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2-22周方耘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术馆场馆美术

◎ 周方耘

虽然近年来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依然存在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区域中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学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距。如何通过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学校艺术课程;如何打造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平台,增强艺术学习的参与度和深度;如何与当地文化场馆建立联系,实现优质校外艺术资源共享;如何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美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这些成为新时代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需突破的难点问题,也促使美术教学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美育资源,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改进教与学方式,以达到面向每一位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笔者作为区域小学学段综改项目“家校社共育3+3”计划之艺术计划的牵头人,带领区域小学美术教研团队对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外文化场馆在社会教育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博物馆教育,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融入中小学教学计划。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潮。目前,上海有各类博物馆和美术馆100 多家,近年来上海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始利用本地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的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但是在收集信息时,笔者发现从应用资源的类型上来看,目前的经验比较多的是学校利用周边博物馆、美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比较少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城市公共空间合作的相关案例;从资源与学校美术教学的融合度来看,多为教学内容的整合,应用策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考较少;从双向合作的深度来看,缺少区级层面统一规划的组织架构、协同机制、模式和策略。

上海市长宁区的公共文化场馆中有着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以及开放的美术教育平台。近年来,区政府致力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文化场馆加大了投入保障力度,很多公共文化场馆推出了针对少年儿童的服务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美育课堂向公共文化场馆延伸,促进教育、文化的融合,对满足学校美育工作的需要大有裨益。

二、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的类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社区文化中心等。

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界定,公共文化场馆包括美术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民俗文化中心、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城市公共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区域公共文化场馆有:刘海粟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等大型文化场馆;愚园路艺术生活街区、新华路历史风貌街区、武夷路历史风貌街区等优秀的历史建筑;西郊农民画、海派面塑、海派撕纸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 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 个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和22 个城市公共空间等。同时,长宁区也在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能级提升,搭建“文化云”平台,通过在线阅读、在线欣赏等活动构建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项目,这些数字化资源也可以作为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的一部分。

三、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的发掘

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并不能完全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由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到学校美术教学资源必须经过一个筛选的过程,需要对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进行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利用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对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文献调查。第二,根据所查找的资料,进行实地调查,这个方法最为有效。第三,采访区域文化中心管理人员、场馆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了解场馆和社区的情况。这样可以收集到原始的、田野的数据和资源。

在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中,我们首先会发掘该社区的博物馆或美术馆资源,因为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有真实的展品、丰富的活动,以及有情景感的场地,学校可以和场馆合作,共同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定期到场馆参观、学习。其次,我们还会发掘历史文化与历史建筑资源,因为历史文化资源一般都是该社区的特色文化载体,具有地方代表性,而历史建筑往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这些资源能唤起学生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再次,我们会发掘社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往往反映了区域的风俗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理解美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又有着精湛的技艺,令学生赞叹。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掘区域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节日、地方风俗、社区居民熟悉的社区景观、生活空间,这些都是社区独特的资源。

四、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应用策略

(一)场馆资源融入学校美术教学的“三结合思路”

“三结合思路”指从育人价值、审美经历、学习情境三个维度寻找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美术教学的结合点。所共有的育人价值包含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审美经历包含了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所经历的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学习情境是指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中可以提供的,学生开展美术学习所需要的文化情境、社会情境和问题情境等。

三个结合点形成了美术教学设计的指向,根据学情和资源特点,灵活地落实在日常美术教学、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美术校本课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设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资料收集、实践体验、美术创作、校园美术馆策展等具有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不同实践样态的学习路径,将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中。

(二)“四类资源”与学校美术教学的结合点

1. 美术馆资源与美术教学结合

美术馆中蕴藏着丰富的展品。来到美术馆,伫立阅读展览前言、仔细观摩艺术展品,专注聆听艺术导览……这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学生能够沉浸式地欣赏美术作品,与艺术原作面对面,获得“原汁原味”的美感体验。对美术馆资源可以从美术馆的建筑造型、建设背景、常设展和临时特展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寻找与学校美术教学的结合点(见表1)。

表1 美术馆资源和美术教学的结合点

2. 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与美术教学结合

优秀历史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历史、品味文化,通过发现建筑之美进而发现社区、城市之美,激发其对自己生活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可以从建筑的历史渊源、外观特点、文化内涵和设计师的背景、风格与创作灵感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寻找与学校美术教学的结合点(见表2)。

表2 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和美术教学的结合点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美术教学结合

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之间流动的见证,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从其门类、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寻找与学校美术教学的结合点(见表3)。

表3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美术教学的结合点

4. 城市公共空间资源与美术教学结合

随着上海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现在的城市空间设计,更注重其美感、内涵与功能并重。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为街道增加艺术气息,公共设施的艺术化设计展现了设计改变生活的力量;城市社区的整体性规划体现艺术性与功能性完美结合的巧思。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以从空间改造的艺术性、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和与生活需求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寻找与学校美术教学的结合点(见表4)。

表4 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和美术教学的结合点

(三)场馆资源与学校美术教学结合的“四种途径”

1.与美术教材整合,进行校本化实施

遴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美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部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欣赏·评述”艺术实践中,美术馆中展出的作品,可以融入教学内容进行随堂欣赏、专题欣赏或现场欣赏,激发学生关注作品题材、分析作品形式、探究作品内涵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在“造型·表现”艺术实践中,历史建筑资源可以作为表现对象开展写生、制作、摄影或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的美感,体会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在“设计·应用”艺术实践中,非物质遗产文化项目内容可以对接教材中的民间美术内容,帮助学生获得乡土情怀,认同自己的文化,进而达到自觉传承本地区的优秀文化的目的;也可以用多种美术表现手法结合民间美术中的传统元素进行再创作,使民间美术焕发新生。在“综合·探索”艺术实践中,场馆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民俗事件可以作为人文故事,构思创作绘本或定格动画等,对建筑元素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造,用手绘草图等形式呈现自己的改进想法,树立服务社区和社会的意识。

2.与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开展跨学科学习

以区内艺术馆、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街区为点位,结合在地资源,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设计好主题和具体的研学方案,开展研学微旅行活动。教师需提前设计好研学任务单,设计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展开观察、感知、表现、探究和体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发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研学旅行中感受家乡美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探究美术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获得情感和价值体验。

3.创建校园美术馆,开展浸入式美术教学

校园美术馆并非传统美术馆,并不需要太大面积的场地,一间教室、一堵墙面甚至校园内一个拐角空间就可以作为基础学习场地,满足美术作品“常展”的场所要求。校园美术馆并非只是简单地展演或陈列一些师生艺术作品,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创造力,进行浸入式的美术学习。由学生作为策展的主体,主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策划展示或展览的主题,从策展人的视角理解主题的意义,诠释自己的情感、想象和理解。学校与美术馆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的需求与艺术馆的策展资源进行联系,将其换成校园美术馆的策划内容。

4.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美术教学

学校还应积极搭建数字化、信息化的艺术课程学习平台,如充分利用区数字基座的“七彩任务”“打卡”“低代码编程”等场景和功能,开展自主学习和评价,借助数字技术记录学生学习的经历。学生可借助学习单在网络上收集关于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的信息,开展自主学习;可以与区域公共文化场馆合作,借助网络技术,开启远程教学;可以对博物馆与美术馆的网络版展馆进行浏览,了解展品的详细信息、高清图片,以及重要艺术品的介绍短片等;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开展网络直播课或录播课,学生通过网络在学校或家里就可以进行学习。

(四)场馆资源与学校美术教学结合的“四个步骤”

利用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开展美术学习,大致要经历“分析选择→整合融入→设计实施→展示评价”四个阶段,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利用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开展美术教学的“四个步骤”

五、成效与反思

(一)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多元

“三四四四”策略,整体化、系统化、多维度地呈现了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融入学校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路径,使学校在应用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时更具有操作性,优化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路径。教师从更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升到以美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美术教育的意义。能看到美术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生活、时代的联系,利用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创设多感官、沉浸式的具身学习环境,丰富了美术学习的手段和方式,延展了美术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二)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

将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之后,美术学习从课堂延展到了社会生活,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研学微旅行、校园美术馆、线上学习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深入地理解“美存在于生活中”“设计服务于生活并改善我们的生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等观念,促进了学科思想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提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项目研究与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方向深度融合,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成果在全区小学美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好地推动了小学“家校社共育艺术计划”的实施。近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催生了区校两级特色项目的形成。区域文教融合项目“生肖画展”已形成可持续品牌,“西郊农民画展”形成的组织结构与实施路径为今后的文教融合提供了思路,“新苑美术馆”“非遗线上教学工作室”和“元宇宙美术馆”等馆校合作项目也正不断地生长,营造了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

猜你喜欢

美术馆场馆美术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去美术馆游荡
创意美术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