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河”到“游龙”

2024-02-21陈阳

名人传记 2024年1期
关键词:修渠林县红旗渠

我是在下午6点的北京地铁八号线上读到《红旗渠上年龄最小的特等劳模——张买江》(见《名人传记》2023年第七期)这篇文章的。张买江一家三代修渠守渠的故事让我在车厢拥挤的人群里泪目了。

关于太行山,古有愚公移山的传说,今有林县人民修红旗渠的奇迹。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体会缺水的生活是怎样的,但在十年之前,我自幼生活的那座河北小城还总是不时停水。有时候半年不降雨,整个城市只能限时供水。每天早上起床,家里就会把能够储水的桶、盆、锅、壶全部接满,用来应对一家一天的用水。因为亲身经历过无水可用的时刻,所以实在看不得浪费水的情况。

说来惭愧,尽管长辈总是给我们讲些更早时候更难处境里苦中作乐的故事,但不时的缺水不便还是时常让年少的我抱怨不满。自从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我们河北人民也喝上了干净甘甜的丹江水,从此之后便再没有了停水断水的记忆。现在的我再回忆起从前,内心充满了对祖国建设者们的感激,还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澎湃之感。

老乡们时常感慨,南水北调渠就像一条“游龙”,游到了我们缺水的华北平原。面对这项造福我们北方群众的民生大计,此时,我更加敬佩六十年前那些太行山上的修渠英雄。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有关为水所困、盼水找水的故事填满了林县的沟沟坎坎。20世纪60年代,历经近十年艰苦奋斗,河南林县人民一锤一钎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天河”,把漳河水从山西部分截流引入林县。这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红旗渠,凝结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甚至鲜血与生命,彻底改变了这里祖祖辈辈缺水的生存状况。

张买江一家正是这些值得尊敬的劳动人民的缩影。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把生命献给了红旗渠。而张买江十二岁就来到红旗渠工地,他人小志大,信念坚定,与修渠英雄们一起艰苦创业、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九年。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也继承并践行着同一精神,成为一名守渠人,用行动守护着先辈们创造的伟业。而在这些修渠英雄身后,还有无数像赵翠英这样的母亲和妻子,默默付出。他们身上,都洋溢着那种乐观、自强不息、与天奋斗的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总书记的话犹在耳旁,“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是这样的,从六十年前的红旗大渠,到新时代的南水北调,从太行山上的“天河”,到跨越平原的“游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之所在,就是中华民族信仰之所在。

前辈们的勇毅品格和伟大精神铭刻在了中华大地的角角落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流血奮斗才创造出了今天这盛世,我辈正逢其时,怎能辜负!

我在网上搜到很多红旗渠的照片,红旗渠真美!很想现在就去红旗渠,置身青山绿水之间,感受和汲取这里蕴含着的伟大力量。

北京 陈阳

猜你喜欢

修渠林县红旗渠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间谍修渠反助秦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情系岗黄水库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