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是全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
2024-02-23贺喜梅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四力”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课。从“‘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增强“四力”将进一步巩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专业新闻工作者;“四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
穆青曾说,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抓到一点表面现象就进行报道,不可能有深刻的内容;光坐在办公室考虑主题,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情况,经过分析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问题讲深讲透。
新闻工作者的战场,绝非是办公室,而是一个个新闻现场。基层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要抵达这个新闻富矿,就得靠记者的“脚力”。能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评价新闻记者工作作风的重要方面。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回忆,她在撰写《穆青传》期间曾前往兰考采访调研,老百姓提起穆青就像家人一样,关心他的身体和作息。这种根与泥土般交融的感情,正是源自于穆青扎根一线采访调研的经历。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穆青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八进辉县、四赴宁陵、两上红旗渠,和各个地区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正是对老百姓深刻的了解、懂得和挚爱,他才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时代在飞速前进,但穆青的新闻理念永不过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新闻无学”“全民记者”的叫声愈加强烈,甚至出现了“ChatGPT将取代采编人员”的观点。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是核心。在这个宣称“全民记者”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看个热闹”“蹭个热度”,谁会为了还原一个事实而不辞辛苦奔赴现场?谁又会为了寻找一个真相而排除万难多方调研?还要靠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过硬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的采访技能去发掘新闻,还原事实。可以说,“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也印证了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或缺。
张严平在题为《典型报道的采访与写作》的授课中,再三强调采访对于典型报道的至关重要性。她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采写为例,讲述了自己陪邮递员王顺友穿越“生死线”、深度挖掘人物故事的经历。据张严平讲述,马儿驮着她在悬崖边上一个坑一个坑地行走,她感觉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能清楚感到自己的汗在往下滴。到达终点那一刻,她吓得哭了出来。然而,就是那一走,触发了她的灵感,使她全方位感受到了王顺友所处的环境。也是那一走,让她与王顺友产生了共鸣,听到了最朴实生动的话语、捕捉到了最鲜活感人的故事。
这,就是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以生命捍卫新闻价值的印证。经过系统教育和专业训练的新闻工作者,最难得的就是这种坚持到一线眼见为实的执着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也只有真正到达现场才能获取最生动、最鲜活的新闻素材。
以《中国航天报》为例,近年来报社持续加大对调查研究型报道的策划力度,紧跟国家舆论导向策划了“记者走进航天扶贫县”“红色地标·航天印记”“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巡礼”等系列调查研究型报道,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向全国各地发掘新闻,传播航天正能量。此外,报社坚持让新闻工作者走进每一次航天发射现场、走进天南海北的型号试验队,通过不断增强“脚力”壮大舆论阵地。
与此同时,报社在每季度的总编辑提名奖评选中,也特别注重增加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型报道的权重,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淬炼精品的积极性。这也是《中国航天报》作品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新闻奖的秘诀。
二、“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
记者是受众派到新闻现场的眼睛,“眼力”就是新闻工作者观察发现事实的基本功。虽然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功能,但决不能替代专业新闻工作者从社会中发掘好新闻的功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捕捉细节、发现问题、辨识真伪、明辨是非。
“眼力”进一步印证了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首先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如果人人都在传递负面新闻,那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煽动,很可能变得失去理智,产生极端行为,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专业新闻工作者都是系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和正确工作取向,用一双双带有党性原则的眼睛理性客观看待事实,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中抽丝剥茧、发掘出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还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的还原上。
事实上,大部分人看待一件新闻事件,就如同盲人摸象,受意识形态、生存背景和知识水平等的影响,每个人看到的部分和方向也各不相同,即便每个人说的都是事实,也可能是片面的。
场景还原最大的敌人是只知其一、只报其一、合理想象。专业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全面而不是片面、系统而不是零散、运动而不是静止、普遍联系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专业新闻工作者所接受的马克思主義新闻观教育,要求他们必须坚持整体真实原则,不仅要确保个体真实,更要确保所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也是真实的。
在兰考举行的增强“四力”培训班培训期间,学员按照小组进行了采访实践。笔者所在的小组赴兰考对民族乐器产业进行了采访。虽然集体采访的地点一致,接触到的群体一致,但大家观察到、听进去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写出来的作品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有人写乡村振兴战略改变兰考面貌,有人写斫琴师一家三代的故事,有人写“焦桐”与民族乐器产业的故事……但其共同点是,每个人的文章里都有多个被访者,每个人都在尽可能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客观反映兰考如今蓬勃向上的发展面貌。
新华社音视频部编委朱玉在讲课中强调,“眼睛是最重要的采访工具,要能看到人物与环境、看到情感、看到细节、看到所有说不出却觉得到的微妙动作”。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增强“眼力”,通过细节的捕捉和全局的视角,作正面的报道、作客观的报道、作真实的报道,正确主导舆论方向。
三、“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
新华社记者赵超中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立意高人一筹、调研棋高一招、写作浑然一体。其中,立意即“脑力”,决定文章站位格局。
脑力是思考力,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判断价值、确定主题、提炼思想、谋篇布局的能力。从策划到采写再到编辑,“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
脑力首先体现在新闻策划上,包括选题确定、价值判断和方案设计等方面。脑力是内核,思想决定高度。专业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提高理论水平锻造思想力,认识深了,理论学习透了,稿子自然有高度、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大火箭长征五号距遥二发射失利两年多、历经三次艰难归零历程后再一次亮相,引发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世人都将目光投向是否能成功的结局时,中国航天报社编委策划了“五问”系列深度报道——《长五,这两年你经历了什么?》《长五YF-77,如何走出至暗时刻?》《长五团队,是什么支撑你凤凰涅槃?》《长五,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东五平台,为什么说你比肩国际一流?》。尤其是聚焦长征五号火箭的前四篇,经过大量深度调研采访,深度挖掘“至暗时刻”下航天人涅槃重生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不是对航天事业有深刻了解、深厚感情的专业新闻人做不出这样的策划,非在航天新闻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记者写不出这样有灵魂的作品。该系列策划充分展现了航天新闻工作者的“脑力”,也使其中一篇捧得中国新闻奖的桂冠。
脑力其次还体现在新闻写作上。如果说“长五”报道重点体现在新闻策划上,那么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祝融”轧下中国印》则更多体现在记者对于素材的整理、思想的提炼和语言的组织上。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祝融”在距离地面约3.2亿公里外的火星着陆,新闻记者无法到达新闻现场,却可以通过“祝融”的孕育者——航天设计师来“复刻”。记者在经过详细的采访和大量素材的搜集后,确定思想、提炼干货,以“祝融号尽显中国人的浪漫”“‘祝融巡火闯三关”“‘祝融一小步,‘天问一大步”三个部分展开,行文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将一个印着“火”字车标、勇闯“远冷尘”三关巡火、似蝴蝶扑棱着翅膀的“祝融”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变得不再那么“高冷”,人们甚至对祝融有了亲切感。
除了新闻策划和新闻写作,采访过程也非常考验新闻工作者的“脑力”。
张严平在授课中说,采访最累的是脑子,是不断受到启发不断整理的过程,也是内心不断被掏空再丰富的过程。面对一个陌生人,如何走进他的内心、挖掘出其中的新闻富矿?这需要快速的思考力。
新闻发布前的编辑环节,同样考验“脑力”。《中国航天报》近三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编委在后期均对导语、主标题及内文标题、稿件结构以及文字语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让立意更高、表述更清晰、语言更准确生动,为淬炼新闻精品再添一把火。总之,“脑力”之于新闻如同指南针,全程掌舵引航。
四、“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
笔力是表达力,是脚力、眼力、脑力的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既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也是将专业语言转化为社会化表达的能力,更是全媒体时代使用各类创新技术生成新闻产品的能力。好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心,既有赖于好策划、好选题,有赖于深入的现场采访,也有赖于写作、编辑等新闻表达功底。新闻工作者要淬炼笔力,在精到表达中浑然一体,为时代书写大文章。
首先,笔力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快速将采集到的碎片式信息,以生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例如,《长五YF-77,如何走出至暗时刻?》一文中写道:“巨大的长征五号在塔架上静静矗立,媒体架起了摄像机,老百姓等候在电视机前。发动机点火,正常。点火170秒后,4个装有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助推器完成使命,成功分离;346秒时,发动机提前熄火,问题出在一台芯一级上的YF-77发动机。王维彬感觉浑身麻木,‘心像被撞了一下。”整段文字皆是短句子,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却凭借一个个细节将现场串起来,行云流水的文字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万千期待下失败带给航天人何等的重击。设下悬念、引人入胜、勾人心魂。
其次,笔力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语言转化能力。
好的新闻工作者大都是优秀的“翻译家”。例如,《“祝融”轧下中国印》一文中如此描述“祝融”除尘——“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太阳能板采用表面工程技术除尘法,这个技术的关键是超疏基结构,身边的汽车防尘玻璃、防尘贴膜等都是这个原理——类似下雨时荷叶上的水珠,遇风可以很容易滚落”。什么是表面工程技术除尘法?大众不知道。什么是超疏基结构?大众可能也不知道。但是,什么是风吹荷叶、水珠滚落,我们都知道。
再次,笔力还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用各类创新技术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新闻报道的表现力经常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例如H5、思维导图、视频等制作技术,抖音、知乎等平台编辑技术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生产新闻产品时坚持“内容+技术+灵感+美学”,做到镇版与刷屏相结合。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把握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敢于创新表达方式,大胆突破传统新闻生产表现方式,注重交互式传播,甚至可以引入网红主播等。
2020年9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推出了一个真人版“航天小剧场”短视频作品,新媒体编辑部的编辑扮演火箭的各子级、卫星、指挥员,来科普火箭发射流程。视频发出之后,仅原微博播放量就超过2000万,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和广大地方媒体纷纷转发,各中小学师生纷纷模仿,众多大V转评赞,大家纷纷表示,“这波接地气的科普,生动形象、一看就懂”。
如今,中国航天报社已成立了专门的视频部,打造了专业的直播室和发布平台。全媒体时代,媒介形式的多样性给专业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們必须时刻保持求知欲,常学常新、与时俱进,将自己变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新闻人。
综上,脚力是行动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现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是思考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表达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专业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践行“四力”,打造新闻精品,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持续增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贺喜梅,中国航天报社融媒体编辑部副主任(北京 100048)。
编校:张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