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读后续写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文本解读实践*

2024-02-22商三英王佳欣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旨文本文章

◎ 商三英 王佳欣

一、学生读后续写常见问题

读后续写作为新型的考试题型,一直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读后续写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在读后续写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笔者曾对区域统考中学生的读后续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错误均与文本解读有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线和情感线把握不准

学生在对原文进行解读时,未能很好地把握故事的情节线和人物的情感线。故事的情节往往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能很好地根据情节中的场景变化或者事件的发展梳理故事的情节线。有的学生不能抓住故事的主线,过多地关注无关紧要的细节,从而偏离了故事发展的合理的方向,导致后面的续写情节混乱,逻辑不清。不能把握情节线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法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有的故事人物较多,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学生未能辨别哪些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于是在后面的续写中错把次要人物当成主要人物。而人物的情感线是和情节线交织在一起的,人物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会发生变化。学生若不能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和重要人物,也就无法捕捉人物情感的变化,不能很好地描述人物在不同的事件中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二)人物情绪和性格分析不到位

学生在阅读原文时未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不能从字里行间推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至于在后面的续写中出现人物性格大反转的现象。原本性格沉稳不善言辞的人物形象在续写中变得冲动、健谈;原文中慷慨大方的人物形象在续写中变得自私小气等现象不断地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三)场景和环境描写不恰当

学生未能很好地通过场景或者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绪,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的学生生硬地搬用经典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但因为使用不当没能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故事中常常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在续写中应该加以利用,而学生不能理解特定场景中物件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利用特殊的物件来讲述故事。

(四)故事主旨理解有偏差

学生在阅读原文时不能捕捉到文章的关键信息,未能抓住故事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对故事主旨的理解有偏差,以致在续写部分偏离了故事的主线,最后呈现的故事完全背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续写不合乎逻辑,没能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阅读文本解读,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练习中的叙事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设计合理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探索故事的主旨意义,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等,为续写做好铺垫,扎实提高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

二、读后续写能力和文本解读

读后续写主要聚焦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把握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的能力,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对语篇结构的把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

从试题结构看,读后续写评价的是书面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试题的阅卷要点看,读后续写更加明确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指向,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吻合。读后续写要测试的语言能力就是基于语言表意功能的书面语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读后续写既考查学生写的能力,也考查学生读的能力。学生在续写之前需要充分地理解所给的原文材料,把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文章的写作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之后的续写中与原文保持逻辑、语言和主旨等方面的一致。

三、指向读后续写能力培养的文本解读实践

本课例语篇选自译林版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Extended reading板块。该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话题是“帮助他人”,Extended reading 板块的语篇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腿部残疾的男主人公Tom 在雨夜驾车突遇爆胎,得到盲人老爷爷及其孙女的帮助后改变了消极的人生态度并传递爱心的故事。该语篇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使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适合进行读后续写能力的培养。本课例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了解故事的背景入手,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推断人物性格,熟悉故事类文章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

(一)梳理基本要素,初步理解故事

故事类文章属于记叙文的文体,其基本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基本要素,初步理解故事的整体框架。在探讨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包括人物的相貌、年龄、职业或者其他的身体特征,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搜集这些基本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人物的初步印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很重要,因为这些背景信息能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者构建故事之初的写作意图。[3]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故事,也可以通过视频、文字等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用1—2 句话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师也可以提供语言支架。

教师呈现表1 并问学生:Who are involved in this stor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 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文章可以发现故事的主要人物有Tom, an old man and his granddaughter,并通过仔细阅读了解到Tom 是个腿部有残疾的人,老人是盲人。接着教师继续追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要求学生简要描述。之后,教师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提供了语言支架。

表1 故事的基本要素

通过整合故事的基本要素,提炼本语篇人物、时间、地点及主要情节等基本信息,了解语篇类型,为深入学习语篇奠定基础。在梳理基本要素的时候,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去关注具体信息,例如,人物的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等,希望学生能更多地获取细节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理清文本结构才能正确把握各种信息和观点之间的关联[2]。在主要情节部分,要求学生所填的信息是故事的关键信息,是文本解读的主要任务。

(二)概括段落大意,理清两条线

叙事类文章展开方式往往通过“两条线”展开,一是情节线,二是人物感情线。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故事的情节线。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4]在每一个事件阶段人物的情绪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物情绪的变化就是故事感情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两条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划分不同的部分,根据故事的场景或者不同的事件划分不同的部分,并要求学生归纳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推断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中的情绪变化。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将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情感展示出来,用可视化的方式使故事的发展变得清晰明了。学生在梳理两条线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故事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

在本课例中,教师根据故事的发展将文章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代表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段落大意,从而梳理出主人公Tom 在路上遭遇爆胎、受到老人及其孙女的帮助、被告知传递爱心到最后心态发生改变的过程。最后教师引导学思考:接下来他会做什么?学生很容易想象出故事的结局:Tom 决定传递这份爱心(见图1)。在完成了段落大意后,教师进一步为每一部分设计了小标题供学生选择(见图2)。

图1 故事情节线

图2 故事小标题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着重带领学生梳理故事的情节,为了更加深入文本,教师引导学生以总结主旨大意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变化及走向,了解该语篇结构特点。图片和图示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设计了小标题供学生选择,小标题语言简练 ,生动地指示了故事的发展。以选择合适标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熟知标题特点,整合相关语言知识,加深语篇理解。

通过应用热氮吹硫新工艺,吹硫、钝化交叉进行,在钝化后期使克劳斯尾气直接进入尾气焚烧炉,区别于常规热氮吹硫工艺,钝化后期三级硫冷凝器出口过程气切入急冷塔,经碱液吸收后,再切入尾气焚烧炉,钝化过程将持续消耗碱液,产生废水。本次热氮吹硫作业未消耗碱液、未产生废水,排放烟气中SO2质量浓度满足环保控制指标要求,完成了克劳斯系统停工吹硫作业。停工后,重点设备开盖检查,容器内无固体硫磺,未发生自燃现象。装置开工后,克劳斯系统和加氢系统均运行平稳,各反应器床层温度分布均匀,排放烟气中SO2质量浓度约250 mg/m3。

在梳理了情节线后,教师询问学生如下问题。

1. How did Tom feel when driving home ?

2. 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om’s feelings?

3. What rhetorical devices are used in describing the environment?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第一段Tom的动作描写“Tom strained his eyes and looked out into the coal-black night,struggling desperately to keep his car on the road”可以知道,Tom 当时遭遇爆胎后是绝望的、着急的。接着教师追问第二个问题,并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关于大雨的环境描写:The rain was coming down so hard that each drop seemed to explode as it hit the roof of the car. The rain beat down continuously,it was completely dark outside.The rain was still pounding on the roof of the car and he felt as if he had been trapped inside a drum。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技巧: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explode”和“as if he had been trapped inside a drum”,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用了夸张、暗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Tom 在暴雨中的境况。接着,教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于天气的描写语句。当他看到希望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The rain seemed to have eased a little and in the distance a light twinkled in the blackness。当车子修好后的雨是这样的:The rain was now only a light mist, revealing the road ahead。文中关于“雨”的描写象征着Tom在整个事件中心情的变化。教师将图示和心情描写连接起来,展示主人公的心情变化,然后询问学生:What will happen next?学生回答:The sun smiled,lighting the road ahead。

本段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描写人物心情的。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挖掘本语篇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写作特点,并运用了夸张、比喻、象征等修饰手法。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赏析文章语言风格,学习运用本语篇写作手法,最终提升及完善读后续写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聚焦语言和动作,推断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在读后续写的协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情绪会随着不同的境况发生变化,但人物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有的人物性格开朗、善于表达;有的人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的人物自信,有的自卑;有的果敢,有的胆怯。不管性格如何,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要与原文保持一致,才能达到协同的效果。人物的性格往往体现在他的动作和语言中,即人物的言行举止要与他们的性格特征相吻合[1]。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文字,通过文字描述推断人物性格,为后面的续写做好铺垫。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人物语言、动作等表达特点,推断人物性格特征,继而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为探索本语篇主题意义搭筑桥梁。

(四)多维度思考问题,探索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要通过故事表达的主题意义,是作者希望通过故事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5]文章主旨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才能感悟出来。有时候故事的主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价值观融合在一个故事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探索主题意义。

在讨论完人物性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Why did the old man want Tom to continue the chain of kindness? 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跳出文章的文本信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以下是学生的答案。

The blind man also received help from others before,and people’s selfless behaviour inspired him to show his love and to those in need.

The blind man thought everyone deserves owning and conveying kindness regardless of his or her physical conditions .

The blind man wanted Tom to perceive more warmth and inner satisfaction by giving kindness to others.

通过设置此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本语篇主旨要义“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其思维维度并激发其深度思考,助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读写评相结合,运用写作技巧

读后续写中的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可以模仿读后续写的出题思路,提供一定的背景或者首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续写。王初明认为,语言的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就是一种协同效应。[6]因此,学生续写的内容应与前文协同,逻辑清晰,人物生动,主旨明确,能有效地运用原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学生写完之后要依据评价标准从内容、逻辑和语言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见表2)和同伴评价。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后续写的要求,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的读后续写与原文的连贯和融合程度。[7]

表2 写作评价表

在本课例中,教师设计了如下写作任务。

Please complete this short story, and show how Tom continued the chain of kindness.

One day, Tom wa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saw an old woman was waiting in a queue to check 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板块引导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要求清晰,在理解及深化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清晰地进行自主表达。并通过自我评价表核对审查本节课所学,善用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段,最终升华主题意义,学会传递善意,践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使得此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后续写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主旨文本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主旨演讲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平淡真实显主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