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膜原辨证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2024-02-23冯春丽杨瑞宇郭雯钰洁施继玲郭宏煦闵晓雪殷丽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气海淋巴结炎热值

冯春丽 杨瑞宇 郭雯钰洁 施继玲 郭宏煦 闵晓雪 殷丽娟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5~18岁儿童腹痛的一个重要原因[1],发病率高达46.7%[2]。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疼痛或右下腹疼痛,常继发于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之后。目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病史及腹部彩超,而中医证型的可视化诊断却有探讨的空间。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红外辐射成像原理,探查人体表温度分布的一种现代物理检测技术[3],具有非侵袭、安全、可反复检测的优点。红外热像图显示的温度变化与中医“阴阳”“寒热”间的关联性,符合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法学原理,成为诊法可视化的有力延伸。

本课题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膜原学说指导下,将疾病所关联的脏腑体表投影区域,作为红外热成像提取的特征区域,采集并对比膜原辨证的不同证型患儿与健康儿前躯干、上焦、中焦、下焦、胃脘、大腹、肝区、左少腹、右少腹、神阙、气海的红外热值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年龄在5~18岁之间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腹痛患儿邪入膜原组30例,邪伏膜原组30例以及同期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其中邪入膜原组男11例,女19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4岁,平均年龄(8.133±2.66)岁;邪伏膜原组男15例,女15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8岁,平均年龄(10.33±4.32)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5岁,平均年龄(8.66±3.02)岁。各组在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及 《超声医学》[5]进行诊断。①常并发或继发于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②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发热、恶心和呕吐,有时可伴有咽痛、倦怠、便秘或腹泻。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可呈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良好。③超声检查: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3 个或以上的淋巴结显像,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 1 cm,或横径大于 0.5 cm,且纵横径之比大于 2,或淋巴结排列成集簇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在中医膜原学说指导下,参照明代吴有性《瘟疫论》[6]及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7]拟定中医诊断标准。①邪入膜原,热淫三阳(简称邪入膜原组):腹痛时发时止,临床可伴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流涕,或目痛、眉棱骨痛、鼻干不眠,或寒热、咽痛、呕吐而口苦。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或弦,或数。②邪伏膜原,寒湿两滞(简称邪伏膜原组):腹痛反复发作,伴见脘腹胀闷、恶心呕吐、食少纳呆、便溏不爽、形寒肢冷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或濡。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其中之一;③患者符合5岁≤年龄≤18岁;④自愿加入并配合本研究的检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伴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全身性疾病以及精神病的患儿;③伴有其他原发疾病,如阑尾炎及肠痉挛、肠套叠、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等。

1.5 研究方法 实验仪器:红外热诊断系统(厂家: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型号HIR-2000A型,京械注准20152210522);温度分辨率:≤0.05 ℃ ;空间分辨率:正常速度在距摄像头中心 1.5 m处,水平与垂直图像分辨率不大于3 mm。测温范围:0~50 ℃ 。扫描速度:≥ 8帧/秒。

操作环境要求:环境温度范围10~30 ℃;相对湿度范围:不大于70%;大气压力范围:860~1060 hPa;周围无强烈电磁场。

测试方法:受者检扫描前2 h不做激烈运动、不饮水、不服药。扫描前除去所有衣物和饰品,静立10 min以保持心情平静,采用解剖姿势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不紧贴。在扫描过程中受检者按舱内显示屏动画和语音提示完成各采图动作。

1.6 观察指标 参考《中医诊断学》[8]《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9],以同身寸为原则,以前躯干、上焦、中焦、下焦、胃脘、大腹、肝区、左少腹、右少腹、神阙、气海温度为观察指标,分别计算出各区域的热值(用ΔT表示,ΔT=某区域平均温度-躯干平均温度),正数表示热偏离 ,负数表示凉偏离。

2 结果

2.1 前躯干温度比较 三组前躯干温度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邪入膜原组>邪伏膜原组>对照组,邪入膜原组的前躯干温度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伏膜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详见表1。

2.2 三焦、脏腑及腧穴热值比较 邪入膜原组,三焦皆呈热偏离,其中以下焦热偏离最多;大腹、神阙、气海为热偏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伏膜原组,三焦皆呈凉偏离,其中以中、下两焦凉偏离最多;大腹、气海为凉偏离,右少腹为热偏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中焦、下焦、大腹、右少腹、神阙、气海热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三焦、脏腑及腧穴热值ΔT比较表

3 讨论

中医膜原学说溯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义的膜原,即募原,犹幕之在上,联系脏腑,网络经脉,屏障血气,交通三焦,为三焦之门户,是邪气传舍的通路。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隙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隙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肓之体,横隔中焦,夹层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原广阔之谓也。”[10]从现代解剖学上看,附着于骨和肌肉,分隔肌群的筋膜组织,覆盖于骨面、关节及连接骨的纤维结缔组织,衬覆与胸壁、膈面及肺表面的胸膜,覆盖于腹壁、腹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网膜,延续移行的系膜,以及连接相邻脏器的韧带等组织,皆可为谓膜原之“膜”。而这些由“膜”构成的网络间隙即为“原”,体现了膜原的空间内涵。

《素问·举痛论》中的“小肠募原”,是最早描述的覆盖于小肠之外的膜状网络空间。本研究所关注的肠系膜及其相关空间结构可归属于“小肠膜原”范畴。古代文献中无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名,因其常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故归于“腹痛”探讨,如《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11]

小儿秉少阳春升之气,相火易动。邪气所来,易于热化。经膜原门户,传舍少阳三焦,留着于小肠膜原,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其热淫于太阳,则见头项痛、腰痛如折;热淫于阳明,则见目痛、眉棱骨痛、鼻干;热淫于少阳,则见胁痛、寒热、呕而口苦。在红外热成像上,邪入膜原组患儿呈现前躯干温度最高,三焦热偏离。大腹、气海区域热值显著高于健康组及邪伏膜原组,提示小肠膜原热偏离。

病程日久,邪气伏匿,气血稽留,暗耗正气,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不荣不温则痛。或膜原不畅,津液输布失司,寒湿内生,血气稽留,宿昔而成积,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中载:“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11]故在红外热成像上,邪伏膜原组患儿呈三焦凉偏离,以中、下焦最显著,大腹、气海区域热值显著低于健康组及邪入膜原组,而右下腹呈现热偏离趋势,体现了邪伏日久,虚实相间,寒热错杂的疾病复杂性。

由此可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膜原辨证的红外热像特征描述与三焦、大腹、右少腹、神阙、气海热值关系密切,能引导我们一窥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病理变化中“小肠募原”的究竟。膜原三焦门户,是津液输布之通道,亦是邪气传舍之道路,三焦的寒热偏离,能提示邪气传舍对脏腑机体的虚实寒热变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沿肠系膜动脉及动脉弓分布,以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4]。临床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常在脐周或回盲部探及肿大的淋巴结。大腹是西医学小肠的体表投影区,从膜原学说来讲,是中医小肠膜原功能所主区域。左右少腹是大肠投影区,而右少腹更能表示回盲部的体表投影。大腹、右少腹热值在小肠膜原的寒热病理提示上是较为灵敏的。气海别名脖胦,属于任脉,与膜原关系密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盲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12]本研究显示,气海热值也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膜原辨证中的灵敏指标。因此,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能较为客观的为膜原辨证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提供了可视化、量化诊断依据。

猜你喜欢

气海淋巴结炎热值
CFB锅炉燃用高热值动力煤的问题和对策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基于Python编程对我国生活垃圾热值的分析与预测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煤粉添加比例对竹炭及煤粉混合物热值的影响
建筑材料燃烧热值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