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承托责任,旋转自己
2024-02-20唯见
唯见
王冰,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创新型劳动者杰出代表等荣誉。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致力于技术攻关,研制出的专精特新轴承为中国制造赢得世界掌声。
2023年7月,在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王冰的轴承作品摆在全国总工会展区的显眼位置,她饶有兴趣地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着这些“艺术品”。
一介女子为什么能在“冷冰冰”的机械行业里干好“男人活”?王冰认为,男女平等,女性要自信自立自爱,有所作为。
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你接触到轴承这个行业?并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当时还在读高一的我决定提前参加高考,积极响应祖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全部志愿都填了理工科,最终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时,我认识了我先生,我们是大学同班同学,可以说志同道合。毕业后一起进入河南洛阳轴承研究所工作,这是当时中国轴承行业唯一一所国家级研究所。
有朋友说,轴承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两个圈圈几个钢珠。的确,机械活单调枯燥,可当你一直做下去,就会发现轴承里面大有乾坤。所有能转的地方都用得到轴承,小到给病人打磨牙齿的牙钻,大到潜水艇、宇宙飞船,还有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家电都需要轴承,轴承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主机的性能。
到了研究所,我主动要求进车间,缠着老师傅手把手教,一段时间下来,手上满是被铁屑划出的一道道口子。但一年半后,我已能自如地操作大型机械,熟练掌握车磨铣刨钳等技能。那些年,我参与的轴承项目有导弹、卫星,还有火箭发射。尤其是1990年,我所在的团队研制出的姿控动量轮,随“风云一号”第二颗星升空入轨,并在电子计算机“软损伤”出现时发挥关键作用,成功拯救失控卫星,因此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你在河南洛阳轴承研究所工作已經进入轨道,为什么突然就去了广东?背井离乡,工作和生活上有没有“水土不服”?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先生是广东汕头人,1990年,我跟着他回到了广东,原本我可以找一份相对安逸的工作,但心中难舍轴承情结,就选择了当时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的中山市轴承总厂 。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中山,说实话,当时我的心理落差很大,从北方重工业地区到南方小城市,从研究所到企业车间,以前都是跟卫星、导弹、火箭发射这些课题打交道,而当时中山轴承厂的产品主要是农机配套的普通零件。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我每天穿梭在机器间,用中山人听不太懂的普通话艰难地沟通。
初到中山,我非常没有归属感,总有一种“什么时候会离开这里”的念头。一年多后,父母来中山住了两三个月。临别,父亲感慨:“中山这座城市真好,以后我们会常来小住几天。”父亲的话让我彻底释然。既来之则安之,这里有我的家人,也有难舍的事业,我开始用心去感受中山,了解中山。
你常说,小小轴承肩负强国使命,能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吗?
2003年,欧洲一知名电梯制造企业打算推出一种新型绿色节能电梯,这种电梯曳引系统主机体积比传统电梯小差不多70%。主机体积越小,能安装的轴承尺寸也就小,电梯的负荷能力会因此受限。
我提出全新构思:将轴承和电梯轮子合二为一,多加钢球,从而在小空间内实现承载能力的提升。当时,送样品的期限只有90天,我和团队加班加点,拼到手在键盘上发抖,腿在桌底下抽筋,终于研制出全新产品。最终,我们公司击败竞争对手,成为欧洲这家公司的主要供应商,这项研发中的多项技术也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只要齐心协力,勇于拼搏,我们中国的技术并不比外国的差。
还有一次,记得是2011年,我和同事去国外参加一个国际动力传动博览会,走到一个国外参展商的展位前,还没站稳,对方就叫嚣着:“我从来不用中国的东西,以后也不会用。”周围很多人都愣住了,齐刷刷把目光投向我。那一刻的感觉,我刻骨铭心,就像被当众打脸一样,既不能发火,也不能哭。对方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我们公司是做什么的,只是单纯排斥中国制造。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带动轴承行业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轴承大国。但我站在轴承行业的潮头浪尖,心里清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轴承行业的发展在产品、技术、发展战略与理念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现在是轴承大国,还不算轴承强国。作为轴承人,我愿意为国家实现轴承强国梦不断努力。这些年,我凭着这份信念不断往前冲。2011年,公司成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有了不少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
而今,我们公司有85%的产品出口欧美地区,主要用于精密数控机床、绿色环保电梯、重载叉车、物流输送装备、低噪声电机和军用直升机操控系统等先进制造领域。我始终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带最好的团队,做最好的产品,让世界看到中国轴承的飞速发展。我认为,国际化视野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带着技术找市场,通过市场倒逼技术提升,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样才能成就高端轴承的“中国创造”。
都说机械行业是男人的世界,你是怎么看待“女性干男人活”的?
我在合肥工业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时,整个专业113人,只有15个女生,而且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从事机械行业。的确,这个活看上去不是女人“应该干的”,但我乐在其中,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收获。男女本就平等,男人能干的机械活,为什么女人不行?目前,我的工作室、我们公司的技术中心,都是女性多过男性,这些年大家在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没有觉得什么地方男性可以做,女性不可以做,或者比男性做得差。
从事轴承行业近40年,别人眼里的轴承是铁疙瘩,在你眼里是艺术品,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期许?
2023年1月,我成立了“王冰宣讲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走上讲台,分享经验,传授技能,希望能为轴承行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年轻能干的后辈,增强我国的轴承实力。
我是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但肩膀上扛着钢铁使命。做轴承,于我而言已不是一份事业那么简单,它已融入我的生命。很多人问我怎么能坚持到今天?我想说,我不是在坚持,因为我是在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轴承藏身于机械之中,看不到却非常重要,做人要像轴承一样,承托责任,旋转自己,成就梦想。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