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挫折教育 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
2024-02-23李小雨凌淑珍
李小雨 凌淑珍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小学生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挫折时,更容易出现失落、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小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切实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困难。
一、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学校生源情况较为复杂,学生教育问题也日渐增多。其中,小学生较易产生挫折感,主要原因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居所,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婚变、父母与长辈的矛盾等都会使小学生产生挫折感;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成绩不佳、同学交往不顺、老师的批评等都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社会方面,主要为网络不当言论、周围大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导致的挫折感。
作为教师,要敢于正视,认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挫折的客观性,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正视挫折,提高他们的耐挫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把困难当作机遇》一文中指出,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看到挑战的一面,看不到机遇,被困难吓倒,止步不前;另一种是既看到挑战,更看到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克难攻坚,奋勇向前。因此,教师要以挫折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抗挫折,走出逆境,促使学生的心智和意志力得到提升。
二、强化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心理挫折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心理受挫。小学阶段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路径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引导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坦然接受,冷静分析,把困难当作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努力克服困难,改变困境。面对学习的挫败感,要从自身找原因,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逆境成长的案例和身边典型人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可以磨炼意志,应当鼓起勇气战胜困难、突破自我。
学校要延伸思政课堂,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同伴互助和社会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耐挫折能力。通过阅读打卡、体操比赛、劳动实践、挫折训练营、社区小主人、亲子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法制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在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同时,学校要切实加强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强化课程育人的导向,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加强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以法律为准绳,避免在过激情绪下出现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学校还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全课程思政育人有助于让学生在抗挫折的经历中,认识自己,珍爱生命,以乐观开朗的情绪对待困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父母,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待挫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否定,激励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良好的家风、校风和学风,有利于小学生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正视挫折,理解挫折,树立对抗挫折的意识,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用合理、合情、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