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家眼中的书画修养
2024-02-20陈华文许俊扬
陈华文 许俊扬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很多中国学人,一方面具有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力;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知晓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很多学人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在诗词书画方面也造诣颇深。于非闇(1899—1959)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读《吾国之色》,能看出一位文化名家在艺术方面的建树和卓识。
于非闇是现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名家,与陈之佛齐名,画坛号称“南陈北于”。他早年教书为业,后进入报界,主持多种报纸副刊栏目,并撰写百余万字随笔杂谈。他曾经在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机构任职。1949年后历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吾国之色》收纳了不少他学画、创作的心得,一篇篇文章兼具理论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本书《吾国之色》之名,取自书中的同名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于非闇用简约的文字,梳理了中国绘画自远古以来对待色彩的态度。中国自有绘画以来,就重视色彩的使用。黑色在西画里是边缘之色,但是在中国传统书画体系中,黑色极为重要。在锡管装颜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画家一直都用自制颜料。如果对自然界的矿物植物一窍不通,想自制出理想效果的颜料是无法想象的。故一些大名鼎鼎的画家,自制颜料也成为独门绝活。每位画家制作的颜料各不相同,其画风也各有千秋。长期以来,画家和文人对于颜料的制法,鲜有文字记录,于非闇认真梳理了中国古代颜料的制作方法,由此成为中国画颜料制作领域的杰出代表。
于非闇在中国书画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不少人经常向他请教学习书画的秘诀。在本书《为初学书画答某读者》一文中,他对于如何学习书法提出了看法。其实古往今来,很多初学书法之人,都在追问一个问题:学书何以为正途?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一位书法家学书之路各不相同,对文化和书法的理解与认知也不相同。他认为,学书要从唐人入手。唐人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不要学,要从褚遂良学起,理由是他的字有法度,可以上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下启元明。随后,要写小楷,小楷从王羲之的《乐毅论》学起,由《乐毅论》至《黄庭经》,转而学《曹娥碑》。无论学书哪个阶段,小楷不能间断。在掌握楷书书写技巧之后,要学汉隶,汉隶从《礼器碑》入手。在谈及临写王羲之《兰亭序》时,于非闇的观点是:由于该帖真迹难寻,现存的《兰亭序》都是唐宋人仿写。当然,他并没有否定仿写多么得不好,学习行草,临《圣教序》依然是不错的选择。现在一些人谈及如何学习书法,网上的观点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说三个月正确的练习就可以让书法“登堂入室”,這全然是误导和忽悠,学书路漫漫,没有捷径可登。
于非闇笔下的花鸟画自成特色。他舍去了明代院体工笔花鸟画的纤细,表现出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精致严谨、华贵典雅的特色;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注重在写生中的独特感受,并且与他的瘦金体题款相结合,画面韵味无穷。他所绘题材以禽鸟、花竹、草虫、蔬果等为主,通过描绘一些自然中常见的物象抒发情感,表现出其对自然美的喜爱。“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在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谓将“富贵”与“野趣”融为一体,打开了雅俗共赏的大门。
中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和绘画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文人画”中,更是强调书画的紧密关系。那么何为“文人画”?一直以来没有标准答案。于非闇认为,文人画是“有学识思想的人,经一定训练和陶冶,不用文字,或兼用文字,以写出其思想、意志、品性;目的是使人们见了其作品,不觉要欣然地赏识而同情,兼可以认识作者的胸臆和品格”。中国历史上,对于习画之方法,留下了不少画传、画谱、文集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画家自述心得,不是金科玉律,非牢不可破。作为习画之人,不能一股脑地全盘接受各种画论,要在传承中拓新,要画属于自己的画。
学习中国画,在于非闇看来,重要的是加强修养和练习。而修养,就是“一个人的学识、经验、阅历。人的学识少,画作就会显得甜俗”。学习中国画,要格外注重提升修养。修养高了,画作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意境便随之提高。提升修养,就如同画家要终身锤炼技法一样极为重要,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当前,很多画家口头上重视修养,但是还没有真正去践行。
如何让修养提升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是提升道德境界。中国俗话说,文如其人。画画也是如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终身修炼,道德境界高了,那画作的品位不会太差。其次是夯实文化底蕴。绘画创作具有创造性,考验画家的想象力。画作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折射出画家的文化储备。真正支撑一个画家的创作走向世界的,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视野开阔了,文化素养厚重了,那么作品表达的主题才更可能有内涵。文化底蕴的提升,长期坚持阅读就是最有效的方式。最后是拥抱生活。多数绘画是物像表现情绪和思想的,如何将描绘的对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画家需要走出画室,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在气象万千的人间烟火中寻找灵感、挖掘素材。
〔作者陈华文、许俊扬单位分别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厦门大学〕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祝勇 著
作家出版社
历史是可以看见的,也是可以走近的。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结合故宫馆藏中各个朝代的文物、典藏等文化瑰宝;从春秋战国到晚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书中,作者汲取了中国古今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引述了西方重要历史学家、哲学家的观点,展现了其眼中多维度的中国历史。
——商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