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评融合下的数字化评价与反馈:基本流程与设计
2024-02-18齐媛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呼唤创新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统筹评价的学习性和诊断性于一体的学评融合理念,是设计实施数字化评价与反馈的原则和依据。本文从学评融合视角出发,提出并总结了数字化评价反馈的三个阶段和若干设计要点。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数字化评价;数字化反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30-02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评价面临着理念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双重机遇和挑战。学习与评价的关系发生了深度转变,评价从学习的附属和辅助手段逐步转变为学习的中心环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评价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评价反馈的设计既要体现学评关系的转变,又要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才能有效支持学评融合。
数字化评价与反馈的特点
重构学评关系,落实学评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真实性学力。在培养真实性学力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可靠的证据来描述和刻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深化学习。在数字化环境中实施学习评价能更好地支持上述目标。技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随时回顾总结、评价反思自己与他人学习情况的机会,促使师生养成评价习惯;技术支持师生及校外人士共同参与到学习与评价活动,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交流、质疑、争辩、论证的平台,为学生深度参与学评融合奠定了基础;活动与表现的数字化记录,能为学习与教学评价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丰富证据,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全面把握与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师对这些优势特点的把握是开展有效设计的前提基础。
数字化评价与反馈的基本流程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环境支持评价创新的优势,我们将数字化评价与反馈分成三个阶段,方便教师设计和把握。
1.生成与展示
学生思维的生成与作品的展示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在学评融合视野下,评价任务也是学习任务,不仅要能支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和探究,还要能充分地展示和表征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要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以及制作作品的过程将思维过程与结果加以外化、物化,从结果中得到反馈,逐步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生成与外化是后续从评价中学习的基础。在数字世界中作品可以得到及时的展示和生成,这使得学生思维在生成阶段就能得到初步的评价与反馈,而对学生作品形成过程的记录,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评价。
2.评价参与
评价参与是数字化环境中实施评价反馈的核心和关键。数字化环境为学生的评价参与创造了良好条件。首先,通过将评价活动内置于学习平台,可以让评价成为师生的“规定动作”,帮助其养成评价和接受反馈的习惯。其次,数字化环境支持参与评价各方围绕评价量规进行协商互动。这个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评价的积极参与,还是重要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等级水平的具体要求,为标准参照的持续评价与改进奠定基础。最后,借助平台的交互功能,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发动多轮次的沟通对话,通过充分的质疑、争辩、论证等行为提升评价双方的认知品质和评价能力,将学习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反思改进
评价反思关系到学生能否利用评价过程调整学习[1]。反思改进主要指学生对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的处理吸收。首先,内部反馈是学生接受和利用外部反馈的底层机制,外部反馈必须转化为内部反馈才能真正影响后续学习和表现;其次,内部反馈可以通过评价他人作品而产生,学生在上一阶段评价参与过程中通过评他产生的内部反馈,需要在这一阶段得到外化呈现,让学生充分感知内部反馈生成的过程及其结果,才能增强内部反馈对学习的影响力;最后,将学生在评他过程中生成的内部反馈外化呈现,可以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内部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渠道,帮助学生校准判断,提升学生的判断力。
数字化评价与反馈的设计要点
从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同时考虑跨阶段的共性特征,笔者总结了如下设计要点。
1.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增强项目实践的真实性
在具有真实性的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方案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头脑风暴,而是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或参考现有成果,并在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以及经过一定的互动研讨后,才能形成较为可靠、具有真实价值的方案。数字化环境在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就资料或方案进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此外,可以通过技术提供的模拟、虚拟展示等手段,将一些不适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任务,如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呈现给学生,或者将任务进行中的一些过程性结果等以虚拟形式反馈给学习者,使“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拓展项目学习的空间。
2.提升评价反馈的个性化程度
笔者团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存在不同偏好,如男生更喜欢评分,女生更喜欢评语;随着学段升高,选择评语的学生增多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选择文字评论方式的学生比例远高于选择视频或音频的学生比例。文献表明,音频、视频、屏幕录像等方式的反馈能提供比文字反馈更大的信息量,是值得探索使用的评价手段[2]。目前偏向文字反馈的表现可能与学生的技术使用经验不足有关,为此应多给学生创设尝试多媒体的机会,丰富评价体验。此外,应尽可能引入同伴和家长等熟知学生的主体参与反馈,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更有针对性,但也要注意其反馈的适切性。
3.构建丰富易用的信息环境
在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形成的阶段,学生可能更偏重对外部反馈信息如教师评语、同伴评语的理解运用,当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發展到较高阶段时,他们会主动将信息利用的范围扩大到标准、范例、相关在线资源等,甚至可能为了查缺补漏回溯到先前的任务教学、课堂笔记等。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设计信息支架。从学生所利用资源的形式上来看,应重点关注在对话讨论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这种资源是外部环境与学生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具有突现性和不确定性,但也有丰富的认知价值。
4.支持任务完成及评价反馈过程中的协作交流
支持和增强协作是数字化环境的核心优势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使用同步或异步技术,联合收集、共享、积累和评论数据,还可以通过同伴互评、实时反馈等进行集体评价。通过相应流程和技术的设计,让学习和评价从个体化的行为变成社会化的行为,也更接近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此外,要鼓励学生在技术的支持下与同伴、教师、专家等人士进行深度交流,培养学生澄清反馈以及主动寻求反馈的能力。鼓励教师、家长记录并观察学生对反馈的理解和利用情况。
5.持续分析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
首先应进行具有连续性的任务设计。当涉及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后续任务与先前任务往往具有不同的任务条件,而且前后任务的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因此在前后任务的学习与评价目标之间保持一贯性和延续性格外重要。数字平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可供教师、学生查阅和回顾先前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以明确新的任务计划。其次,要注意利用档案袋等方式,分主题或类别记录学生的变化。对于缺少动力或自信的学生,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鼓励和激励价值。最后,要在数字平台系统中为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设置时间节点,督促各方参与主体按照计划开展活动,以技术的刚性规范实施。
参考文献
张生,郄卓妍,齐媛. 学评融合理念下的中小学生评价反思能力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22(4):18-27.
Tracii Ryan, Michael Henderson & Michael Phillips. Digitally recorded assessment feedback in a secondary school context: Student engagement, perception and impact[J].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2020,29(3):3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