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开花”的影视作品
2024-02-20张苗
张苗
2023年12月27日,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繁花》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和腾讯视频播出,开播仅10分钟,收视率破2。
《繁花》剧照
《繁花》是作家金宇澄201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60至80年代和90年代两条故事线,描摹了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图景,有人评价小说“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值得一提的是,《繁花》电视剧版采用了沪语和普通话双语呈现。正如主演在被采访时所说:“方言是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它让角色更加鲜明生动,也增加了剧情的真实感。”
在近几年的文娱市场中,方言电影、方言版电视剧越来越多。不仅使用的方言种类愈加丰富,方言影视所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广泛,除了常见的喜剧片之外,犯罪、家庭、历史等各类主题几乎都被涵盖。
比如,老南京话版的《金陵十三钗》、全沪语版的《爱情神话》,抗疫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港片《反贪风暴》等也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分别推出了武汉话版本和粤语版本。在当代影视产业中,方言影视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更是典型代表。
在原著小说中,作者金宇澄运用了大量的上海方言,因此导演王家卫也使用沪语作为拍摄现场主要语言。导演认为,方言的魅力在于有些风土人情和文化是普通话所不能概括的。原著作者金宇澄也曾说:“方言是一种味道,是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
事实上,影视剧对方言的大范围使用要追溯到30年前。20世纪90年代,一众优秀的方言剧开始涌现,南有使用上海话的《老娘舅》、使用重庆话的《雾都夜话》,北有使用吉林话的《东北一家人》和使用北京话的《我爱我家》等。
2000年前后,方言剧逐渐由单一地方方言过渡到“地域大杂烩”阶段,比如,在《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情景喜剧中,主要角色几乎一人说一地方言,颇有天南海北共聚一堂的喜庆热闹氛围。2020年,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装台》带火了“陕普”。2021年,《山海情》中宁夏人与福建人各带乡音的对话名场面冲上热搜。2022年,现实主义题材大戏《人世间》高度还原了东北的民风民俗,剧中对东北方言的表达处理得恰到好处。
记者认为,在某些特定的剧情中,主人公的方言自带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处于同一方言语系的观众感受到来自家乡的乡音乡情,其他地区的人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比如,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等以陕地为主要故事背景的电视剧中,陕北方言或陕普几乎贯穿了整部剧集,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因此,方言影视题材逐渐从小众走向主流。
方言具有烟火气,是生动而鲜活的,它所带来的戏剧效果,不像普通话那么单薄,更契合电影里小人物的生活底色,也更易击中观众的内心深处,产生极强的共鸣。“方言电影的一大功能就是增强现实主义,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更符合角色的日常生活。”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说。
从票房上看,方言电影更容易受到方言区观众的喜爱。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爱情神话》上海的票房占比位列第一,贡献了票房的四成左右。无独有偶,同样以上海为背景、有着大量上海话对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在上海拿下了1900万元总票房,票房占比达16%,几乎是非沪语影片票房占比的3倍。
观众为什么如此喜欢方言丰富的影视剧呢?根据一家领先媒体研究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7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观看在电视剧中使用方言的剧集,认为这使角色更加真实可亲。另外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方言丰富的影视剧文化元素,因为这让他们可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传统。剩下的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仅仅喜欢方言的独特音调和韵律,这为剧集增添了额外的娱乐层面。
方言影视作品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记者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方言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方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它比普通话更具生活气息,更能反映人物的真实状态。当观众听到演员用方言表演时,会感到更加亲切、自然,更容易被剧情所吸引。
二是方言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方言可以反映人物的地域背景、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信息,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例如,在电影《爱情神话》中,徐峥饰演的男主角老白作为一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他说话时的浓重口音,不仅反映了他的地域背景,也反映了他幽默、风趣等性格特点。
三是方言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方言的运用可以为影视增添独特的魅力,让剧情更加生动、可感。例如,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老南京话的运用就为影片增添了悲壮、苍凉的氛围,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影片所要传达的情感。此外,方言影视作品也丰富了影视语言的多样性,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但当方言表达逐渐成为影视行业重要创作形式之后,随之放大的是方言的滥用问题。一味用方言迎合观众,却不兼顾内容的适配度,方言表达反而从“锦上添花”变成“等而下之”。例如在《被光抓走的人》中,为了更接地气地呈现人物和故事,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方言演绎。但从电影本身的内容来看,即使脱离地域设定,故事依旧成立。一众主演也几乎没有本土演员,并不地道的方言反而使观众产生割裂感。
此外,方言影视作品在收视率方面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为方言受众范围有限,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理解剧集中使用的方言,因此无法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其次,因为难以寻找到擅长方言表达的演员,演员的语言表达可能影响了他们表演的真实性,这也限制了影视质量。最后,还存在地区偏见的问题。一些观众可能认为某些方言比其他地区方言更好,从而对较少使用的方言持有偏见,这种地区偏见也不利于文娱市场的发展。
近日,记者针对“方言使用频率问题”在某问卷调查平台发布问卷。据收到的回复,7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很少使用方言,5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能听懂方言,但不会说方言。其中有网友是这样回复的:“因为在外地上学,身边的同学没有较统一的文化圈子,所以大家都说普通话。”
早在2017年,各地对方言的流失问题就抱有一定的焦虑感。方言作为语言的历史反映,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代表,方言影视作品也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大多数人“生于斯长于斯”,言语间更是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语考证的“活化石”。
此外,根据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我们更应该让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方言影视作品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文化现象。
一方面,方言影视作品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创作者应该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挖掘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提高作品的地域文化价值。同时,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例如使用配音、字幕等方式来消除语言壁垒,扩大受众范围。
另一方面,方言影视作品也需要注重传播和推广。可以采用多渠道营销策略,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扩大作品的影响力。通过与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等进行合作,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同时,影视行业可以通過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将方言影视作品的魅力传达给更多的人,增加方言影视作品的曝光度。
方言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家乡味道的体现,承载了民众对故土的热忱,这一最契合国人口味的语言文化,是一种温度、味道和归属。记者认为,方言的多元,不应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而应成为了解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