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上)
2024-02-23冯大诚
冯大诚
化学元素的名称是近代和现代科学的产物。一般来说,化学元素的发现者会为其命名,化学元素的拉丁名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确定,其中文名称由中国学者陆续从外语中翻译而来,所以有的元素有過多种中文名称。现在,这些化学元素的通用中文名称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部分化学元素中文名称背后的那些趣事。
第1号元素是氢,元素符号H,拉丁名Hydrogenium, 英文名Hydrogen。拉丁名本义是“生成水”,即氢气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不过,我国学者在翻译的时候,既没有采用音译法,也没有采用直译法,而是根据氢元素的单质氢气的性质,将其命名为“輕”。后来,根据“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的元素名称,汉字都用气字头”的规则,重新造了一个“氫”字,后简化为“氢”。
一般来说,一个元素只用一个名称,其同位素不再另命名,可氢元素是个例外。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各有其名:不含中子的同位素氢,拉丁名为Protium,中文名为氕(piē);含有一个中子的同位素氢,拉丁名为Deuterium,中文名为氘(dāo),又称重氢;含有两个中子的同位素氢,拉丁名为Tritium,中文名为氚(chuān),又称超重氢。氕、氘、氚这三个字的发音既照顾到汉字的字形,又考虑到拉丁文的读音,看来,前辈学者为它们的命名确实动了一番脑筋。
第2号元素是氦,稀有气体,元素符号He,拉丁名Helium,英文名Helium,命名来自希腊语Helios(“太阳”之意)。
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P.J.C.让桑、英国天文学家J.N.洛基尔在观察日全食的光谱时,发现了一条黄色的谱线,相当于它对应着一种未知的新元素。当时,他们认为这种元素只有太阳上才有,所以为其命名Helium。直到1895年,英国化学家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用硫酸处理沥青铀矿时,产生了一种不活泼的气体,后用光谱鉴定其为氦,才证实了地球上也有这种元素。氦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其主要用途是浮升气体、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等。
历史上,Helium的中文名曾被翻译成氜(rì),这显然是一种意译,现在已经没有人用这个名称了。
第4号元素铍,元素符号Be,拉丁名Beryllium,因从绿柱石(Beryl)中发现而得名。我国学者翻译时采用了音译法,将其命名为铍(pí)。不过,铍不是新造字,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一种叫铍的兵器,形如长矛。《鱄设诸刺吴王》一文中写道:“鱄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刺王,铍交于胸,遂弑王。”吴国公子光借宴请之名欲刺杀吴王僚。当日,鱄设诸悄悄将剑放在鱼肚里,抽剑刺吴王的同时,他也被武士用铍刺进胸膛而亡。
除了读pí,铍还可读pī,指中医用的长针,也称铍针。铍针两面有刃,可用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第7号元素是氮,元素符号N,拉丁名Nitrogenium,英文名Nitrogen,本义是“硝之源”。早期我国学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取其“硝”的意思,也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把它翻译成“淡”,可能是因为氮的性质很稳定,无色、无味,不支持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似乎冲淡了空气中的氧气。后将“淡”改为“氮”。
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氮肥和各种复合肥料的主要组分,是动植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成分,故也被称为“生命元素”。氮在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电子工业、食品工业、金属冶炼及加工等工业中用途十分广泛。
氮气虽然无味无毒,但对在高压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而言,氮气充满了危险。潜水时,由于氧气不断在潜水员体内消耗,所以不会在体内聚积,但溶于血和组织中的其他气体(主要是氮气)就可能聚积。当潜水员回到地面时,会因为空气压力降低过快而导致氮气形成气泡,进而在血管内外和其他组织中引起阻塞、挤压等。这种病被称为减压病。减压病的常见症状有皮肤瘙痒、肌肉关节疼痛、胸闷、恶心,严重时会致人休克,甚至死亡。同样地,为了预防出舱活动等低压暴露引起的减压病,航天员也会通过吸氧排氮来降低出舱期间机体组织氮气过饱和水平,以减少体内氮气气泡的形成,预防减压病的发生。
第10号元素氖,元素符号Ne,拉丁名Neonum,英文名Neon。我国学者采用音译法为其命名,最初被译成氝,后统一为氖。
1898年6月,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在蒸发液态氩时,收集了最先逸出的气体,用光谱分析法发现了比氩轻的氖。由于氖被电子激发时能发出特殊辉光,因此被确认为是一种新元素,并被命名为Neon,意思是“新的”。
通电时,氖能放出橘红色辉光,加入一些汞蒸气后,又可以发射出蓝光,所以氖被广泛用来制造霓虹灯、信号灯、荧光灯、气体导电灯和高电压测试仪。另外,氖还大量用于高能物理研究,如使用氖充满火花室来探测微粒的行径。液体氖还可以用于制作制冷剂。
第14号元素硅,元素符号Si,拉丁名Silicium,英文名Silicon。对于Silicon,我国学者最开始有两种翻译:一是硅,二是矽。
硅算一个翻新字,由“圭”字和石字旁组成;矽,则由音译而来。不过,矽的读音很容易和化学元素锡、硒混淆,所以1953年,中国科学院宣布Silicon的中文译名为硅。
但在某些领域,人们还是习惯用矽。比如在煤炭行业,根据二氧化硅含量的不同,粉尘可分为矽尘、煤矽混合尘和煤尘。煤矿工人经常接触矽尘,易发生矽肺;经常接触煤矽混合尘和煤尘,易发生煤矽肺和煤肺。煤矿工人因长期吸入上述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病变被统称为煤工肺(也称矽肺病),煤工肺会严重破坏人体肺结构,导致明显的肺功能损伤。为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包括煤工肺等职业病危害,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需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以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如果员工确诊患了煤工肺,需将其调离工作岗位。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