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新分布种三峡槭和两粤黄檀应用研究
2024-02-21卢秋明
卢秋明
(龙岩市新罗区林业局,福建 龙岩 364000)
三峡槭(Acerwilsonii)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主要产于湖北、四川、江西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三峡槭有很高的景观、经济等价值,并能产生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在汉代时已经用于庭园绿化中,目前研究主要涵盖三峡槭野生资源的收集、人工引种栽培、播种繁殖技术及开发利用研究[1-3],以及在其他生长地区如武汉、江西、南京等地的适应性研究[4-7]。两粤黄檀属于大型攀藤藤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泰国等国,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两粤黄檀(Dalbergiabenthamii)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壮族、海南等地的民间常用药,具有极高的景观、药用、香材价值。目前相关研究应用主要涵盖化学成分、抗炎、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8-11],植物群落及景观特征极少[12]。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覆盖13个镇2个街道73个行政村,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发现的2种新分布种,经查阅相关资料,鉴定为野生三峡槭[1-3]、两粤黄檀[12]。据调查,福建省武夷山保护区有三峡槭分布[2],永泰藤山保护区有两粤黄檀分布[12]。龙岩市新罗区的调查发现,扩大了两个树种的分布区域与海拔分布范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新罗区概况
新罗区是福建省龙岩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县之一。新罗区属于中、低山地貌,玳瑁山山脉、博平岭山脉中间夹一龙川河(雁石溪)—万安溪,形成河谷盆地,山地镶嵌着山间盆地,整个地势两边高中间低,西北高东北低。全区山地面积占优势,海拔500 m以上的土地面积占71.7%,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境内主要有两条九龙江北溪支流。一是龙川(雁石溪)河,干流102 km,流域1 459 km2。二是藿溪(万安溪),干流101 km,流域1 470 km2。还有汀江流域的九曲溪(支流黄潭河境内段),九龙江西溪流域的适中溪、象山溪,地处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1.2 方法
新罗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从2018年9月~2020年8月结束,历时2年。普查工作按照根据《福建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定》,通过规划线路、标准地调查及利用GPS等测量工具,以拍照、摄像、采集植物标本、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1.2.1 线路调查。根据新罗区150 256 hm2天然林、10 546 hm2保护小区和全区19个镇(街道)275个具有天然林分布行政村的情况,按照普查技术规定要求,全区规划布设调查线路209条,合计421.98 km,遍布新罗区全境。
1.2.2 标准地调查。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群落分布面积比较大、结构比较完整、树种比较集中的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根据树种种类、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预设50个标准地。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分布种—三峡槭
三峡槭是中国特有的树种,在古代叫枫树,属于落叶乔木,高可达10~15 m。汉代的时候已经被用于庭园中,起妆绿化和美化环境作用[5]。三峡槭主要生长于中亚热带地区,产于湖北、四川、江西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在长江三峡中极为常见,在海拔1 400~2 000 m的疏林中[6]。
2.1.1 三峡槭调查情况。三峡槭树种调查记录表(表1)表明,调查发现的新分布种三峡槭位于新罗区5个镇5个村,分别是铁山镇富溪村、雁石镇岩星村、白沙镇郭畲村、苏坂镇大坑村、江山镇铜砵村。发现的三峡槭都是野生,零星分布,海拔410~710 m。林分以硬阔、毛竹为主。地类为Ⅰ~Ⅳ类地都有,其中Ⅱ类地的占了4个。
表1 三峡槭树种调查记录表
2.1.2 三峡槭在江山镇铜钵村分布和生境特征。根据线路调查记载,对三峡槭出现的生境、主要伴生植物资源及其分布方式、海拔高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铜钵村三峡槭出现的资源株数为 1~10株/km2;分布海拔为700 m附近。主要伴生树种有:红背山麻杆(Alchorneatrewioides)、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v.pubescens)、绿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刚竹(Phyllostachyssulphureacv.viridis)、银粉蔷薇(Rosaanemoniflora)、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瓜馥木(Fissistigmaoldhamii)、飞龙掌血(Toddaliaasiatica(L.) Lam.)、小果蔷薇(Rosacymosa)、黄枝润楠(Machilusversicolora)、白簕(Acanthopanaxtrifoliatus(L.) Merr.)、空心泡(Rubusrosaefoliusvar.rosaefolius)、杜茎山(Maesajaponica)、蕈树(Altingiachinensis)、山蒟(Piperhancei)、硬壳桂(Cryptocaryachingii)、尾叶冬青(Ilexwilsonii)、白背爬藤(Ficussarmentosavar.nipponica)榕、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
2.2 新分布种—两粤黄檀
两粤黄檀,属于黄檀属拉丁文(Dalbergia),豆科(Fabaceae),乔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泰国等国,中国主要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民间又叫“吉钩藤”、“鸡骨藤”[9]。两粤黄檀是属于蝶形花科的大型攀藤藤本植物,分布海拔为 200~350 m,主要在水边、沟谷地带的疏林、灌木丛中,伴生有阔叶树种[12]。
两粤黄檀树种调查记录表(表2)表明,调查发现的两粤黄檀分布于新罗区4个镇4个村,分别是铁山镇富溪村、雁石镇岩星村、白沙镇郭畲村、苏坂镇大坑村。发现的两粤黄檀都是野生,零星分布。海拔358.28~578.19 m,经度为117°4′6.69″~117°15′23″,纬度25°11′47.2″~25°21′22.9″。
表2 两粤黄檀树种调查记录表
2.3 三峡槭和两粤黄檀的价值
2.3.1 三峡槭观赏价值和经济生态价值。三峡槭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外形美观、变化多样,是随一年四季相变化的观赏树种[14-15]。其树形、杆、枝、叶、果皆可观赏。其树形高大、优美,枝杈相交(图1A)。其叶卵形,长、宽8~10 cm,常见3裂,裂片呈长圆形、或者三角状卵形,先端尖(图1B/C),姿态变化多姿、色彩丰富。到秋天,叶里的叶绿素因温度变化而使叶黄素及叶红素为显现叶子从绿色变成红色,先是绿中带血红斑而成绿中带红色的叶片,而后绿色变成黄色而使叶片变成黄中带红,而且持续时间约2个月长,是萧瑟秋天的一片红色靓丽风景[6-7]。三峡槭的果为翅果,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翅果为黄褐色,每年8~10月为结果期,果期约两个月,分张开期和脱落期[2]。张开时为双翅展开型,双翼直中带曲(图1D),翅果脱落时随风快慢不一飘落而下,留下一地英红。总之,三峡槭四季可赏,特别是能给人以秋的成熟、丰硕喜悦之感。三峡槭还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用于荒山和荒坡治理、水土保持、绿化环境,产生改善生态的综合效应。
图1 三峡槭图片
2.3.2 两粤黄檀景观价值。两粤黄檀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两粤黄檀其茎、叶、花都有比较高的欣赏价值。其茎属于藤本,且无翅。两粤黄檀随其自身藤茎形态的攀援、延伸过程中而生长[12],并且各具形态、巧夺天工(图2A)。两粤黄檀为单数一回羽状复叶,最长可达17 cm,呈椭圆或长圆形,每边有9~11条侧脉,其叶柄大约5 mm,2~3对小叶,近革质或纸质,先端呈钝形而且略缺 ,基部呈楔形[13](图2B、C)。圆锥花序腋生,花长约 8 mm,有明显的香气,钟形花萼,白色花冠[12]。惬意的香气,两粤黄檀的各种枝茎形态(图2D、E)。
图2 两粤黄檀图片
2.3.3 两粤黄檀药香价值。两粤黄檀有极高的药香价值,在中国、泰国、印度等国家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两粤黄檀心材在民间叫大叶降真香,用来心管疾病治疗,与其提取物里含抑菌活性成分的榄香素、抗氧化的甲基丁香酚成分直接相关[10-11]。两粤黄檀茎乙酸乙酯提取物是抗糖尿病天然物,在海南等地民间用来防治糖尿病[13]。两粤黄檀乙醇提取物含有两粤黄檀酮等化合物14个,是壮医治疗跌打受伤、筋骨痛等常用药[8]。两粤黄檀含有独特的丁香酚香气的甲基丁香酚、异丁香酚甲醚,可作为香料,而且两者都具有抗氧化等作用,具有药用、香材双重价值[9,16-21]。
3 结论
种质资源调查共发现龙岩市新罗区2种新分布种即三峡槭和两粤黄檀。分布于5个镇5个行政村,即铁山镇富溪村、雁石镇岩星村、白沙镇郭畲村、苏坂镇大坑村、江山镇铜砵村,而且2种新分布种三峡槭、两粤黄檀同时在4个镇4个行政村,只有江山镇铜砵村只发现三峡槭而未发现两粤黄檀,说明两个树种的生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两个树种的移植利用提供了依据,丰富了福建省本土植物的基础资料。
在龙岩市新罗区发现三峡槭、两粤黄檀,扩大了两个树种的分布区范围,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福建省树种资源的分布评估。
三峡槭在我国分布于海拔1 400~2 000 m的疏林地区,而新罗区的分布区海拔在410~710 m之间,充实了其海拔分布范围。三峡槭不仅分布于疏林,在白沙镇郭畲村、铁山镇富溪村的分布林分都是毛竹纯林,丰富了该树种的林分分布种类。
两粤黄檀在我国分布于海拔200~350 m,而新罗区的分布点海拔在358.28~578.19 m,充实了其海拔分布范围。
三峡槭、两粤黄檀都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两粤黄檀还具有极高的药用、香材双重价值。新罗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利于三峡槭、两粤黄檀分布,两树种的发现可丰富景观绿化、美化植物种类及民间药用植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