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时代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探讨

2024-02-19盖圣杰韩春红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学前儿童

盖圣杰 韩春红

【摘要】教育数字化时代高度关注个体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人工智能、移动设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既为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社会、家庭、幼儿园应当形成支持共同体,以技术革新为抓手,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危”与“机”的平衡。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4)1/2-0003-06

工业革命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教育技术的变革,使全球教育步入数字化时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世界经济论坛(WEF)在2020年发布的《未来学校:定义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新教育模式》报告中提出了“教育4.0”全球框架,呼吁现代教育要充分运用技术与信息优势,研究融入人工智能、移动设备、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育人方式,旨在为开展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下简称“工业4.0”)确定契合且优质的教育模式。“教育4.0”全球框架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特征和个体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紧密联结,使技术革命与个体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实现深度耦合。智能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对人的幸福感的获得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2〕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个体合理表达和管理情绪情感、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3〕在教育学视域中,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通常被划分为情绪情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具体而言,它指的是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基本的情绪识别、理解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达,在社会交往中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并能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常见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助于推动学前儿童认知、学业、人格的发展,是其适应社会生活、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型上,而且体现在技术对学习的赋能上。〔5〕本文拟探讨教育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技术媒介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教育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开展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教育的优势

1.人工智能助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互动,促进问题解决与迁移应用

“教育4.0”全球框架中的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等都力求培养在社会交际中意识广泛、互动自然、能够系统分析问题的个体。在“工业4.0”時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为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教育提供了更新颖、更便捷的平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互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前儿童的互动意愿。具体而言,机器人比其他电子产品更加凸显其情感属性,能让学前儿童的交互意愿更强,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的真实表现调整互动内容与进度,引导学前儿童表现出更自然的社会性情绪和更多亲社会行为。例如,机器人通过社交场景模拟帮助孤独症幼儿主动发起互动,并能使其在同伴交往中产生更多言语行为,还能增加其对他人的关注。〔6〕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背景下对计算思维培养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学前儿童的问题处理能力。“教育4.0”全球框架重点关注以问题解决和任务执行为导向的知识获取和迁移,对人工智能的运用更加注重个体计算思维的培养,而计算思维正是个体解决问题应当具备的思维品质。相关研究表明,计算思维有助于学前儿童将复杂任务解构为易于管理、执行的部分,在对问题的步骤化梳理中寻找方法,从而更快速地解决日常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7〕此外,具备较强计算思维的学前儿童能够高效识别问题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善于独立分析和归纳总结,进而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抽象、提取,理解复杂系统的内部关系,最终在相似的问题情境中完成经验的迁移应用。例如,在相似的故事情节中,学前儿童能识别出故事角色重复的语言模式,理解和掌握基本语义,且能在生活中加以迁移运用。〔8〕

2.数字化移动设备提高学前儿童的情绪识别和情感认知水平,加深情感交流

“教育4.0”全球框架提出的人际关系技能、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等内容都对个体的情绪识别、情感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样化的情绪表现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将成为个体学习过程的关键特征。云计算技术使移动设备的数据处理更加迅速,用户体验更为流畅。高性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学前儿童的情感认知、交流,从而促进其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一方面,移动设备的良好用户体验能够直接作用于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各类移动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一部分学前儿童的新型社交工具,为其打破时空界限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社交软件中的表情包、语音、视频等功能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多通道的交流模式,可以跨越拼音、识字以及地理位置的阻碍,为儿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儿童轻松实现“立体式”交流,增强儿童的自主交流意愿。

另一方面,移动设备的信息化平台促成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组建以学前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共同体,为教师在线指导亲子互动搭建桥梁。家长和学前儿童在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交流、多场景驱动中共同生成话题、表达情感、深化体验,更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9〕换言之,无论是移动设备配置中的互动游戏,还是结合广播电视、移动端应用程序进行的育儿知识宣传,都有助于吸引家长关注亲子互动知识,体验亲子游戏,增强家长与儿童互动的高频性、科学性,让个体情绪在技术加持中得以即时表达。

3.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学习效率并优化评价方式

“教育4.0”全球框架强调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预示着未来学校教育系统将从标准化、阶段性、外力驱动的传统模式向个性化、持续性、内在驱动的新型模式转变,以确保每位学习者内在的社会与情感需求能够更好地得到满足,能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不断进步。多媒体、数字化阅读、智能化评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推广为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教育提供了有效支持,能够优化其学习与评价方式,进而高效促进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学习的效率。有学者指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而且有助于学前儿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10〕例如,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唤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声音、图像等可以帮助其调节情绪,激发其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学习迁移;〔11〕在自主阅读活动中,文本与影像、线上与线下、游戏与任务相结合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有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浸入感,在目的明确的反馈和交互中深化其情感理解,促使其持续、踊跃地参与社会互动。〔12〕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评价的结合能够改善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学习的评价方式。“教育4.0”全球框架对个体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强调技能评价方式的转变:将个体技能的评价从终结性转向形成性,从结束后的事实回忆转向过程中的情景应用。这意味着个体技能的评价应成为创新教学法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被视为教学结束的“附加物”。〔13〕社会互动与交往、情感理解与表达、问题分析与解决等作为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技能,急需全面、科学、动态化的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学习评价方面具有许多优势。第一,教学活动与数字化技术的整合使对个体能力培养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诊断成为可能。〔14〕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前儿童的相关技能发展情况,可以实现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数字化、信息化,在数据收集、评价过程和最终结果之间形成闭环反馈系统,及时、清晰地评估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状况并提供改进建议,实现学习结果的精细化认证。〔15〕例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学习的评价机制,确定小步走的阶段性目标,数字化的评价数据能够快速、便捷地验證评估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从而为改进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学习方式、完善评估体系提供参考。第二,教学过程与技术整合有助于实现个性化评估和追踪研究。具体而言,技术设备记录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对学前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进行深入对比与分析,从而评估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为其提供个性化监测数据。技术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对多名学前儿童的同时监测,而且可以储存每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数据,为个体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提供数据保障。简言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型评价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促使评价方式由“经验主义”转向“数据主义”,帮助学前儿童在社会与情感学习中“自定航向”,鼓励其在教育历程乃至整个人生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16〕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移动设备、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与推广都在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中彰显了巨大价值。当然,随着大量智能化、数字化媒介进入学前儿童的生活,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设备的不恰当使用会阻碍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例如,对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过度依赖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失衡。〔17〕又如,智能化、数字化媒介的不恰当使用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使用非学习类电子屏幕的时间越长,其社会性情感的表现越差,同伴关系也越糟糕,在人际互动中会出现更多焦虑、退缩行为,且难以遵守社会规范。〔18〕再如,过度数字化教育可能让学前儿童养成“碎片化”的学习习惯,减少了自身批判性思考的时间,进而陷入“机进人退”的局面。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时代推广的智能化、数字化媒介在使教育手段革新的同时,也为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教育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急需健全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教育家园社协作机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抓手,发挥其开展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教育的优势,规避其不恰当使用带来的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变革,家园社协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1.社会保护:构建政策法规框架,规范智能化、数字化设备使用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在幼儿园教育、家庭养育、社交娱乐中电子屏幕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多,屏幕暴露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幼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面临一定挑战。面对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带来的挑战,相关部门应当做好顶层设计,通过颁布政策法规对数字化教育加以规范,在社会层面为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供保障。政策法规框架的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一方面,颁布指导性文件,为降低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给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带来的危害和发挥数字化平台在促进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方面的优势提供解决方案和指导建议。成长于数字化时代的学前儿童是对智能技术和数字化媒介有着高度敏感性和亲近感的“数据土著”,数字化媒介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19〕学前儿童自身缺乏科学使用数字化媒介的意识,难以辨析对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有害的信息,需要依赖监护人的指导。因此,基于时代环境的转变,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颁布相关文件对学前儿童使用智能化、数字化设备提供建议。例如,为降低数字化媒介的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首次发布《关于5岁以下儿童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指南》,建议2—4岁幼儿每天静坐看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且越少越好,监护人要以身作则,不仅要科学引导幼儿的观看内容和方式,而且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健康积极的亲社会性互动。〔20〕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借助自媒体、社交软件等数字网络平台,为幼儿园、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开启表达自身诉求的通道,在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教育中建立多元参与、精准协调、深度合作的策略体系,同时将相关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数字信息平台的智能问答、个性化推荐、语义查找等功能传递给用户,从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学习提供安全、高效的智能化教育服务。

另一方面,出台限制性法规,通过禁止性的规定规避数字化平台为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带来的风险。例如,美国颁布《儿童在线保护法》等文件,禁止数字化平台、媒体传播暴力等会给学前儿童带来心理困扰的不良信息,同时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家长媒介素养。〔21〕随着技术的发展,视听媒介日益丰富。无论是在社会宣传、家庭养育中还是在幼儿园教育中,电子传播对时空的突破让信息传递愈加开放和多样。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方式加以明确规范,建立传播内容、发布途径的过滤、筛选机制,明令禁止使用者传播对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不利的内容,督促使用者慎重思考数字信息背后的深层内涵与隐性伤害,从源头规避风险。

2.家庭教育:树立科学育儿观念,规避数字化媒介风险

“教育4.0”全球框架提出了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让家庭育儿方式逐步转向数字化。有研究罗列了家长在数字化时代育儿的五个关键点,分别是不忽视数字技术、有效使用、规避风险、树立榜样以及思想开明。〔22〕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首先,有效利用数字化媒介,发挥其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家长应当意识到数字化媒介普及在家庭教育尤其是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数字化媒介充分运用到亲子互动中。例如,家长选择工具型的数字化媒介,让学前儿童观看教育类屏幕内容,并通过对其中的亲社会行为、人际交往礼仪的模仿而提升社会性发展水平。此外,家长运用数字设备记录、分享亲子互动,有助于提升亲子互动质量,激发学前儿童产生更多社会性互动。〔23〕

其次,提高媒介素养,以数字化媒介促进学前儿童情感能力发展。学前儿童在接触媒介信息时不仅能够发展理解力、判断力等理性思维能力,而且能提升共鸣、同理、同情等情感态度能力。〔24〕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内心世界建构的一部分,数字化时代多维联动的交流环境让儿童有更多机会尝试构建自己的情绪识别、表达和管理体系。因此,家长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对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良好媒介素养的辐射作用能够让学前儿童在接触数字化媒介时更好地分辨、接收有益的情感信息,合理表达情感,以此促进情感能力提高。

最后,从过度保护逐渐转向为学前儿童赋权,鼓励学前儿童通过数字化媒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掌握数字化媒介的基本使用技术已成大势所趋,技术技能是“教育4.0”全球框架聚焦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家长在尽量保证学前儿童远离媒介风险的基础上,应当保持开放的态度,在育儿中适当“放手”,鼓励学前儿童自主运用数字化媒介进行问题探究、信息搜集等,培养其主动思考和批判的意识,从而增强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幼儿园教育:打造技术与课程兼容的模式,实现以“技”促“教”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学者提出将数字化媒介与课程相融合的理念,〔25〕即教师通过指导学前儿童探索数字化媒介的方式,调动儿童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加深儿童在媒介使用中的情感体验,并助推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深度思考。这为教育数字化时代如何更好地助推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

其一,在教育场域中,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提升活动场所的“硬”实力。教育数字化时代的教育环境应当是多样态并存的,任何个体都可以突破时空所限而成为学习空间的创造者。泛在学习环境是依赖信息技术与移动设备支持构建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体系,支持个体根据所需获取各类学习资源,享受优质学习服务。〔26〕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以通过可视设备、虚拟体验等技术手段让室内、户外活动资源深度融合,实现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的场域交融,营造泛在学习环境。例如,幼儿园内的微型图书馆配备平板电脑、智能机器人助手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幼儿通过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自主完成书籍分类、书目检索、借阅归还等流程,而且能获取有声读物、情景演绎等阅读资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信息检索、归类、梳理等技能;幼儿园利用可视化智能屏将户外大型“丛林迷宫”进行微缩展示,让幼儿在室内对整个游戏区的全景进行观察分析、玩法设计和路线规划,再通过实时音视频连线,为在该区域活动的幼儿提供线索,实现室内外游戏的合作联动。泛在学习环境既有助于学前儿童随时随地进行可视化、触摸化探索,根据技术程序更流畅地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学前儿童与同伴、教师发生社会性互动,实现人际交流的无缝衔接,即利用硬件技术提升幼儿园活动資源的“硬”实力。

其二,在教育手段中,打造人机交融情感模式,提升活动内容的“软”温度。教育数字化时代要求激发学前儿童深度学习的内驱力,而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学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投入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中应当充分考量学前儿童的情感需求,为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创设情绪表达、情感交流的空间。例如,在午休准备环节为幼儿佩戴智能手环,为入睡困难、情绪紧张的幼儿播放睡前故事或轻柔音乐,在监测幼儿睡眠数据的同时帮助幼儿平复消极情绪;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投放触感对话式人物模型等,辅助教师为幼儿营造有历史代入感、趣味十足的活动氛围,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激发其浓厚的探索兴趣,支持其进行主动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追踪式监控系统、对话式机器人等能够洞察、理解人类情绪并能产生情感交互的智能化设备,在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中建立多通道、多感官、多维度的综合智能感知交互系统。〔27〕人机交融的情感模式能够通过表情追踪、体态分析、声音识别等剖析用户的情绪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引发个性化互动,从而更好地帮助师幼、幼幼建立真实自然、友好生动的情感互动模式。共享、共情的新型教育生态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在幼儿园中营造健康融洽的情感氛围,即通过软件支持提升幼儿园活动的“软”温度。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教育模式变革对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高度关注意味着我们要将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与学前儿童发展紧密结合。我们应当深刻把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模式转型的内在联系,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面临的“危”与“机”,积极促进社会、家庭、幼儿园达成共识,为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供一致的、连续的、持久的支持,谋求化“危”为“机”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2023-02-13〕.http://www.moe.gov.cn.

〔2〕袁振国.高度重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为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奠基〔J〕.中国教育学刊,2021(2):5.

〔3〕CASEL.SEL framework〔EB/OL〕.〔2023-02-23〕.https://casel.org.

〔4〕黄忠敬.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陈明选,周亮.数智化时代的深度学习: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度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8):53-62.

〔6〕张议丹,赵晨静,赵明,等.社交机器人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照护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0(15):107-110.

〔7〕罗海风,刘坚,罗阳.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心智素养:计算思维〔J〕.现代教育技术,2019(6):26-33.

〔8〕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冯江英,王建虎.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内涵意蕴、价值重构与发展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1):129-134.

〔10〕HINOSTROZA J E,LABBE C,MATAMALA C.The use of computers in preschools in Chile:Less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 designer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8):96-104.

〔11〕徐怡婷,曾彬.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调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6):47-56.

〔12〕李秀晗,曲茜美.游戏化学习在儿童数字化阅读中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8):116-122.

〔13〕KAUSHIK A.Improving learning:Reconsidering student assessment globally〔J〕.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2021(58):47-61.

〔14〕TOMASZ H.From education 1.0 to education 4.0:Challenges for the contemporary school〔J〕.New Educational Review,2021(66):36-46.

〔15〕王文礼,龙显芝.推进教育4.0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复苏〔J〕.开放教育研究,2023(2):36-45.

〔16〕张娜,唐科莉.以“幸福”为核心:来自国际组织的教改风向标:基于《2030学习罗盘》与教育4.0全球框架的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0(11):28-30.

〔17〕斯温格尔.劫持:手机、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行为与进化〔M〕.邓思渊,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18〕李汪洋,柳皑然.屏幕暴露的数量与质量之辩:屏幕暴露与学前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J〕.教育学报,2022(1):99-112.

〔19〕王晓敏.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可能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基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06-112.

〔2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EB/OL〕.〔2023-02-20〕.https://apps.who.int.

〔21〕汪怀君.后真相时代美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8):11-19.

〔22〕MANAP A.Aimle babalarda dijital ebeveynlik fark⁃

indali<D:\★幼儿教育\教科2024\教科2024.1、2合刊\教科2024.1、2合刊\14.tif>inin incelenmesi〔D〕.Elazig:Inonu University,2020.

〔23〕郭力平,郝俊,谢萌.婴幼儿视频对1—2岁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4):892-898.

〔24〕ELIZABETH T,TESSA J.Media literacy:A national priority for a changing world 〔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18-19.

〔25〕李树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问题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4):20-25.

〔26〕黃明东,蔺全丽,刘婷,等.在线群体学习制:教育4.0时代大学班级授课制的“废”与“立”〔J〕.现代教育管理,2022(7):95-103.

〔27〕曹祥哲.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产品设计新特征及情感交互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22(8):32-38.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Era of Digital Education

Gai Shengjie, Han Chunh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he era of digital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bile devi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hile also presenting some challenge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danger” and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era of digital education, society, families, and kindergartens should form a supportive community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Keywords】digital education; preschool children; 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 本文为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支持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HA230403。

**通信作者:韩春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电子邮箱:chhan@admin.ecnu.edu.cn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学前儿童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