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对TRA-PCI术后病人的影响

2024-02-20冯山玉陈宇瑶

全科护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桡动脉血氧饱和度

冯山玉,陈宇瑶

我国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国家,据统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位居各类疾病之首,且仍处于上升阶段,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重建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心肌供血的重要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因相较于传统PCI治疗具有出血风险小、病人舒适度高、可早期下床等优势,该技术在临床得到迅猛发展,随之产生的TRA-PCI术后止血技术也逐渐引起临床重视[3]。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桡动脉压迫器加压止血,并结合手指操锻炼帮助病人预防术后术肢肿胀。然而临床实践发现,长时间以固定压力压迫止血虽有良好止血效果,但易发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重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4]。因此,需要及时对TRA-PCI术后病人压迫止血方式进行改进。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能够针对病人血压情况对压迫强度进行动态调整,既能保证止血效果,还能增加病人舒适度。基于此,本研究现收集109例TRA-PCI术后病人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对TRA-PCI术后病人术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血氧饱和度、RAO发生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9例TRA-PCI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42~74(58.06±7.2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18例,专科及以上20例。观察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4~73(59.34±7.8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9例,专科及以上18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标准:1)TRA-PCI术后均采用桡动脉压迫器止血;2)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3)依从性好;4)临床资料完整;5)签订书面协议。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障碍、沟通交流障碍;2)合并肝、肾、肺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3)术侧上肢外伤或畸形;4)术后病情不稳定;5)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在TRA-PCI术后30 min开始进行手指操锻炼,具体为:1)指导病人以拇指逐一触碰其余四指;2)指导病人五指伸展,以拇指逐一按压其余四指;3)指导病人使用拇指依次按压其余四指,并在按压后弹开拇指;4)指导病人掌心向上,伸展五指后做握拳动作;5)指导病人五指并拢做握拳状,然后伸展五指;6)指导病人弯曲五指后依次伸展。以上动作按顺序进行,非睡眠时间每小时进行5个循环,操作期间注意防止松动压迫器。

1.2.1 对照组

在TRA-PCI术后10 min内常规进行旋压式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将止血器对准穿刺点,顺时针旋转3周,观察穿刺点是否出血,若有出血,则继续旋转加压,以穿刺点无渗血、确认病人桡动脉远端存在搏动为准。术后每隔2 h逆时针旋转压迫器1周(1周所产生的压力约62 mmHg),观察是否出血,术后6 h完全放松压迫器,术后24 h完全解除压迫器。

1.2.2 观察组

在TRA-PCI术后10 min内进行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起始强度依据术后血压情况,按照高于病人收缩压30 mmHg的压迫强度进行压迫止血,确认病人止血成功,无渗血发生;术后2 h对病人桡动脉血压进行测量,并以此次测量压力作为当前压迫强度;术后4 h再次测量桡动脉血压,取当前桡动脉血压的50%作为当前压迫强度;术后6 h完全放松压迫器,术后24 h完全解除压迫器。

1.3 评估标准

1)术肢肿胀程度:记录两组病人术后6、24 h末,中指指根围度、前臂围度、术侧手掌周径。2)疼痛程度:于术后6、24 h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病人疼痛程度。3)血氧饱和度:记录两组病人术后2、4、6、24 h末血氧饱和度。4)RAO发生率:记录两组病人术后1周内RAO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肢肿胀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术肢肿胀程度比较

2.2 两组病人血氧饱和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血氧饱和度比较 单位:%

2.3 两组病人疼痛程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VAS评分比较 单位:分

2.4 RAO发生率

对照组出现RAO 2例,RAO发生率为3.70%(2/54);观察组出现RAO 1例,RAO发生率为1.82%(1/55);观察组RAO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桡动脉路径以出血少、易压迫、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逐渐取代股动脉通路,《2018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心肌血液循环重建指南》[5]中明确指出,将桡动脉路径作为PCI治疗的首选路径。尽管选择桡动脉路径更为安全、并发症更少,但TRA-PCI术后止血和并发症的问题仍然存在[6]。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桡动脉压迫器加压止血,配合手指操锻炼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虽有一定作用,但长时间使用固定止血强度,病人舒适度较低,RAO的发生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7]。穿刺点压力强度是影响止血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直接因素,压迫力度过小易增加出血风险,压力过大则加重了RAO的发生风险[8-9]。肖丹等[10]研究指出,病人血压水平是选择压迫强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能够通过判断病人血压水平,给予其适宜的压迫力度,从而达到有效止血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效果。

TRA-PCI术后由于压迫止血造成的静脉回流受阻可导致术肢肿胀和疼痛,再加上穿刺创伤,更加重了病人术后痛苦程度[11]。因此,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快速缓解肿胀、减轻疼痛对提高病人舒适度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6、24 h末中指指根围度、前臂围度、术侧手掌周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能够有效促进术肢消肿,缓解病人疼痛感。常规桡动脉压迫器止血机械式的压迫方式虽能够保证止血效果,但因此造成的局部压迫力量过大会使病人出现强烈不适感,即使压迫时间较短也会加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术肢肿胀消退[12]。而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可依据病人血压水平进行加压止血,以高出病人桡动脉收缩压30 mmHg的压迫力度进行止血既能保证止血效果,同时又避免局部压力过大造成的静脉回流困难,病人术肢肿胀消退较快,舒适感高,能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程度[13]。

TRA-PCI术后压迫止血不可避免会造成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影响血液中氧的循环,导致病人血氧饱和度水平异常降低[14]。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2、4、6、24 h末血氧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能够有利于TRA-PCI术后病人快速恢复血氧饱和度。常规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压迫强度较高,虽经过手指操锻炼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活动幅度小,还需注意避免压迫装置松动,导致病人血氧饱和度恢复较慢。而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则能够根据病人术后血压对压迫强度进行动态调整,在保证压迫止血效果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了压迫强度,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平,从而加快病人血氧饱和度恢复速度[15]。

若桡动脉穿刺点压迫强度过大,桡动脉血流长时间中断会加重局部血栓形成概率,增加RAO发生风险。本研究发现,观察组RAO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能够降低RAO发生率。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相较于传统压迫止血方式压迫强度较低,术后即刻传统压迫方式旋转1周强度约为62 mmHg,3周的压迫强度远高于病人收缩压水平,而采用稍高于病人收缩压的压迫强度既能够防止血液流出血管外,还避免了局部血流中断,从而有效降低RAO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TRA-PCI术后病人,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促进病人术后术肢肿胀消退,减轻疼痛程度,加快血氧饱和度恢复。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分析了基于血压波动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对TRA-PCI术后病人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具有局限性,今后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该结果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桡动脉血氧饱和度
糖臬之吻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乳腺血氧与多普勒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