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层与融合的作业设计中感受音乐
——《童年的音乐》单元作业设计
2024-02-24郑一杰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
郑一杰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
●特色与亮点
本单元作业设计遵循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层次性等原则,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唱童年、创童年和赞童年三个项目,其中唱童年为基础必选项目,创童年和赞童年为可选项目。让学生感知音乐形象,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更全面、深入地体会本单元的音乐风格特点。
①唱童年项目为基础型作业。乐曲欣赏课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所学乐器的音色特点,体会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歌曲演唱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歌曲演唱,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②创童年项目为实践型作业。让学生通过编创旋律、乐器伴奏等形式,对歌曲进行改编,并提倡融合语文、美术等学科进行作品展示。多样式的编创给音乐作业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音乐创新能力。
③赞童年项目为探究型作业。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探寻童年音乐作品,拓展音乐视野,提升音乐素养。
●制作背景
①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优化知识内容;加强课程融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展开作业布置,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②坚持立德树人。本单元作业依据国家“双减”政策以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进行设计,意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珍爱童年的意识,在多种审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体现大单元意识。选取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童年的音乐》单元的学习内容,设置重难点,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方式学习本单元三首歌曲《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1.设计思路
本单元围绕“童年的音乐”选取了三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①《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写的一首交响童话,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创作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易懂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学生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②《白桦林好地方》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使人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
③《红蜻蜓》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境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采用四三拍,全曲只有8小节,上、下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2.内容结构
(1)作业设计目标
①基础型作业目标。通过学唱、体验等方式,感知音乐形象,感受音乐的情绪,体会本单元的音乐风格。
②实践型作业目标。通过参与角色、编创旋律、学科融合等方式,将音乐融入生活、应用于生活;主动探索身边的音乐,体会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展现个性和创意。
③探究型作业目标。探寻表现童年的音乐作品,感悟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引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2)整体框架(如下图)
(3)作业内容
第一课时:童年童话《彼得与狼》。
①悦童年:基础型作业。
通过乐曲欣赏,听辨其中使用的乐器与所展现的音乐角色,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童话的欣赏兴趣。
②创童年:实践型作业。
根据音乐的剧情,分角色编创情景剧,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③赞童年:探究型作业。
展示搜集的交响乐知识,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讲述《彼得与狼》。
设计意图: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延续到课下,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音乐视野。
④作业评价。
在作业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童年生活《白桦林好地方》。
①唱童年:基础型作业。
请你用稳定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通过不同速度的演唱,体会出音乐表达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演唱《白桦林好地方》,感受歌曲描述的美景,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并通过不同速度的演唱,感受音乐要素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
②创童年:实践型作业。
请你用乐器沙锤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使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③赞童年:探究型作业。
请你搜集你的家乡美景图片,并绘制一幅音乐小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延续到课下,让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④作业评价。
第三课时:童年回忆《红蜻蜓》。
①唱童年:基础型作业。
师:一只小小的红蜻蜓勾起了人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现在,让我们跟随美丽的红蜻蜓,飞入那段难忘的童年回忆吧。请你用轻柔、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带来的童年回忆。
设计意图:用轻柔、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让学生在感受歌曲情绪的同时,加深对歌曲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②创童年:实践型作业。
请你根据听到的旋律,在旋律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音符。
设计意图:通过旋律填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旋律的听辨,感受节奏的变化,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
③赞童年:探究型作业。
师:你还知道哪些怀念童年的音乐作品?请结合音乐要素说一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音乐作品表达情感的?搜集资料,并将成果与同学或家人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感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④作业评价。
第四课时:单元质量检测《欢乐童年》。
单元质量检测设置以下三个项目:我的童年我来唱、我的童年我来创、我的童年我来赞。
①我的童年我来唱。
师:同学们,瞧!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白桦林,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②我的童年我来创。
根据给出的节奏编创旋律,完整地唱一唱,或用乐器进行演奏。
③我的童年我来赞。
师:请你搜集更多表现童年的音乐作品,并用自己擅长的表演形式(演唱、演奏等)与同学或家人一起分享。
④单元质量检测评价。
●关键技术处理
①本单元作业主要使用了FL Studio软件的音频编辑功能。通过精确的音频剪辑和混合,将各种声音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同时,利用软件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实现了对音量、均衡器和动态效果的精细调整,使得音乐作品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也具备了高度的技术品质。除了调音,笔者利用软件进行配器,将学生乐曲的旋律与其他乐器和声音进行编排。
②为了实现搜索生成的需求,笔者没有直接使用外部的数据库来生成内容,而是采用本地的GPT模型来进行创作。通过输入问题,GPT能够生成与目标相符的答案文本。
③笔者使用Word进行版面设计,记录创作过程和编写说明;使用PowerPoint进行作业的布置与展示;使用Excel配合微信小程序进行作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幕前幕后
笔者在进行作业设计之前,首先明确了作业的目标:培养音乐兴趣,提升音乐素养,同时保证作业的趣味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另外,笔者还精选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音乐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分类,为后续的作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作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许多挑战:如何将音乐知识以有趣且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何通过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例如,利用音乐制作软件,让学生自己创作简单的乐曲,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注重作业的个性化,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接下来,笔者将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