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研究*
2024-02-25毕韬韬吴广辉马利娜刘涵玉喻仕瑞
毕韬韬,吴广辉,刘 莉,马利娜,刘涵玉,喻仕瑞
(茅台学院,贵州 仁怀 564500)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 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专业课程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阵地,发挥专业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关键抓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第五点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指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1]。
1 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国家层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高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国家课程思政指导纲要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素质为核心,以人的能力为基础,以人的社会责任为根本。大学学习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如果能融入课程思政,非常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1.2 学校层面
思想是行动的引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由于不同文化和知识的多重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从“单一”走向“多元”。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 如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是我们必须思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发挥“三全育人”途径,更需要教师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重视创新教学方式,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万事万物处于联系之中。 教师是学校中行走的教科书。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 作为教师应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不仅有助于加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整个社会稳定,而且对于提升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 提高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等都有很好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从而也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1.3 课程层面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也是实现国家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从育人目标看,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看,课程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 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
《食品工艺学》是一门涉及很多工艺原理和技术的一门课程, 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应用于食品原料的科学,通过食品加工可以实现提高食品品质、提高食用方便性、提高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性、延长食品的保藏期和提高农副产品价值等作用, 是全国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如果在这门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载体,有效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 不仅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也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效达成课程的育人目标。
1.4 个人层面
从学生层面来看,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一个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元,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学校学到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国家的发展、社会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培养人才,促进人全面发展。
从老师层面来看,当前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与教育加速融合, 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快速演进。 人工智能、家庭教育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冲击“教师”这个职业。 如果我们没有职业危机感, 如果不紧跟国家发展育人, 不紧跟国家需求育才,不注重以身作则,行为师范,不注重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建设,那么终将被时代淘汰。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格局,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教育引导时代新人坚定团结奋斗的自信。
2 课程基本情况剖析
2.1 课程的定位与内容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与主干课程,以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及保藏技术原理为基本内容,研究合理、先进的生产方法及科学的生产工艺。它是实现食品工业化生产合理化、 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掌握食品工艺学所涉及的重要概念、理论基础、食品原料特性、影响产品品质的加工关键操作和典型食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通过食品工艺学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进行食品研发与创新, 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分析和解决食品工艺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茅台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食品工艺学》 课程共计48 学时。 选择的书目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夏文水教授主编的《食品工艺学》。该课程内容共计有八章,包括绪论、食品的脱水、食品的热处理与杀菌、食品冷冻、 食品的腌渍烟熏和发酵保藏、 食品的化学保藏、食品的辐射保藏、食品加工工艺。
2.2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食品工艺学这门课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进行食品研发与创新, 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通过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设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合理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来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2.3 学情分析
这门课程是主要针对茅台学院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课程内容与初步的浅层次认知层面会有比较大的冲突; 第二, 学生们处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年龄阶段,思维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学习驱动力多样化; 第三, 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有待提高;部分学生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重视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基于以上学情分析,通过《食品工艺学》课程为载体,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对于达成课程育人目标有很大帮助。
2.4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意义
食品工业是一个良心行业, 在同学们今后的工作过程中, 还需要很多隐性的东西来支撑他们能可持续地发展,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操守、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3]。 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元素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研究”的实施,及时发展“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研究,对于培养食品类人才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力推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等都能发挥出很重要的作用[4]。
3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3.1 改革探索路径
在进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探索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以“课程思政”为中心的整个课程的改革探索,才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探索路径图见图1。
整体改革路径紧紧围绕课程思政改革为中心,四个方面的抓手有:
(1)注重良好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 还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不是仅仅单纯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而是通过对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 让同学们对于一些事情有多角度、多方面、积极地、理性地看待的思维方式。
(2)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设计挖掘。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 ”就我们的教学现状而言, 有效教学的根本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勇气挑战自我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又有魄力和能力大胆实践创新。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想要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如何有效地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等系列问题[5]。
(3)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发挥。在日常教学当中应经常请学生就近期的所学进行反思,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思考,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同时也可以对授课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反馈。学生通过自我评估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老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有效调整教学活动。
进行课程思政的同时, 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习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重点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一个是对于这段时间的思想动态的简单整理。这样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学习反思,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平时就整理好专业重点知识, 也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动态有一个记录, 有利于整体的课程学习。
(4)注重“课程思政”人文素养的渗透。从广义来说,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 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 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 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6]。
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现在国家提倡的“大思政”,与人文素养密不可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注重国家层面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还会注重一些人文素养的融入, 这样更加有利于工科类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整体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总之,《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 元素的融入整体改革探索路径非常清晰,通过这四个方面为抓手,让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学生的隐性育人作用也更加凸显[7]。
3.2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发现: 同学们在接受思政元素环节授课反应是很好的,不仅乐于接受,有的同学还提出要老师多讲授一些这样的内容。 说明我们挖掘的思政元素让同学们乐于接受, 还能入脑入心,做到了“如盐入水”[8-10]。 在思政元素挖掘的时候,遵循了如下几点:
3.2.1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深挖思政契合点
《食品工艺学》这门课,每一章都有不同程度的需要同学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点。 从内容里面隐藏的思政元素出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深挖思政契合点。 比如,第5 章-食品的腌渍、烟熏和发酵,挖掘的思政元素:不良思想的扩散和渗透是很可怕的,西方势力对我们虎视眈眈, 一直想从很多方面来瓦解我们, 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我们会被带偏、会被同化。 这个是很可怕的,一个民族根本的东西一定不能丢。这个需要我们每个人保持清醒和认识。这样,浅显易懂但是又十分警醒人心的思政元素的融入, 使得我们的同学十分乐于接受,就达到了教书和育人同向同行的目的。
3.2.2 切入点新,深挖原因,让人印象深刻
《食品工艺学》这门课与生活息息相关,围绕一些社会热点和同学们可能在生活中出现的行为问题,设置一些思政元素。 比如,在讲第1 章-绪论,里面有很多食品、食品原料、食品工业等扩展内容。 就联系到社会热点:节约型社会。用数据说明每年全世界造成的食物浪费问题, 引申到我们国家的食物浪费问题,从而提醒大家做到节约、不浪费粮食等。 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 不仅可以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社会热点,而且也明白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更易于同学们接受。
3.2.3 结合人文教育,让工科有人文的味道
在《食品工艺学》课程当中,每个章节内容有基本概念、实际应用等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有的章节内容很难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我们就结合人文教育,深挖其中的课程思政内容。 比如,在讲第4 章-食品冷冻,借助人文文化进行融入。路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只有遇见生活的苦难,才会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获得觉醒。绝大多数人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总有高潮期和低谷期,如果把冷冻比作人的低谷期,运用好低谷期。 这和同学们的人生紧密相联系, 同学们大都是20 岁左右的年纪, 他们对于人生的体会还不多,结合人文学家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同学们在收获课程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生活的真谛。同学们当然是十分乐于接受的。
3.3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课程设计总体框架
对于《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课程设计总体框架, 在认真研读讨论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基础上,结合三大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学习目标(认知类目标、方法类目标、课程思政目标)以及课后研修等主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课程内容之中。 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到了思政元素的渗透,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了良好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4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实践效果
通过三个学期的《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实践教学,同学们课后反应良好,在期末评教时也评分较高。 评语内容详见表1。
表1 学生评语
从评语看出, 同学们对于教学内容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很受用, 并且融入的思政内容, 很受同学欢迎,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4 结语
总之,在国际国内环境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下,不管从国家发展层面, 学校发展层面, 课程改革层面,还是个人发展层面来看,都必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 使得培养的人才能为国家发展、为社会进步尽一份力量。以《食品工艺学》的课程内容为载体,从《食品工艺学》的课程特色出发,加强工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结合“大思政”理念和格局,系统、合理、有效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是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教学路径,有助于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