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02-22胡信布杨雨欣

行政与法 2024年2期
关键词:组态公众条件

胡信布 杨雨欣

摘      要: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及其危害程度与社会环境、人的行为及认知息息相关,明晰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核心要素有利于为日后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指明方向。基于TOE分析框架,提取技术、组织、环境因素3个维度6个指标作为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条件变量,通过32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不同类型组合间的整体效应,并寻找出可行途径。研究发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中并不存在单一的必要条件,各要素间联动匹配,共同发挥作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要素间可相互弥补、破除制约,一些要素的存在能够弥补其他客观条件的缺失;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中组织条件是唯一能够以自身要素独立解释的路径。因此,在现今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背景下,应注重应急要素协调匹配、应急技术精准优化、政府素养开发培育,最终赋能公众应急能力提升,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发展保驾护航。

关  键  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应急能力;影响因素;fsQCA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2-0077-14

一、引言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郑州7·20特大暴雨、长沙自建房倒塌、持续3年之久的公共卫生事件等给人们带来了严重损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公共安全等问题有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据史料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被埋压群众63万,其中有80%即48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获救;2008年汶川大地震被救出8.7万人,其中7万人是自救互救。足见提高公众应急能力的重要性。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公众应急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伴随我国信息化、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大数据、网络基础设施等技术条件推动应急信息资源快速共享;政务信息公开等应急机制与政策体制不断完善,促使社会公众危机事后学习能力提升,从危机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筑牢应急资源保障助力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有序推进,其中公众受教育环境也对应急素养起着关键作用。笔者基于TOE框架选取6个条件变量,对2021-2022年32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案例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技术、组织、环境因素对公众应急能力的联动效应及路径组合选择,探索出适应于我国国情与国民特性的应急能力提升方案,切实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构建起现代化全民应急防控体系。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已有的相关文献对公众应急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张文娟等认为公众应急能力是个体在应急情景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有效应对事件的综合素质,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行为表现。薛澜等将公众应急能力定义为公众通过日常知识经验积累、参加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訓等途径所具备的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反映了公众整体应急水平。王兴平提出公众应急能力是社会公众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及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等方式,所具备的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公众应急能力”的定义大多从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情况、发生时处置行为以及发生后学习效果进行阐释,研究过程多为定性和经验上的探讨,虽然也有个别文献从个体特征、突发事件经历、应急准备行为等方面进行公众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但侧重于个体角度,也未涉及大数据时代下技术因素、环境因素与组织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许赞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公众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但未与实际事例相联系,只进行了理论探索。总体来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公众应急能力的提升路径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模式,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因素并寻觅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急能力优化组合。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涉及应急能力提升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已较为完善。一是科学技术方面。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应急管理也逐渐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有助于政府吸取和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数据,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政府通过数据流、数据集合的可视化、实时化回应公众信息诉求,合理、合法地强化多元主体风险感知能力。公众也可以为应急决策提供宝贵的意见,在危机中学习以提升自身应急能力。二是政府组织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政府响应的信息需求增加,需查找原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危机响应主体忽视风险的决定被视为一种政策失败,它为学习如何制定更好的政策提供了外部刺激。郑石明等提出危机学习为理解危机情境下政策扩散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应急政策的出现也影响着公众在未来遇到类似危机时应急能力的提升。此外,政府的信息公开能够有效降低公众的风险焦虑。公众将会评估信息公开的政府层级、区域位置和所采取政策,进而采取最符合自身处境的行为与反应,从而增强公众应对危机能力。三是社会环境方面。应急资源是各类事故发生后的支撑要素。充足的应急资金支持是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应急预算涵盖对公众应急教育、应急人员专业培训等多项活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潜在公共危机的关注度,并体现在公众日常应急能力上。根据王精忠的研究,我国应急教育体系主要由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应急教育体系、干部职工培训应急教育体系和社区宣传教育应急教育体系等三个方面组成。同时,学历学位教育也是应急管理人才孵化的主要途径。通过提高公众受教育程度,公众对危机的理解与认知在一定层面上会更加深刻,相应地提升自身应急素质。

学术界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公众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已较为充分,但大多都针对技术、组织、环境层面中不同因素的独立作用进行探讨,即只关注单因素的净效应,而缺少组态效应的研究。因此,笔者以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分析框架为基础,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技术、组织、环境因素与公众应急能力相结合,构建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理论模型框架(如图1),运用fsQCA方法探索不同类型组合间的整体效应,寻找出可行途径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切实提升公众应急能力,以个人安全融入社会安全,以社会安全筑牢国家安全。

三、数据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构建

⒈数据收集。选取2021-2022年所发生过的32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研究案例,选取依据为《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32起事件均符合国务院对特别重大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范围,其中包含20起自然灾害事例与12起事故灾难事例,自然灾害事例来源于应急管理部与众部门单位核定并发布的2021年及202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事例搜集于搜狐新闻、凤凰网等平台,具体案例如表1所示。

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以“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与“国家减灾网-灾害统计”为数据来源基础,“国家数据网”统计了全国及各省国民经济核算、人口、科技等相关数据,“国家减灾网”记录了全国每年、每季度、每月的自然灾害情况。依据“国家减灾网-灾害统计”与“应急管理文献数据库”选定32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条件变量参考《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获取2021-2022年各省市大数据发展水平、依据“国家数据网-分省年度数据”获取2021-2022年各省市互联网端口数、参考“北大法宝”测定2021-2022年各案例发生后获得应急政策支持程度、参考各省政府官网测定2021-2022年各案例发生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及应急资源保障程度、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获取各案例发生所在省受教育程度。

⒉测量与校准。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每一个条件与结果的组合都视为一个集合,校准是指赋予案例的特定条件集合隶属度的过程,只有将原始案例数据校准为集合隶属分数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必要性与充分性的子集关系分析。在已有理论及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一校准,便于后续分析各组合的一致性与覆盖度。根据设定的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的数值特点,采用直接校准法,参考Rihoux和Ragin的研究将95%分位点、50%分位点、5%分位点设为校准锚点,其分别代表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各条件和结果变量的校准信息如表2所示。

⑴结果变量(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应急能力)

根据上述学者对公众应急能力的内涵意蕴的阐释,可发现公众应急能力不仅体现在个人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理智、正确反应上,还体现在互帮互助实现共救以及追溯原因、善后总结的实践中。综合各定义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眾应急能力水平的测算标准设定为危机感知、实现自救及互救、事后危机学习及培训三项指标,但由于组织条件中的应急政策支持程度能够体现事后危机学习情况,因此,结果变量选取危机感知与实现自救及互救两项指标的平均值,从而获得结果变量的总分。赋值标准具体依据和参考新闻网站发布的文章报道、相关文献以及事故调查报告等所描述的各案例实际发生过程。

⑵条件变量

①T:技术条件

智慧应急对公众应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张鑫认为在新型智慧应急管理决策范式下,智慧赋能结合智慧应急管理决策的诉求与关注点,催生出突发事件灾后反思的使能创新——危机学习。因此,选择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当地发生时的大数据发展水平作为技术维度条件变量之一,探究智慧应急背景下大数据发展水平与公众应急能力水平关系,并依据事件发生时当地省份大数据发展水平进行赋值。数字技术融入基础设施建设是卫生应急治理等社会服务需求端智能化升级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公众了解各类突发事件特性并做好预防措施。笔者对技术基础设施的赋值根据谭海波等的测量标准,以2021、2022年的省人均互联网端口数为指标,测算当地省份技术设施建设水平。

②O:组织条件

刘一弘等提出从政策研究的角度在重大突发事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应急政策的制定引导全民从突发事件中获取经验教训。选取突发事件发生后,省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数量作为是否获得政策支持的标准。现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政策对政务信息制作及公开内容规定并不系统,且缺乏统一标准。通过参考胡凌霞等构建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房军等建立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果评价标准体系,归整出是否有危机预警、发布信息时间以及设立专门信息发布组或发言人3个指标,对32个案例中政务信息公开这一条件变量进行赋值。

③E:环境条件

“应急物质是应急精神文化、应急制度文化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应急文化体系结构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没有物质保障就难以将应急文化的建设变为现实”,当地的应急资源保障条件对公众应急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对应急资源的测算标准设定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当年全省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预算占总预算百分比。薛澜等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公众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得出结论:本科及以上的公众比大专及以下的公众的应急技能掌握情况略好。选取公众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作为环境条件变量之一,各案例具体数据参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鉴于上述变量选择,TOE分析框架中的大数据发展水平、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应急政策支持程度、应急资源保障程度以及公众受教育程度5个二级条件变量属于客观禀赋条件,政务信息公开属于主观可控条件。

(二)研究方法

采用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理论集合研究方法——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尝试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影响公众应急能力因素进行组态研究。Charles Ragin在1987年提出QCA研究方法,其从集合角度考察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并使用布尔代数算法形式化人们分析问题时的逻辑过程。与传统线性回归等计量分析方法不同的是,QCA方法能够解释案例各条件要素和结果之间的必要性和充分性,通过结果集合和条件子集之间的覆盖程度去衡量,并且可以发现导致结果发生的关键要素条件组合以建立相关解释模型。

目前常用的QCA方法包括清晰集(CrispSet)、模糊集(FuzzySet)和多值集(MultiValue)3种类型,由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因素诸多且无法用简单的二分形式测量,因此,笔者选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崭新的视角与整体性关系出发,探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不同的因素组合对公众应急能力的影响作用,以便于更深入地挖掘变量与结果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未来提升公众应急能力路径提供参考。

四、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一)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QCA标准分析之前,应检查是否有任何条件对结果来说是必要的,即检验当结果发生时是否某个条件始终存在。结合主流的QCA研究,首先检验各条件变量是否构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必要条件。在QCA中,一致性作为必要条件的重要检测标准,当一致性大于0.9时,则该条件就是结果的必要条件。

表3为使用fsQCA3.0软件分析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和非高水平的公众应急能力必要条件检验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并不存在影响高水平和非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结束后,通过fsQCA3.0软件进行组态分析,以考察不同前因条件组合如何影响结果产生,揭示由多个条件构成的不同组态引起结果产生的充分性。判断标准是充分性的一致性水平,现有研究指出一致性大于0.8是可接受的最低标准。根据先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不同研究情景可采用不同的一致性阈值,笔者选择的一致性阈值为0.88。频数阈值应根据样本量来确定,对于中小样本,频数阈值为1。由于选择了32个案例的小样本研究,因此设定的频数阈值为1。

构建真值表后进行标准分析,由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中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因素众多且难以衡量各因素必要性,因此,将条件变量统一设定为“存在或缺乏”,得到三种类型解: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合理有据、复杂度适中的中间解通常是QCA研究中汇报和诠释的首选,所以,以中间解为主、简单解为辅,最终得出影响结果变量的核心边缘条件。表4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组态分析结果,共包含5种组态,按照TOE分析框架提炼为3种组态类型,分别为:组织型、技术-环境型、TOE平衡型。

表4中呈现的5种组态,无论是各组态解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均高于可接受的最低标准0.8,其中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891,总体解的覆盖度为0.643。表4中的5种组态可以视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影响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的充分条件组合。具体而言:

组态1表明组织条件中的政务信息公开要素发挥了核心作用。其含义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只要保持政务信息公开条件存在,公众受教育程度条件可有可无,其他条件对于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而言可不存在,即相对于其他条件而言,政务信息公开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十分关键。由表4可知该条件可单独构成解释结果产生的充分条件,且政务信息公开属于上文TOE分析框架中的组织条件,因此,将组态1命名为“组织型”。这意味着政府等相关组织在危急时刻保证信息公开透明能够抵消技术、环境等客观要素对公众应急能力水平的制约。该组态的一致性为0.885,原始覆盖度为0.352,唯一覆盖度为0.083,即该组合路径能够解释35.2%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应急能力案例,且8.3%的案例仅能被该路径解释。如图2所示,案例18中云南省政府在面临重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迅速发布预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趋势,及时掌握信息并公布给当地居民,引导公众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财产及自身安全,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为公众做好表率,有效增强当地公众应急水平。

组态2表明组织条件中的政务信息公开发挥了核心作用,应急政策支持发挥了辅助作用。其含义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强调政务信息公开水平并辅以应急政策支持,可消除其他技术、环境等客观条件的不利影响。政务信息公开与应急政策支持两要素都属于上述TOE分析框架中的组织条件,因此将该组态也归属于“组织型”中。该组态的一致性为0.895,原始覆盖度为0.228,唯一覆盖度为0.057,即该组合路径能够解释22.8%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应急能力案例,且5.7%的案例仅能被该路径解释。如图2所示,案例25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面临台风“暹芭”即将登陆时持续发布预警,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最新消息向各媒体做了通报,并出台地方法规指导工作以提高公众危机学习能力。

组态3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应急资源保障以及公眾受教育程度发挥了核心作用。其含义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充足的资源保障以及公众受教育程度较高可以抵消组织条件的缺失,促使公众应急能力水平提高。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应急资源保障以及公众受教育程度属于上述TOE分析框架中的技术条件与环境条件,因此,将组态3命名为“技术-环境型”。该组态的一致性为0.905,原始覆盖度为0.335,唯一覆盖度为0.100,即该组合路径能够解释33.5%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应急能力案例,且10%的案例仅能被该路径解释。如图3所示,案例5中青海玛多遭遇7.4级地震,灾情重但伤亡轻,主要原因是当地实施脱贫攻坚、农牧区定居点建设后,应急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房屋抗震能力显著提高,且当地不断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扎实,切实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组态4表明大数据发展水平、网络基础设施、政务信息公开、应急资源保障发挥了核心作用。其含义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背景下,该四个核心条件存在时可破除应急政策不足与公众教育程度低的桎梏,提升公众应急能力。由于大数据发展水平、网络基础设施、政务信息公开、应急资源保障这四个要素分别存在于技术条件、组织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当中,因此,将组态4命名为“TOE平衡型”。该组态的一致性为0.911,原始覆盖度为0.195,唯一覆盖度为0.026,即该组合路径能够解释19.5%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应急能力案例,且2.6%的案例仅能被该路径解释。

组态5表明大数据发展水平、政务信息公开、应急资源保障发挥了核心作用,公众受教育程度起到了辅助作用。其含义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背景下,三个核心条件存在再加以较高的公众受教育程度,可抵消网络基础设施与应急政策支持水平低的不利影响。由于大数据发展水平、政务信息公开、应急资源保障这三个要素分别存在于技术条件、组织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当中,因此,将组态5命名为“TOE平衡型”。该组态的一致性为0.941,原始覆盖度为0.237,唯一覆盖度为0.025,即该组合路径能够解释23.7%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应急能力案例,且2.5%的案例仅能被该路径解释。如图3所示,案例6中湖北省发生重大燃气爆炸事故,爆炸前1小时已有民众发现黄色浓烟泄露并报警,然而,燃气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当地民警也未能够疏散全部人群,最终导致数百人伤亡。在此案例中,爆炸区域位于配套设施落后的老厂区,应急资源保障不足,当地主管部门仍采用传统的燃气巡检模式,未建立智慧燃气系统等大数据技术设备,加之燃气公司专业性水平低未及时告知公众燃气泄漏危险性,技术、组织、环境条件的缺失造成悲剧发生。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运用fsQCA方法以2021-2022年间发生过的32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例对公众应急能力进行组态分析,建立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探究影响公众应急能力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揭示了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核心条件及其复杂互动本质,有利于探索出与我国发展相适配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

一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需要技术、组织、环境要素协同耦合发挥作用。从单个条件的分析来看,并未存在有影响公众应急能力的必要条件,提升公众应急能力的关键在于各要素间联动匹配,建立可行的组态路径。通过组态分析发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存在5条解释路径,可将其整合为3种类型:“组织型”“技术-环境型”“TOE平衡型”。

二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要素间可相互弥补、破除制约。通过组态分析可知,一些要素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对公众应急能力的影响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些要素的存在能够弥补其他客观条件的缺失,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有效结合,最终提升公众应急能力。如在“技术-环境型”路径当中,一定条件下技术、环境要素的存在可消除组织要素的不足,突破组织要素的障碍,呈现出同样高水平的公众应急能力。

三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水平公众应急能力要素中组织要素发挥重要作用。由组态分析结果可知,“组织型”是3种类型中唯一能够以自身要素独立解释的模型,从32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可看出,公众应急能力较高的案例几乎都离不开高质高效的应急政策支持与政务信息公开,这为我国日后应急工作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建议

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在重大突发公共背景中提升公众应急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三点建议,以期构建适应我国国情与人民特性的公众应急能力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整合协调要素匹配,形成应急系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通常会导致严重后果,提升公众应急能力有利于减少生命及经济损害,其要求在公共危机发生的前中后期联动匹配技术、环境、组织各要素,以系统思维强化公众应急理念实现全要素协调应急。例如,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期可通过信息技术监测避险,对各类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应急预案以降低危机风险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公众塑造风险预防文化,提升应急资源保障力度以及公众受教育程度,促使大眾主动接受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政府、社区可通过配发安全指南、建立应急文化平台等形式以加强群众的危机预防意识,实现要素间联动匹配构成有机应急系统。

二是精准优化应急技术,塑造应急环境。伴随我国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公共安全事件愈来愈频繁且后果严重,公众对各类风险的防护、救援产生巨大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应急投入和发展应急技术对于保护公众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政府应建立起全面的应急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加大技术、装备的统一配备力度,在应对风险时提高战斗力,鼓励基层技术研发团队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公共安全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我国应急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注重将硬技术与软实力相结合,向公众大力传播应急基本知识、筑牢应急安全意识,健全应急防控技能,全方位、多层次培育安全文化,最终助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三是培育政府主体能力,开发应急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少数”的政治鉴别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政治能力都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提升公众应急能力重在领头人。政府在面对新威胁时应提升自身鉴别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看待问题、评估情况、预测趋势,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进行取舍,带领人民群众克服新挑战;政府在面临各类公共安全事件时应增强自身领悟力,拒绝利益诱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祸”的发生,通过线上与线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强化自身政治修养;政府在落实各项处置突发事件政策过程中应提高自身执行力,首要目的是保证人民安全,防治手段只是实现目的的工具与方法,完善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相关政策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善法良策实现社会良好治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刘铁民.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7):6-11.

[3]刘铁民.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J].中国消防,2019(3):9-12.

[4]张文娟,郝艳华,吴群红,等.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的概念框架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5):578-580.

[5][27]薛澜,周海雷,陶鹏.我国公众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4(5):9-15.

[6]王兴平.应急管理中社会公众的应急能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18-119.

[7]许赞.公众应急能力建设现状及改进途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23):150+152.

[8][35]陶克涛,张术丹,赵云辉.什么决定了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基于QCA方法的联动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21(5):128-138+156+10.

[9]毛春梅,蔡阿婷.大数据赋能:应急治理场域的优化[J].学习论坛,2021(3):72-79.

[10]徐选华,朱昱承.数据驱动的大群体应急决策公众专家动态协同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23(12):3875-3886.

[11]Raudla R,Juuse E,Cepilovs A.Policy Learning from Crisis in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stonia,Latvia and Sweden.Journal of Baltic Studies,2019(50):1-20.

[12]郑石明,宋悦,张美莲.危机学习、注意力分配与政策爆发:基于健康码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3(3):79-87.

[13]黄种滨,孟天广.突发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与危机应对[J].电子政务,2022(6):63-74.

[14]吴进进,马卫红,符阳.信息公开是否影响公众政策遵从意愿?[J].公共行政评论,2020,(3): 65-83+195.

[15]宋占兵,朱天玲,王如君,等.基于案例推理的油罐区重大事故应急资源配置技术[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2):75-79.

[16]赵尚梅,杨雪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金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44-47.

[17]王精忠.我国全民应急教育体系框架构建研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7(2):122-128.

[18]吴晓涛,赵晓雪.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3-60.

[19]尤莉,高政.TOE框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逻辑与驱动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7):25-31.

[20]Rihoux B & Ragin C.C.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and Related Technique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9(51).

[21]张鑫.智慧赋能应急管理决策的范式转变与使能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1(5):55-62.

[22]谭海波,范梓腾,杜运周.技术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与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一项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19(9):81-94.

[23]刘一弘,钟开斌.学习与竞争:重大突發事件如何触发政策变迁的文献述评[J].公共行政评论,2021(6):24-43+197.

[24]胡凌霞,刘智勇,严峰,等.数字化环境下区域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公共卫生,2023(3):357-364.

[25]房军,曲佳明,张爱君,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果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一项德尔菲共识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22(10):16-22.

[26]温志强,李永俊.“常态-安全”与“非常态-应急”:基于双螺旋递升模型的应急文化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5):28-38.

[28]安永红,陈香.fsQCA组态视角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路径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23(3):5-9.

[29][33]Ragin,C.C.& Fiss,P.C.“Net Effects Analysis Versus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2008(240):190-212.

[30]Leppnen P,George G,Alexy O.When Do Novel Business Models Lead to High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to Value Drivers,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Firm Environ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21.

[31]Schneider,C.Q.& Wagemann,C.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

parative Analysis,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2][34]張明,杜运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J].管理学报,2019(9):1312-1323.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in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fsQCA Analysis Based on 32 Cases

Hu Xinbu,Yang Yuxin

Abstract:The occurrence and degree of harm caused by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human behavior,and cognition. Clarifying the core elements that affect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is conducive to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OE analysis framework,extracting six indicator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conditional variables that affect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Through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32 major public emergency cases using fuzzy sets,the overall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binations are explored, and feasible approaches are found.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there is no singl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high-level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and all elements are linked and matched to work together;the elements of high-level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in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overcome constraints,and the existence of some elements can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other objective conditions;the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high-level 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are the only path that can be independently explained by its own factors. Therefore,in the current complex public safety situ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matching of emergency elements,precis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technology,and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government literacy,ultimately empowering the public to enhance emergency capabilities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ajor public emergencies;public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s;fsQCA

(责任编辑:刘家彤)

收稿日期:2023-11-02

作者简介:胡信布,西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政策与应急管理、公共决策与行为治理、行政人才系统工程;杨雨欣,西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政策与应急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问题衍化为意识形态问题的影响因素(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ZX38;陕西省哲学社科专项(二十大精神)“激发公共安全政策赋能作用 提高省域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项目编号:2023HZ0515;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赋能应急管理路径及政策研究”,项目编号:SGH23Y2360。

猜你喜欢

组态公众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公众号3月热榜
选择合适的条件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