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苏城里烟火情

2024-02-22李庆林

阅读时代 2024年2期
关键词:范小青胡敏德里

李庆林

苏州籍作家范小青在《家在古城》一书最后说:“姑苏古城是永远写不完的。”她带着任务写完了这本书,也带着满腔温情和友善挚爱深入苏州旧城区的各个小巷小弄,细品姑苏古城极富特色的旧时建筑,重温姑苏城里浓郁的烟火人情。

这不只是一本记录古城改造变迁的书,更是一段有关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记忆。书中史料翔实地勾勒出中国现代城市老街巷的变迁史,关乎其历史、人文、建筑、心灵和坊间烟火气息,也与东方美学的深邃空间细密接壤,以报告文学样式为古城今后的改造更新与文化传承提供了难得的“人文索引”和“文本图卷”。

苏州,一座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溫婉柔情间渗透着浓烈的烟火人情。一座姑苏古城,说不尽的万语千言,道不完的万世沧桑。她保留完好的旧时建筑、她小巷小弄的烟火美食、她袅娜纤细的小桥流水、她如水荡漾的评弹说唱……无不令人陶醉和享受。皆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唯美诗篇。

街巷特色是姑苏老城的灵魂,默默见证了古城的发展历史。诚如范小青女士的一句感慨:“只有巷子的苏州,才是真正的苏州模样,才是独一无二的苏州模样。”她在书中写道:“有人说,苏州街巷多,随便哪个隐秘角落里,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苏州名人多,随意走走看看,到处可见名人故居。也有人说,苏州的每一块砖瓦,都浸透了文明的雨水,苏州的每一座桥梁,也都承担着过去与未来的沟通。类似这样的说法很多,带着对苏州的了解、敬畏和爱,真的不夸张。”

全书大致35万字,分为《家在古城》《前世今生》和《姑苏图卷》三个篇章。作家范小青从阔别54年的同德里开始,从五卅路开始,双脚丈量姑苏古城,涉及临顿路、北寺塔、瓣莲巷、大石头巷、状元府、状元博物馆、平江路、山塘街、拙政园等处,探寻了潘宅等名人故居,与古城老居民们打成一片,翔实记述了古城民生改善、老宅修缮和整体风貌等方面内容,是古城大事记,是古城叙事诗,更是古城风情画。梳理近十多年来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与改造更新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探讨古城发展方向提供人文思考或文本资料,正是她写作此书的任务和目的。

范小青在2019年看到电视剧《都挺好》时,意外看到了她家老屋的全貌,甚是欣喜。这便是她54年后重返同德里故地的缘起。书中《从同德里出发》一文中,她想起儿时与她同住五卅路同德里6号门洞的发小胡敏,便只身前往,回到这处“民国石库门建筑群”。她没能见到仍居住于此的胡敏,勾连她回忆的小学同学许小进、周小波,而是见到了同德里8号的徐阿姨。听着对方的苏州腔调与口音,她大为欢喜。也因为《都挺好》之故,同德里成了网红打卡点。文中有这么一段:“(同德里)7号,也就是《都挺好》里苏明玉的原生家庭,我这样说,是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边界,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的概念。我是故意的……不巧的是,7号的门,也未曾敲开,苏明玉已经不在她小的时候了……”

文艺气息扑面而来的同时,我从这段文字里领略到淡淡的伤感。范小青想到儿时同学周小波时,忆及她当年嫁到了太仓农村,感叹往事湮没了一些记忆,她本人也是湮没中的一部分。就是这处承载范小青诸多儿时记忆的同德里,全长不过250米,宽2米。如今熙来攘往,门庭若市,用老苏州话说:“这么多人轰过来,吓煞人哉。”这篇文字的末尾,范小青说:“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这是子城的定力吗?是这个位置上曾经的过往的历史的重量平定着后来的轻浅和浮躁吗?”同德里也是苏州老宅建筑的特色浓缩: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它们统一于粉墙黛瓦、临街枕河的总体风貌……

细读“苏派掌门人”范小青的《家在古城》,委实恍若置身于姑苏城里,韵味十足,烟火人情若在身边。由此想到范小青曾有一段令我难忘的话:“苏州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时时处处,都在启示你,给你灵感,于是,我终于迷失在这里,走不出去了。”

(源自《苏州广播电视报》)

责编:潘茜

猜你喜欢

范小青胡敏德里
心似彩云归
加油,中国
穿梭德里新德里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文体·风格·现代性
重视平面几何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范小青的排比句
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描写当代世情
范小青地域文化小说研究综述
铁氧化物-胡敏酸复合物对磷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