消费者、供应商、销售渠道等仍存在盲点,因此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博物馆领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特点。

“企业家”一词源自法文“entreprendre”,18世纪初,人们将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承包商称为企业家,而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对“企业家”给出了新的解释,他在《商业性质概论》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利用机会吸引以获得不确定收益的风险承担者,即“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由于企业家精神的波动性与抽象性,所以学者难以运用统一的标准模型和最优化理论对各项因素进行准确分析,这直接导致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存在多种维度与解释。虽然学界对企业家精神有不同的定义与阐述,但存在部分共识,即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質、价值理念与行为具有创新、合作、机会识别等特征,并随着企业、企业家的成长不断延伸发展。不仅如此,企业家精神还有助于激发多维度动态能力的生成与升级。

通过对企业家精神及相关概念的梳理,并从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运营与管理特征出发,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促进动态能力产生与提升的关键途径,而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成功转型需要企业家动态能力的支撑。希望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作用路径的分析,研究动态能力对博物馆文创市场定位、创新战略与运营模式的积极影响。

2 企业家精神进入博物馆文创领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博物馆扮演着文化守护者、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同时担负着与企业家精神相契合的共同社会责任,即创造社会价值、促进文化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企业家精神强调创新、合作与机会识别的能力,这些要素与博物馆的使命密不可分,也解释了企业家精神进入博物馆文创领域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有时过于关注文物的呈现和馆藏文化的传承,忽视了观众从文创体验中获取有效知识的过程性。在意识层面,随着国际博物馆界的理念由藏品中心向观众至上转变,博物馆不再“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为了公众而收藏、研究、展示”[2]。2022年8月,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对博物馆经营提出了“去精英化”的要求,以公众导向和社区参与为目标,将其扩展为原生、活态、有机的文化生态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强调“以物为本”,将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局限在对文物的收藏、保护与展览之内,注重巩固主流文化与艺术修养。这种“以物为中心”的观念反映了博物馆文化创意被简单视为博物馆事业的附属,游离于传统的、核心的博物馆工作之外,并未成为博物馆系统性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3]。在技术层面,虽然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和文创品牌数量迅速增加,但大多数的技术升级措施仍然侧重于展示和传播方式,而没有充分实现以观众为中心的文化信息转化和重构。在制度层面,文创产品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权属保护意识,导致维权难度与成本较高,山寨仿制品只需对正版设计款式稍加修改即可盗用创作成果。侵权门槛低、短期收益高导致盗版现象泛滥,进而破坏了正版文创品牌的积极性。从“为物”到“为人”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我国博物馆文创开发在意识层、技术层与管理层尚存在不足,也正因如此,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成功转型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支撑。

在保证发挥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前提下,博物馆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非基本、个性化或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4]。这要求博物馆文创在需求识别、计划制定或战略推进环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重视,并基于馆藏文物开展多元阐释,以此建立自身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在博物馆领域,企业家精神不仅涉及经济利益,还强调提供有价值的文化体验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通常也指企业亲社会行为的努力,其内涵是:企业在对自身与员工负责并创造价值之时,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福利,包括消费者、社区与环境等。可以说,博物馆和企业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共同关注最终在文创领域形成有益交汇点,并以生动的表现形式与多元的互动体验保障博物馆在提倡文化可持续性方面发挥长远作用。

3 基于动态能力的博物院文创产业转型探索

企业家精神中的动态能力是能够整合、建立和重新分布企业内外部资源以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的能力[5]。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动态能力有助于确保企业战略转型的稳定性,而企业家精神对多维度动态能力的生成具有原始推动力。首先,博物馆可通过识别转型需求以判断文创产业探索新领域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博物馆文创产业在自主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势必遇到市场饱和、同质化严重等困境,此时就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与社会反馈,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市场地位。其次,变革创新能力指导博物馆文创产业基于文物资源与能力现状采取具有发展潜力的开发方式。最后,资源配置能力是推进转型战略成功的关键,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善于快速获取转型所需的资料,并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家精神定义的不确定性,所以机会识别能力、变革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的关系呈现开放性,相互调节、彼此过渡。在此基础上,企业家精神借助动态能力引导博物馆文创产业分别在定位、开发与运营中实现历史文化的当代诠释。

3.1 机会识别能力与目标市场定位

机会识别能力指企业对所处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通过判断自身面临的潜在威胁与机遇来创造新的业务,包括对市场趋势变化的敏感度与市场调研的能力。根据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对未被认识到的市场机会始终保持敏感性与主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文创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和文化背景,推动消费群体与博物馆的情感联系更加深入持久。例如,富贵天香茶杯套装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刺绣牡丹绶带图轴”与《牡丹图》,设计者提取牡丹、绶带鸟与四季花卉元素,在杯壁上刻画了一个花间鸟鸣的场景。通过在消费群体的文化诉求与馆藏文物之间建立起密切的逻辑关系与情感联系,塑造出博物馆文创产业鲜明的气氛美学与历史格调。机会识别能力有助于博物馆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并积极回应,以确保馆藏文化资源持续为社会提供价值。博物馆文创定位蕴含着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交融,更关乎价值观、情感与文化的界定。深刻且准确的市场定位,促使博物馆文创展露其感召力与亲和力,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3.2 变革创新能力与多维度馆藏文化开发

变革创新能力指企业根据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等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向新的目标,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变革创新能力的源泉,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侧重于文物的收藏和展示,而创新精神鼓励博物馆多维度开发馆藏文物,并将其转化为创意产品和服务,如广泛采用全息呈现、多传感器融合等新体验技术打造在场式数字文化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融合“数字+”推出的全新文创活动“云上博物”打破了时空限制,观众能够借助不同手势与数字虚拟人的动画进行互动,同时以虚拟身份在多个数字展厅自由漫游探索。洛阳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奇妙夜”,将沉浸式剧本杀与中国传统游戏相结合,在拓展历史文化教育之余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这些博物馆文创实践探索,代表了博物馆叙事的表现方式和博物馆业务的展现形式,是对大众文化消费意识觉醒的积极回应,彰显了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博物馆力量”[6]。

3.3 资源配置能力与文创产业跨界融合

资源配置能力指企业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对外建立友好关系、对内优化与整合资源,以实现发展目标。文创产业包含多个存在交叉点的子领域,而企业家精神鼓励不同領域的从业者共享资源和市场渠道,以创造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输出导致消费群体逐渐圈层化,这决定了文创产业必须保持高效的人群触达,通过激活消费者的意识和激情来完成消费决策的自我驱动。成功的产业运营往往不在于对具体渠道的争抢,市场信息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竞争才是关键。因此,博物馆文创跨界融合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标签式套路上,更需要深层梳理双方品牌文化,并利用深刻、真实的跨界营销来反哺自身企业氛围营造与身份搭建。例如,故宫博物院曾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推出“故宫零废弃”项目,通过搭建“光盘、饮空、减塑”的环保场景以关注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博物馆进入公共倡导领域的创新尝试。其通过与公益品牌跨界联动,将传统文化拓展到生活领域,助力引领抵制浪费的社会风尚。此次跨界合作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销量或声誉,还创造了故宫博物院、公益项目与参观者之间的共同记忆,有助于长期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跨界融合切实增强了参与者的文化获得感与归属感,在为社区治理打开新视角的同时,为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实践平台。

4 结语

在博物馆文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是塑造博物馆战略定位和持续竞争力的必要前提。当前,博物馆已经被纳入广阔的社会生产网络之中,逐渐成为展现本土情怀和世界立场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博物馆文创作为博物馆职责与功能的延伸,同样肩负着取得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文物保护与文创开发平衡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进行转型,始终是新时期文化创意的前进方向。如此一来,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持续良好发展才能创造更多有益社会的能量,在逐步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4):169-176.

[2] 沈辰.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35.

[3] 孔宁.浅析博物馆文创的价值与功能特性[J].中国博物馆,2021(3):59-63.

[4] 郭万超.博物馆文创的市场逻辑及提升路向:对“故宫文创热”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9(9):127-128.

[5] 钱志中.企业家精神的嵌入机理与非营利表演艺术组织生态结构的优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5-34.

[6] 向勇.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审美公赏与创意管理[J].人民论坛,2023(3):105-109.

作者简介:田佳琪(200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转型路径企业家精神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
基于文化驱动特色引领的郑州师范学院转型路径研究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连锁餐饮企业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