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协作课堂教学

2017-04-07郝琪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协作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从数字化课堂环境的概念,分析了数字化课堂环境支持协作学习的优势,并结合课堂实例剖析了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应用成效,希望能为以后的信息化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协作;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號:1674-2117(2017)06-0072-04

● 数字化课堂环境概述

1.概念理解

数字化环境是支撑学生展开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内涵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移动终端等,实现学校的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传播沟通方式数字化,进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而数字化课堂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化环境,它是指在传统的课堂中,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基础的硬件设施的一种课堂环境。

2.数字化课堂环境对协作学习的支持

(1)数字化工具的支持

数字化工具主要指用于学生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以及方便师生、生生多维度互动的沟通工具。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配合是主要的学习形式,师生、生生之间要在互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共享。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字化评价等工具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沟通与合作,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群体凝聚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2)数字化资源的支持

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资源主要指教师基于互联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等。一方面它便捷了教师下达学习任务,并借助丰富的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各种学习需要,保障学生的学习顺利展开。

(3)数字化平台的支持

数字化平台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实现管理、教学活动等的软件系统。协作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并不是否定学生的独立性,而是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数字化平台下教师可以发布教学任务、教学课件,实现评价的教辅资料下载的管理。

● 模式应用

在数字化课堂环境的应用方面,许多学校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改良,于是出现了多样化的协作学习形式,如根据教学过程顺序形成的“准备—实施—评价”的三阶段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四要素形成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步骤说等。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实例阐释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过程,以期帮助教师从宏观层面了解理论对教学的渗透程度,从微观层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

1.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概念的,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即教师要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情境。情境的导入一般是在课堂教学伊始,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最为常用的情境创设的工具是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要素,目的是营造真实的情境触发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为课堂后续的协作学习做好铺垫。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已经充分具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意识,并且在会用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用好,表现为在导入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在导入内容上时刻紧扣教学主题,灵活应用技术工具为学生营造情境,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例如,某教师将“篮球文化”一课分两个课时讲解,分别为“篮球站位”与“篮球战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导入就是通过回顾旧知而展开。在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这一展示环节是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布置好的,他要求小组中的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制作PPT,向全班汇报。在学生汇报后,教师紧跟一个问题:现在你们对篮球有了基本的认识,但这就足以让你们成为球场上的“得分王”了吗?该教师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回顾中进入篮球世界,既发挥了小组的协作性,又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紧跟其后的导入问题,非常具有引导性与实践性,预示了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即学习与实践如何防与攻。情境导入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保证了课堂的连贯性。

2.目标

教学目标规定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规范教学过程的实施方向,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需要设计总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进行分解形成多个子目标,其中子目标要紧紧围绕学习任务,以便学生理解任务,保证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不脱离或偏离任务方向。当前,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将目标呈现给学生,并借助批注、绘画等基本功能突出重点部分。而笔者根据已搜集的案例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教学目标,而没有进一步地突出重点。

例如,某教师在讲授“战胜挫折”时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目标:①以辩证的观点分析挫折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②概括归纳战胜挫折的方法。该教师的目标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但面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借助技术工具进行明确的标识,且在目标的设置上应升华到学生遇到挫折时应有的态度。而该教师只是借PPT演示功能,让学生对所呈现的目标一扫而过,没有起到目标对课堂的引导作用。

3.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可见,协作活动的展开是协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展开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协作学习应该明确协作步骤。

第一步:分析协作任务,通过分解任务明确任务类型。通常任务类型基于知识类型划分成基于事实的概念性知识、基于分析的程序性知识,其中,对概念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概念的意义、明确概念的使用范围。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笔者所关注的学校的数字化课堂环境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以小组为单位的智能电子课桌、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因此,基于这样的数字化环境结合案例发现,当前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协作课堂往往是基于问题的互动模式。具体到任务环节,学生学习任务往往在教师接连的问题下进行互动,但问题的呈现没有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支持,教师更多的还是像传统课堂环境下一样将问题口述给学生。

例如,在教授初一历史课《大一统的秦汉》时,整节课教师进行了两次课堂互动,形式都是通过问题呈现,一是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是你愿意活在春秋、战国、秦、汉的哪个年代。理想状态下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环境优势将问题与资源发送到小组智能课桌,方便组内成员随时查看问题、分析問题,保证讨论过程中紧扣问题,提高协作效率。但该教师只是口述问题,并没有利用技术来支持讨论环节,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偏离主题,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二步:根据任务不同划分不同担当,通过“会话”发挥成员的集体力量。“会话”是协作过程的实现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之间需要通过会话来商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会话形式表现为讨论或辩论,但一切会话的基础是学习者对任务的自认知。因此,自主探索是交流探讨的前提。学习者在对任务建立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与同伴进行探讨,共享自己的成果,并通过多形式会话分析论证,在会话中认识自己理解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索,之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在笔者已搜集的案例中,这一阶段教师采取的主要是合作与竞争的会话。有的教师在这一阶段能够发挥数字化工具的支持作用,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一同将任务完成,但更多的教师通过组内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最终得出结论。

例如,某音乐教师在讲授《青春舞曲》这节课时,由于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美与美的世界。因此,本节课教师要求各自发挥各小组特长,将组看为小单位,班级成为大单位。该教师将全班分为四组:一组表演舞蹈;一组借助智能课桌进行声乐伴奏;一组用击掌声进行伴奏;一组演唱歌曲。之后,教师将各组所需数字化资源发送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最终各小组之间进行再协作,共同实现这一任务。从案例中可以看到,该教师既发挥了数字化课堂环境的优势,又调动了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韵律、感受美,并提高了协作能力。

第三步:通过反复循环的会话形成最终结论。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最后的总结阶段小组内整合成果时往往是组长进行归纳,在教师要求展示时往往也是组长进行总结。而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小组展示完全可以借助投影仪将成果展示出来,又或者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成果的共享,既创新了形式又便捷了课堂。但实际状态下,当前大部分教师没有有效应用数字化课堂环境的协作优势。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在小组讨论后要求找一名成员进行讲解。需要注意的是,该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黑板的书面形式讲解。从协作学习本身看,从几组展示中发现展示人员都是组长。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该教师没有利用任何技术手段,反而传统的黑板展示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过程不紧凑,影响了整节课的效率。

4.交流

“意义建构”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协作、会话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协作学习结果一般会以一个结论或成果展示出来。在展示过程中,效果评价也伴随进行。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成果展示往往借助PPT或投影仪辅以自己的讲解,其他小组在其展示时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在小组进行讲解、解疑过程中,其他小组利用及时评价系统进行打分,教师需要在最后对各小组的协作成果作总结性的评价。根据已有案例发现,数字化评价缺少持续性,具体表现为:①教师在数字化评价工具的使用上不连续;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字化评价时不连续。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磁现象:磁场》一课时,积极使用了及时评价系统,在小组每个展示环节过后,教师都会通过对小组进行赋分激励,激励学生在后续的协作学习中更加积极表现。但是通过分析案例,笔者发现该教师只关注到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作用,却忽视了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整节课共进行了三次小组成果的展示,但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赋分评价。可见,教师在交流评价环节缺少民主平等的评价意识,且在数字化评价工具的应用上还是不够成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发挥有效的综合评价的作用。

● 模式反思

通过案例的分析发现,当前数字化课堂环境下课堂教学应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术作用的发挥不完全,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停留在辅助教师为主的阶段,对支持学生学习还存在局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师生应用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存在欠缺,部分教师刻意回避使用技术,更多的教师没有合理地发挥技术的优势,而学生更多的表现为主动应用技术的意识较薄弱;等等。

可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数字化课堂环境的应用需立足于课堂教学变革,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信息化生态理念,加强信息化应用意识与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使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得到变革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教技[2012]5号.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J].计算机与教育,2002(1):436-438.

[4]赵建华,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2):56-60.

[5]刘春志.数字化评价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7-20.

[6]张映姜.论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62-66.

作者简介:郝琪(1992.6—),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猜你喜欢

协作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喜欢群居的动物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协作